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数学教案优秀8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恰当安排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家都知道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指南,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数学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数学教案优秀8篇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自制ppt课件

2、大数字卡3、4、5、6、7,每人一张7以内的算式卡,操作纸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难点: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视听讲结合法、游戏法、操作法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游戏:开火车

(事先在幼儿身上贴上7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卡)

师:今天毛老师带你们坐火车去旅行,怎么样?我们知道火车是有很多车厢组成的,每一节车厢都有一个车厢号,毛老师已经为你们安排好了车厢,那你到底坐在几号车厢呢?就要请你们动动小脑筋,算出胸前的算式,你算出来是几,就坐在几号车厢。车厢里的位子看到空的就坐下来,不要管你们的名字了。听清楚了吗?行动起来吧,算一算,去找你的车厢。

待幼儿找好后,教师检查幼儿坐的座位是否正确。

认真听教师引导,听清游戏要求,积极参加开火车的游戏。

算一算自己胸前的算式卡,根据算出的得数去找对应的车厢号,找一个空位子坐下来。

找到车厢后和教师一起检查自己坐的.是否正确。

以游戏调动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算式卡请幼儿计算,找到对应的车厢号,以此来复习巩固7以内的加减法。

通过检查,再次复习巩固。

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看图学习8的

第一组加减法

1、创设情境

师:现在所有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车厢,我们出发去旅行吧!看,前面有一座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一下?可是城堡的国王是一个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人,他跟毛老师说,小朋友参观城堡时,他会提出许多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2、引导幼儿看图学习8的第一组加减

(1)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

师:国王把我们带到了海底世界,看看海里有什么?谁会看图编应用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1+7=8)

(2)出示“草地”的图片

师:国王又把我们带到了哪里?你看到了什么?怎么编应用题呢?谁会用算式表示?(7+1=8)

(3)出示苹果的图片

师:你们可真聪明!国王决定请你们吃一顿大餐,餐后还有好吃的苹果呢!一共有几个苹果?咦,怎么了?还剩几个?你能用完整的话把这道应用题编出来吗?用算式怎么表示呢?(8-1=7)

(4)出示气球的图片

师:吃饱喝足,我们去散散步吧!看,前面有人在卖什么?突然,一阵刮来一阵大风,把气球都吹走了,可怜的气球怎么样了?谁会编应用题?算式怎么写?(8-7=1)

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参观城堡的欲望,愿意挑战国王出的难题。

观察“海底世界”图片,说说海里有什么,并根据鱼的动态图编应用题,尝试用算式1+7=8表示。

观察“草地”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怎么编应用题,并用算式7+1=8表示。

观察苹果图片,数数有几个苹果、爆炸了几个、还剩几个,用完整的话把应用题编出来,并用算式8-1=7表示。

观察气球图片,根据气球的动态图编应用题,并用算式8-7=1表示。

通过参观城堡的情境来吸引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在“海底世界”中观察,并编应用题,以此来复习巩固“1+7=8”

通过在“草地”上观察,并编应用题,以此来复习巩固“7+1=8”

通过对吃苹果现象的观察,编应用题,以此来复习巩固“8-1=7”

通过对气球的观察,编应用题,以此来复习巩固“8-7=1”

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8的第一组加减法。

三、帮助幼儿理解算式的互换规律

1、师:刚刚我们写了四个算式:1+7=8、7+1=8、8-1=7、8-7=1,国王想让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谁和谁长得比较像?谁看出来了?哪里像?

2、教师小结:1+7=8、7+1=8数字相同,符号也相同,只不过加号两边的数字换了一下。所以看到1+7=8,马上就想到7+1=8,我们把它们称作朋友题。同样,看到8-1=7,马上就想到它的朋友题是谁?(8-7=1)

3、巩固练习

师:你们再来猜一猜2+6=8的朋友题是谁?(6+2=8)谁会根据这个算式编应用题?8-2=6的朋友题是谁?(8-6=2)谁会编应用题?

观看教师写的算式,找出长得比较像的算式,并说出哪里像。

认真听教师小结,自然想像到算式的朋友题。

进行巩固练习,猜测朋友题,并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教师写算式,让幼儿联想算式之间的关系,引发幼儿的思考。

教师小结朋友题的特点,帮助幼儿理解算式的互换规律。

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算式互换规律的理解,学会编应用题。

四、组织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师:国王对我们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时间也不早了,该是我们回去的时候了,临走前,国王给我们小朋友颁了一张奖状——爱动脑筋奖。咦,奖状的背面好像有字,原来,这个爱给人出难题的国王有想考考我们,你们愿意接受这最后的挑战吗?他要让我们做什么呢?

