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制定,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实践性学习任务,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并理解5以内各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3、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数数是多少》游戏卡中的数字卡1—5。
2、《送水果》游戏卡。
3、幼儿水果游戏卡。
4、《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活动过程:
☆排序
1、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1—4,请幼儿为数字1—4排序。
教师:这是数字几?我们可以怎样给它们排队?为什么?
(幼儿可从大到小排,或从小到大排)
教师:数字4后边应该是几?
2、出示数字卡片5,引导幼儿认读并辨认5的特征。
教师: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为什么要排在数字4的后面。
☆游戏:送礼物
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为小熊送礼物。
教师:小熊今天过5岁生日,你们想送他什么礼物?小熊希望是用数字5来代表这个礼物的数量。
☆操作:送水果
1、出示《送水果》游戏卡,练习按数取物,引导幼儿寻找、点数水果。
教师:小熊最喜欢吃水果,这有很多水果,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种水果,数量为5个。
2、出示数字卡片,幼儿练习按物取数,引导幼儿互相验证"礼物"的数量。
教师:请小朋友互相数一数,水果的数量对不对,并找出相应的数学卡片,放在旁边。
3、完成操作单《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教师带幼儿阅读操作单,在幼儿完成操作单过程中及时鼓励引导,并以大拇指粘贴作为奖励贴在幼儿的操作单上。
☆延伸
将操作单放入活动区,请小朋友在活动区中继续进行相互验证操作单的正确与否。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幼儿探索、自主的学习,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幼儿想象5像什么的'环节上,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满足幼儿想象的需求,对幼儿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十分有利,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本活动的容量较大,特别是后面的画圆点环节,由于借班上课,忽略了对本班幼儿这方面能力的了解,使得时间过长,可将此环节作为延伸活动,放入活动区进行。将此环节运用前面的水果卡片再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替代。
他评:
林晓静老师:教师的语言有欠规范。
张晓梅老师:
1、教师的鼓励及时、到位。
2、活动内容的安排有些丰满,使得教学容量过大,可将操作单环节放入活动区进行,改为为小熊再次选水果,加深难度选两种水果,数量合起来为5个。
3、教师的语速过快,提问的语言不规范,提问后要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4、注意活动能够中的动静交替,教师能采取好的策略将幼儿的注意力收回来,但要注意细节,特别是幼儿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给予时间上的限制。
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篇3
设计思路:
选择这个故事是一种机缘巧合,这是孩子们常常看的思维练习。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点,在这个阶段特别喜欢,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一个内容,找影子。我后来一想,中班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他们喜欢有一点好奇的,能够让他们自己想一想的东西,于是呢个因为我们搞阅读,我还会想怎么样给他们一个情境,就这样编了一个故事。用小猫过生日,把这些小动物们串联进去了,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共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感觉到了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孩子们本身对这个故事的一种吸引。再设计当中,我们还考虑到一些手段,比如开始的摸摸口袋,摸一摸这只小猫,好奇心就被拉到了顶点上,然后就带着悬念来读这个故事,会更有味道。接着又设计了一个看一看的过程,在看什么呢?就看这些小影子,这些影子其实我是思考了很久的,一步一步推进的。假定我们是直接出示一个兔子的话,也许孩子们对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不会像现在那么高涨,而从影子出来的话,他们边猜边看,就有了兴趣,一步一步的,从开始的兔子到后面一根长尾巴的猴子,到接着一幅一幅的画面,孩子们就一步一步的被吸引到故事中间去了。
?小猫的生日》以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过生日为内容,故事情节简单易懂,画面富有探究性,观察推理是幼儿自主阅读的主要能力之一,因此,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一个又一个隐性藏玄机的影子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层层提问激发幼儿运用想象、推理,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推测,既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判断力,也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动脑筋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课件画面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能从影子的整体或者局部轮廓大胆猜测故事中的客人,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朋友一起过生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
出示小猫玩偶,猜猜小猫为什么这么开心?
(幼儿自由猜测小猫开心的原因)
二、理解故事
过渡语:小猫究竟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出示课件1:
提问:小猫为什么这么开心?它过几岁生日呀?(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这就是王老师今天要带小朋友们看的一本图书,叫《小猫过生日》
师:小猫今天特别高兴,知道为什么?(观看课件2)哪里看出小猫要过生日?
观看课件3(停电)哎呀,小猫家里突然变的黑黑的,这是怎么回事?(家里停电了!)
