编写富有挑战性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学习欲望和动力,设计精良的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美术《秋天》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多棵树的构图,学习用纸版画表现秋天的树林。
2、尝试摆弄等多种形式理解树的构图方法并大胆创作秋天的树林。
3、体验纸版画创作的独特美感和愉悦。
活动准备:
彩塑纸、素描纸、颜料、水粉笔、毛巾、蜡笔、形状大小的树干、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对秋天树的兴趣。
1、秋天到了在我们周围许多树渐渐凋零了。
2、你们喜不喜欢秋天的树?
二、幼儿尝试摆出造型并固定。
1、根据已有的图片复习多棵树的构图,尝试用树干摆出造型。
师:我们都知道小树们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排队。
(1)出示第一幅图。
师:看,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它们排在一条线上,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差不多,看上去很整齐。那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桌上的小树干自己来尝试摆一摆。(巡回指导)(2)出示第二幅图。
师:再来看看下面一幅图是怎样排队的?
师:在这幅画面上小树们用了聚散的方法排队的吧,那么你也能来尝试摆一摆吗?(幼儿动手尝试再摆,老师巡回指导)(3)出示第三幅图。
师:我们还知道很多小树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前后的变化,在前面的小树看上去特别大,在后面的小树就比较小,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摆呢?(幼儿回答,大的树干摆放在前面,小的树干摆放在后面)老师也请小朋友来尝试摆一下。
2、教师综合以上不同造型摆出难度稍大的树的组合。
师:现在我要来考考小朋友,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能发现在老师的画面上,小树们都是怎样排列的。(有大小前后,有遮挡的,有排成一排的的,有聚散的)最后教师将摆好的树干黏贴在纸板上。
3、幼儿摆放并黏贴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小树啊有这么多漂亮的排列方式,现在就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造型来摆一摆,好吗?(教师巡回指导)师:摆好后就将你的小树干固定在纸板上。
三、涂色印染。
师:现在我们要来给小树干添上漂亮的颜色,请小朋友跟着我一起做。
(1)老师涂色印染示范
(2)幼儿练习涂色印染四、添一添,画一画。
师:小朋友真棒,这么快就掌握了方法。可是啊,老师发现,秋天的树林不止有光秃秃的树木,还有一些丰收的果树,一些漂亮的麦田等等,我们一起来丰富我们的画面好不好?
(1)教师示范,用蜡笔添画一些秋天的元素。
(2)小朋友自己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评。
从树林摆放的造型特点,画面内容的丰富,幼儿的色彩搭配。
活动反思:
今天的绘画活动幼儿都很认真,因有以前的各种关于秋天的活动,幼儿对秋天已有了较深的印象,所以画的树的形象比较的好,用的颜色也比较的逼真。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积极主动的欣赏美术活动,感受刮蜡画作品中的色彩美。
2.尝试学习用刮蜡画的技法表现秋天的树林,并能有疏有密地安排画面。
3.感知色彩明暗的对比,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
活动准备:
学习用刮蜡画的技法表现秋天的树林,能有疏有密地安排画面。
活动过程:
欣赏刮蜡画作品。
一、教师出示范画: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画纸,请你来看一下。”
师:“这张画纸和平时的画纸有什么不一样?”(黑黑的,上面有一层油画棒!)
二、欣赏范例示范讲解师:我有一支魔笔,它能刮破黑夜,把夜晚变成一幅秋天的树林。(教师边讲边出示挂图现场做画)师:我用摩笔刮破夜幕,一棵小树钻了出来,又钻出来一棵小树、一个太阳.....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我的这支魔笔是不是很神奇?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呀!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画纸上用油画棒涂过了。这种画就叫“刮蜡画”认识刮蜡画熟悉作画步骤。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画法“刮蜡画”。学习刮蜡画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七色花》你们听过七色花的故事吗?你们想拥有一片七色花的花瓣吗?