2、教师交代要求

3、组织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与评价

小朋友的努力表现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回去的时候接受国王颁发的奖状——爱动脑筋奖。接受国王最后的挑战。

在教师的指导下挑战难题。

继续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爱动脑筋,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让幼儿自己操作,帮助幼儿复习巩固8的分成。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仿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理解加法的含义。

2、初步感知加减应用方法,为学习加减运算做准备。

3、让家长助教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活动形式。

活动准备:

设置超市的场景,有水果店、服装店、菜市场和书店(物品都是3以内的数量),邀请家长助教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超市”的游戏,你们看老师这个水果店有什么?(苹果、梨子、香蕉)

现在老师来当售货员,请一个小朋友当顾客。

2、师生进行“超市”游戏,请幼儿选定一种水果,买两次。

3、提问:刚才小朋友先买了2个苹果,再买了1个苹果,他一共买了几个苹果?(3个苹果)

二、幼儿仿编加法应用题

1、刚才老师给小朋友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

2、小朋友们是怎么回答?“一共有3个苹果”

3、你们怎么知道一共是3个苹果?

“因为老师告诉小朋友原来没了2个苹果,后来又买了一个苹果,一共就有3个苹果”。

4、师小结:

(师分别把两次买的数字用数卡表示,问题用问号表示,并出示在黑板上)

①刚才老师告诉小朋友顾客买了2个苹果(出示数字2),

②后来又买了一个苹果(再出示数字1),

③老师告诉你们几个数字?“两个”对,两个数字,

④然后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三、幼儿学习编题

刚才老师给小朋友提了问题,也请小朋友给大家提问题,好不好?(教师出示教具,让幼儿编题)

1、出示用两个盘子装的桔子,请幼儿编题,并请其他幼儿回答。

2、出示小鱼,请幼儿编题,并请其他幼儿回答。

3、师小结:刚才这两个小朋友编题的时候也同样告诉别人两个数字,最后也提一个问题请别人回答。

四、对幼儿提出编题要求

1、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想编题,那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都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玩“超市”的.游戏,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没个小朋友买完了物品,就编题目问大家,看看谁编的最好?

2、幼儿分组,教师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编题情况,强调最后

一句话不能说出答案,而是要提出一个问题。

三、请幼儿编题给家长听

1、老师这里有一张小纸条,每个小朋友根据小纸条上的物品,编题目问爸爸、妈妈,看谁的题目编的最好。

2、请家长助教与幼儿进行亲子互动。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加减法运算的乐趣。

2、学习4的加减法。

3、能熟练地完成4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我是汽车小司机》幼儿做开汽车动作入室。

1、教师引导语:"今天邹老师要开着小汽车搭小朋友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请跟随我来吧。

2、"瞧瞧,我们来到哪里了?"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画面,引导幼儿说出:"农场"。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农场。

二、学习4的加法。

1、播放课件,带领幼儿进入马棚,幼儿观看动画,引导幼儿列出相关算式题:1+3=4,教师引导幼儿看算式,交换其中两个数,得数不会变,还可以怎么列算式?大;考吧.幼,师网出处3+1=4,教师告诉幼儿,交换前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的得数不变,这种方法叫加法交换律。

2、播放课件,带领幼儿继续往前走,来到奶牛栏,幼儿观看动画,引导幼儿列出相关算式题:2+2=4,

三、学习4的减法

1、播放课件,带领幼儿来到羊棚,幼儿观看动画,并根据动画写出相应的算式题:4-1=。

2、播放课件,带领幼儿前往鸡舍,幼儿观看动画,并根据动画写出相应的算式题:4-2=2.

3、播放课件,带领幼儿前往猪棚,幼儿观看动画,并根据动画写出相应的.算式题:4-3=1.

四、游戏"给动物喂食",复习4以内的加减运算。

1、播放课件,"因为农场里太多动物了,饲养员实在忙不过来,请我们帮他给动物们喂食,你们愿意么?"请幼儿观察画面,并说出有哪些动物需要喂食,它们是吃什么食物的?

