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历史教案精选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应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调整教案,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书的历史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书的历史教案精选8篇

书的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

2.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你们看得专心,毛泽东主席更是满怀豪情,当时就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_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_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_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书的历史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书的历史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书的历史教案篇4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

书的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书的历史教案篇6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书的历史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原因:辛亥革命。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2、c3、c4、a5、d6、c7、c8、c

书的历史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明孕育的主要区域及各区域的文明成果,知道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填图学会懂得图说历史的方法,提高信息的摄取能力,在文明起源的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早期文明孕育的区域和自然环境特征。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图册,编写学习任务单。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探究一的1、2小题,探究二表格中的前半部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活动一: 猜谜游戏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猜出国家的名称

承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早期文明就是孕育在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历史真的像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揭开人类文明孕育的奥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猜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再从现今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由今推古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

(30分钟)

请学生打开课本103页,看前言部分,解读本课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要求)

活动二: 鸟瞰大河流域

呈现图(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1、请学生在课本中圈出四大文明发祥地

2、观察课本图8-17,说说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3、在学习任务单对应的图中填注河流的名称

承接: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交流:

材料: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谷地势低平,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1)从图一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图中人物在从事什么生产?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分解前言部分的目标描述

阅读课本完成任务单上的探究任务一,个别同学上讲台板演,填注各流域的名称。

学生读史料并思考交流问题。

知晓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把握知识的脉络。

通过读图、填图比较直观的掌握大河流域的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

以分析古埃及的相关图文资料为例,由此及彼,概括归纳,理解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农耕文明出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呈现历史学家分析让学生了解判断文明的起源的依据(标志性事物)

人类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态要素为标准和以社会形态要素为标准两种。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隐含着社会形态因素,特别是城市。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

让学生比较直接知晓文明的标志有哪些,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活动三: 文明迹象大搜索

阅读课本和图册,找一找这些地区其他的文明迹象,并完成表格的内容。合作探讨农耕文明的出现与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形成、国家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提升

活动四: 感悟文明

承接:这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它们是否都一样的流长呢?现在让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文明发展的今天。

承接: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最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感受?

小结: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人类利用依赖和利用自然,创造和发展了缠烂的文明,但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和破坏,又会导致文明的衰竭。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前半部分,然后组内交流有疑惑或有争议的话题。交流合作成果。

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表格的前半部分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但合作探究涉及的问题较难,学生靠个人力量可能较难完成,所以安排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

通过畅谈文明发展的感受,让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课堂小结

(5分钟)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形成完整板书

学生小结

整理思路,理清脉络

把握内在联系

书的历史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书的读后感800字参考8篇

读医学书的心得体会8篇

书的心得体会200字推荐8篇

童话书的读后感300字8篇

羊皮书的读后感8篇

看教育书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

读医学书的心得体会参考8篇

读医学书的心得体会推荐8篇

看教育书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体育活动策划书的活动内容8篇

书的历史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