玩法:我说出两种颜色请你判断哪个是深色哪个是浅色?如果说对了,我就送你一片小花瓣。
七色花转转转颜色美丽真好看你想要个小花瓣深色浅色你来断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颜色是深色哪些颜色是浅色,下面就开始学习这种新的画法“刮蜡画”。刮蜡画与其他画的区别就在于画画之前,必须要把画纸处理一下:在画纸上均匀的涂上一层浅色。在浅色上涂两遍深色:第一遍横着涂、第二遍竖着涂。
师:如果你有一支会飞的魔笔,你想乘着它去哪呢?(树林)请你用刮蜡画把你想去的地方画出来,画出秋天的树林,好不好?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送你们的魔笔,乘着魔笔出发吧!
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出要求。
⒈先涂一层浅色的颜色,涂满了再涂深色,在涂深色的时候,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⒉想好了主题再刮画,刮出《秋天的树林》,错了的话用同样的深色蜡笔,盖上重画。
五、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六、活动结束: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今天的绘画活动幼儿都很认真,因有以前的各种关于秋天的活动,幼儿对秋天已有了较深的印象,所以画的树的形象比较的好,用的颜色也比较的逼真。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知识技能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法。
⑵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录音机。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吟咏古诗,走进秋天
1、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同学们知道哪些咏秋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幻灯展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幻灯展示)
a、正音
丁丁zhēngzhēng撒网sā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栖息qī归泊bó
寥阔liáo乌桕叶jiù枯涸hé
清洌liè梦寐mèi
b、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梦寐:睡梦。
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
要求:朗读时要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读出感情。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节奏、听感情),同时播放多媒体配乐画面,如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
4、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
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
问题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如三幅美图,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给它们拟个标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师点拨: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问题2:仔细阅读,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师点拨: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问题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师点拨:由远及近的顺序。
问题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点拨: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说之前先在课本中写出简单的批注。
佳句赏析参考: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
推荐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2、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3、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4、背诵比赛:齐读——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诗)——齐背——个人或小组比赛背诵。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
1、秋天南飞的大雁是一首清远的诗,秋天广袤的天空是一首嘹亮的歌,秋天黄昏的大海是一幅辽远的画,秋天深情的叮咛是一杯相思的酒。在你的心中,秋天是什么呢?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2、全班交流,评选出优秀诗文。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虽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七、课外作业
1、仿写练习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万里。(排比)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阅读: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表达热爱赞美之情
少女思恋图(梦寐)
备教手记:
?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秋景。该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极适合朗读的佳作。为实现《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及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目标,依据本诗的内容及特点,我设计了“吟咏古诗走进秋天”、“朗读诗歌聆听秋韵”、“整体把握畅览秋光”、“欣赏佳句细品秋味”、“展开想象绘出秋色”、“迁移训练再谱秋歌”六个教学环节,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逐步提高学生对文本欣赏、创作、想象的能力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立足文本,以朗读贯穿始终,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体会意境为重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方法,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颜色渐变作品中的色彩变化美。
2.尝试用颜色渐变的技法表现秋天的树林,并注意有疏有密地安排画面。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画纸、油画棒等。
活动重点: 能够感受颜色渐变作品中的色彩变化。
活动难点: 能够有疏有密地安排画面。
活动过程:
一、欣赏秋天的树林,感受景色的美丽。
播放ppt: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对,这里是一片树林。)你觉得它是什么季节的树林?(秋天)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树叶?(绿的、黄的、红的)
二、向幼儿介绍颜色渐变的范画,学习渐变画的画法。
1.秋天的树林真美啊!你们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老师还把它画出来了。(ppt)你们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画面颜色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哪里不一样呢?(幼儿自由回答):秋天到了,树叶由青转黄,还有的变红了,这种画画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颜色渐变,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种颜色渐变的画法,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吧!