师: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述解决停电的办法。)
这是什么?黑乎乎的房间里怎么会有两个圆溜溜、闪光的东西?
过渡语:小猫的眼睛在黑暗中特别的亮,但小猫还有聪明的脑瓜,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小猫想出了什么好主意?(用手电筒)你们用过手电筒吗?打开手电筒会怎么样?
三、观看课件4(小猫拿着电筒照)
师:看看小猫找到了什么?(手电筒)师拿出手电筒,我们一起来找找小猫的屋子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说说、数数里面的东西是什么?有几件)
师小结:有了手电筒,屋子一下子亮了起来,能看清楚屋子里的东西了,小猫很高兴,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
四、观看课件5(门铃,客人来了)
过渡语:叮咚、叮咚,好像有客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猫家来了哪些客人。
1、师:叮咚:门铃响了,小猫拿着手电筒从门洞里照照:这是谁啊?你们帮小猫猜猜看,(是小兔)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小猫打开门看一看(课件6)猜对了吗?(小兔,你好!请进请进!)
2、(课件7)叮咚:又有人来按门铃了,小猫拿着手电筒从门洞里照照,这是谁啊?谁来猜一猜?(刺猬)为什么?打开门看一看(课件8)真的是刺猬来了!(刺猬,你好,请进请进!)
3、(课件9)叮咚:又有客人来了,小猫拿着手电筒从门洞里照照,会是谁呢?长长的尾巴是谁啊?快请他进来看一看吧,(课件10)(小猴,你好!请进请进!)
4、现在小猫的家来了几位朋友?我们一起数一数吧!(数1。2。3,同时出示课件11)
5、(课件12)叮咚:还有朋友来啊,小猫的朋友可真多,我们来看看,哇!这次一下子来了三位朋友,到底是谁呢?打开门看看(课件13)。(长颈鹿,梅花鹿,熊猫你们好!请进请进!)
五、完整讲故事
六、引导幼儿给小猫送祝福,唱生日歌
1、师:(课件14)现在小猫家里更热闹了,(课件15)哇,电来了!小动物们一起给小猫过生日啦!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小猫一起过生日啊可是有一个要求的哦,那就是要跟小猫说一句祝福的话,你会吗?(幼儿说祝福语)
2、生日歌响起,引导幼儿唱生日歌。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给小猫唱生日歌好吗?
3、分享糖果
(感受小猫生日的快乐,在高潮中自然结束,让幼儿一起分享糖果,让自己也身在小猫的生日party中,感受好朋友过生日时的喜悦之情。)
故事内容:
今天是小猫的生日,它可开心了。早上起来就忙着做生日蛋糕和各种好吃的食物,因为邀请了好朋友晚上来家里做客。忙了整整一天,一桌丰盛的生日晚宴准备好了,小猫高兴的坐旁,等待好朋友们来和它共同分享。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小猫想,这可怎么办?好朋友们肯定不会来了。但它还是找来手电筒,打开照亮,期待着朋友们的到来。叮咚,叮咚,门呤响了,“是谁呀?”小猫惊喜的问道。它从门缝里看见两只长长的耳朵。“是我,小兔子”。小猫赶紧打开门欢迎小兔子。(祝你生日快乐,小猫。谢谢,请进吧!)叮咚叮咚,门呤响了,小猫看见一条长长的尾巴,连忙问:“谁来了?”“是我,小猴子。”小猫高兴的开门给小猴照亮。(欢迎你,小猴。谢谢,今天高兴吗高兴。)叮咚,叮咚,门呤又响了,小猫打开门,呀!小刺猬背着苹果来了。(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小猫。真谢谢你,小刺猬,快进来休息一下)
这时小猫的心情好多了。它感动地说:“停电了,我真担心你们不来了”。大家说:“怎么会呢?我们都是好朋友。”小猫说:“真感谢你们,我好感动呀!”就在这时,叮咚,叮咚,门呤又响了,小猫想还会有谁呢?它从门缝里看见一个好大的黑影,觉得好像不止一个朋友,打开门一看:哇,长颈鹿、梅花鹿、熊猫也来了!小猫高兴的和它们仅仅的拥抱在一起,它觉得不在孤单、难过了。这时灯突然亮了,小猫和朋友们高兴的叫起来:“灯亮了,灯亮了”,欢乐的生日会开始了。
1、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动物朋友,是谁呀?(小猫)我们一起和小猫打个招呼:“小猫,你好!”“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小猫特别高兴。猜猜看,小猫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幼儿回答)原来,今天是小猫的生日。
2、小猫过生日了,我们一起去小猫家看看吧!仔细瞧,小猫都准备了些什么?(蛋糕、鱼、苹果、香蕉)小朋友的小眼睛可真亮啊,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今天是小猫的几岁生日吗?(提示幼儿看蛋糕上的三支蜡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哦,点几支蜡烛就表示过几岁生日。过生日可真是件快乐的事,难怪小猫笑的嘴都合不拢啦。小猫说还要请好朋友一起来过生日呢。
3、请你们小眼睛再仔细看看,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4、哎呀,怎么啦,小猫家发生什么事了?怎么突然变的黑黑的?(停电了)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怎么有两个圆溜溜闪光的东西?这是什么?(小猫的眼睛)是呀,黑暗中小猫的眼睛会更亮。朋友们马上就要来了,小猫可着急啦,你们能不能帮她想想办法?(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想办法)