2.你们猜猜看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请你上来试一试。(引导幼儿大胆猜测,鼓励幼儿验证自己猜测。)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讲解颜色渐变画的技法。
先将树叶的轮廓画好,涂上一层颜色,再用另一种颜色涂上去。(比如:画树叶的时候可以先涂上绿色,再涂上黄色或者红色。)
4.引导幼儿观察范画上树林的布局。
师:小朋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树一样吗?(幼儿发现这些树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树枝相互交叉,有的树只能看见半棵。)
三、幼儿动手画,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合理的建议。
1.幼儿构思自己要表现的树林的布局,要求使用颜色美观丰富。
2.提示幼儿主线条要注意画粗,注意整体画面的疏密安排。
3.幼儿作画时,教师提醒幼儿保持桌面、衣服的清洁。
四、作品展示。
1.展示幼儿作品。
2.互相欣赏并。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品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2)体会此首诗的优美的意境,揣摩此首诗的优美的语??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关键的词语,这样有助于理解全诗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幻灯放映有关“秋天”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倾听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然后让学生谈收听、收看的感受。老师总结:在一些人的眼中,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是哀愁,是离去,是忧伤,但是,秋天也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何其芳的
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就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后来又读了大量新诗,大学时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1938年以后,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三、听课文读音,初步感受此诗的意境。
四、细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子:
读了诗以后,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个非常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三节的中心内容?(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归纳:它们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的优美,离不开关键词句的点缀。同学们,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告诉大家为什么写的好?(学生边发言,老师边总结)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不论怎样,渔夫都是快乐的。
第三节:本节以问句出现,语言活泼多样。“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这几幅图画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第一节重在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节重在表现渔人的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秋天在作者的心中,就是这样的宁静悠远。第三节在前两节写景写人的基础上,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少女的微妙的情怀。秋天的景象写在她的眼中,秋天的梦想印在她的心里。
五、迁移训练:请同学们总结归纳有关“秋”的古诗词,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掌握树的基本结构及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态,画出不同的特征。
2、培养幼儿保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彩色水笔,蜡笔,树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出示范图: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是秋天的树林)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叫树林呢?(这有许多许多的树)这就是树宝宝的家,找一找树宝宝在哪里?(树宝宝就是画面上最小的一棵):树宝宝和爸爸、妈妈及许多叔叔、阿姨们住在一起,它们有着不同的树枝、树枝、树冠和树叶,就象人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上有不同的花纹一样。在这片树林里长得最高的是树爸爸(请幼儿找出来)淡灰色树干的是树妈妈,黑色树干的是树阿姨,三位大叔叔叔各有几根树枝。(均请幼儿从画面上找出来)。
(反思:利用情景,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让孩子在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树中,获取树的.有关经验。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2、示范与思考
(1)请树宝宝来和我们做朋友,老师画一部分,请小朋友说出这是树宝宝的哪一部分。
(2)a树干--就象我们的身体。
b树枝--就象我们的手。
c树冠--就象我们身上的衣服。
d树叶--就象我们衣服上的花纹。
(反思:美术活动中想象创造需要一定的绘画技能,先让幼儿掌握树的基本形态,然后让幼儿进一步表现他们熟悉的部分组成的物体)
3、创作要求大家都来种树,种成一片更大更美的树林。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要点
(1)分辨树根、树干、树枝和树枝,各部分不遗漏。
(2)思考变化各种树的形态,区分高矮、粗细、树枝的多少,树叶的形态。
(3)选配用深浅不同颜色涂树叶、树冠、树干。
5、引导
(1)找一找有没有两棵完全相同的树?(体会树和人一样,没有两个完全一样,否则就分不清了。)
(2)怎样让每棵树都美丽?(每棵树都选两、三种颜色,把其他的颜色让给别的树。大家在一起各不相同,就非常美丽,如果每棵树都把所有的颜色穿在身上,又变成穿色彩一样的衣服了。)
(反思: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主观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相互借签的地方。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很重要。教师要把全体幼儿的作品拿出来展示,引导幼儿善于发现他人的有点和他人的创造性、技能性,是幼儿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大班美术《秋天》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