5、小猫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找来了什么?(一只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呀照,屋子里亮了。我们来看一看小猫屋子里有些什么?(两双拖鞋,三条裙子,两条裤子,鞋柜和衣橱)小结:今天是小猫的生日,他邀请朋友来做客。突然,屋子里一片漆黑。呀,停电了。小猫拿来手电筒,照亮了屋子里的鞋柜和衣橱。
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陀螺的构造,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引发幼儿对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能尝试说出自己的发现。
3、幼儿在了解陀螺构造的基础上自制陀螺,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陀螺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圆的中心点。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陀螺若干个;
2、各种纸片、彩笔、剪刀、圆形瓶盖(供画圆用)、短尺、小木棒、火柴棍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玩具?(出示陀螺)你们玩过什么样的陀螺?
幼儿争着说自己玩过的陀螺。
(玩过木陀螺 、玩过铁陀螺 、玩过塑料陀螺和纸陀螺)
二、基本环节
1、幼儿分组玩转陀螺,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陀螺的构造以及转动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讨论:陀螺是用一个纸片和一根小木棒制作成的,涂上颜色的陀螺转动起来后变成了一圈圈色环,很漂亮!
3、幼儿动手制作陀螺(向幼儿介绍材料,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幼儿展示作品,玩自己制作的陀螺。(幼儿玩,教师细心观察)
幼儿甲:咦,我的陀螺怎么转不起来?
幼儿乙:我的怎么歪歪斜斜转几下就倒了?
幼儿丙:我的刚做好的时候就能转,现在有不能转了?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做的陀螺与老师带来的陀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原因、修改:制作陀螺的纸片太薄;圆孔不在纸片中心;小木棒转轴太长……。)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都懂得了怎样制作陀螺。下面请小朋友再去用其他材料制作陀螺,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得又稳又快,并选出转动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准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转陀螺比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开动脑筋,自己的发现创造,他们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百科:陀螺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刚体。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
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10以内物体数量并比较多少。
2.能正确运用数字记录每次所夹种子的数量。
3.能大胆地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找一找有多少
2.自制记录单,水笔;提供3种种子(蚕豆、花生、玉米),每组摆放1种种子;人手一双筷子、1个小碗。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形式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吗?
(让幼儿观看筷子和花生米等。)
2.教师:对,我们要玩“看谁夹得多”的'游戏。
用筷子夹哪些东西呢?这些东西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种子。
二、感知10以内数量
幼儿第一次游戏。
1.提出游戏要求。
教师:今天我们不仅要看谁夹得多,还要看谁能准确地把自己夹了多少种子也记录下来。
2.教师出示记录单,并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你夹的是什么,就在记录单上找到相应的标记,然后在其下面的空格里用数字记录你一共夹了几颗。
听到开始口令时才能夹,听到停止口令时就要放下筷子。
3.幼儿游戏。
4.幼儿交流。
教师:谁来介绍你夹了几颗什么?
你夹的种子和记录的数字是一样多吗?谁比他夹的种子的数量多?
5.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不仅数对了,而且也记对了。
三、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
幼儿第二次游戏。
1.提出第二次游戏前的要求。
2.幼儿游戏。
3.幼儿交流。
四、怎样夹得多
幼儿第三次游戏。
教师:每人想一想,怎样夹才能让自己夹得更多?
这次夹完后不但要记录你夹了几颗种子,还要比一比在自己的三次记录中,哪一次夹得最多,
请你在下面的格子中对最多的一次做上标记。
五、趣味练习
找一找有多少
中班幼儿关于水的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