2、游戏规则:根据动物要吃的食物,给动物喂食,没种食物身上都有一道算式题,只要把算式题算出来,可以给所需要的动物喂食了。

五、送动物们回家,复习4的加减运算。

播放课件,"天晚了,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帮饲养员把动物们送回家吧。"幼儿观看图画,每个动物的家都有一把锁,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把动物身上的密码解开了,动物们就可以回家了。

六、结束活动:

天快黑了,我们也要结束一天的农场生活了,开着我们的小汽车回家吧!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互相启迪、互动互学中促进幼儿不断思考,不断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善”学。幼儿的兴趣被引发了,他们都争抢着参加各种游戏,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幼儿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师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师幼配合得很好,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通顺、流畅。“热闹”而不“杂乱”,当时听课的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叹这次活动很成功。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学习将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愿意参与讨论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分别在两块黑板上布置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及它们的大盘子。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彩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饮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两个小盘子、两个小量杯、纸条、线、尺、餐刀。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

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长方形

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

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

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师:请xx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

(2)小结: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4、师: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

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

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

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

四、第三次尝试:实物二等分

1、师: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

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

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

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五、师: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1、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

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两份,但目的性很不强,对于相等的两份概念不清,整体与部分也难搞懂,贴的窗花较为凌乱,所以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种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设计的方案中,把图形材料设计成饼干及设置的给熊哥俩分饼干的情境,幼儿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饼干整整齐齐的分别置于两个盘中。

2、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难易度应适中,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失去操作兴趣。

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难度应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在“二等分”这一活动中由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二等分一个图形——用多种方法二等分其他图形——二等分不同实物。

由于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应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操作材料,逐步达到目标。

3、要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实物,准备了颗粒状态的、液体状态的、固体形态的,这些材料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儿选择,幼儿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

另外,数学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我提供幼儿的测量工具,以激发幼儿回忆先前的学习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数数,了解不同数数方法的区别。

2。大胆参与数数游戏,能在操作活动中找出几种简便的数数方法。

活动准备:

人手1份数数材料,操作卡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尝试用多种方法数数:请幼儿数数盆子里的豆豆有多少,想象怎样数又快又对。

2。交流数数方法: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数出来的。针对几种不同方法评价。

3。练习用多种方法数数。

二、小组活动

1。画一画,看看自己变出了什么小动物,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填空:在空格里印上合适的数字。横着数数,竖着数数。

三、活动评价

表扬活动中大胆尝试各种方法数数的孩子。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提供豆豆等数数材料,让幼儿练习方法。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

2、 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学具:各种形状的图形若干,人手一份操作纸、剪??

教具:房子图两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的四等分

1、师: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可是这今天刮大风、下大雨,把小动物家的窗户纸都吹破了,小朋友愿意帮助他们贴窗纸吗?

2、出示小猪房子图

师:小朋友来看一看,这是谁的家?小猪家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小猪要请小朋友把窗户纸分成一样大小的四份,小朋友能做到吗?1、幼儿动手将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进行等分

(1)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选好一张窗户纸,先把它折一折,分成相等的四份,然后根据折痕剪下来,再拼一拼。

(2) 鼓励幼儿选择多种图形来分。

(3) 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自己的分法,并自己的操作结果贴在窗户上。

(4) 教师总结四等分的概念:将一个图形分成一样大小的四份,就叫做四等分

二、学习正方形的多种四等分的方法

1、出示小猫房子图,师:刚才我们把小猪的窗户纸都贴好了,小猪真开心。可是小猫现在还伤心呢,我们也来帮帮小猫吧。看,小猫家的窗户纸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2、幼儿动手将正方形进行四等分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你们能不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窗户纸四等分呢?小猫要请小朋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分,你们来试一试,好吗?

(2)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自己的分法,并自己的操作结果贴在窗户上。

(3)教师总结正方形的四种四等分的方法。

三、幼儿探索长方形的多种四等分的方法

1、出示小兔房子图,师:小朋友的本领让小兔知道了,小兔也想请你们来帮忙,看小兔家的窗户纸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2、幼儿动手将长方形进行四等分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小朋友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四等分,分好一种就贴在窗户上,再分另一种,看看谁的分法最多?

3、个别幼儿上台演示自己的分法(不同的分法)

4、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长方形的五种四等分的方法。

5、 教师演示长方形的第六种最难的分法。

四、结束活动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帮小动物都贴好了窗户纸,小动物们都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那除了这些图形以外,还有哪些图形可以四等分呢?请小朋友等一会在教室里找一找,试一试。

活动反思:

四等分的概念对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并不是很难,但要让幼儿真正理解具体的方法也不容易。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不同的环节,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再拼一拼,一步步操作探索,从而得出各种图形的不同的分法。活动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和操作特点。从幼儿的操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都能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大胆想出各种图形的不同分法,也能很快地掌握基本的分法。对于个别难的分法,也能在老师或同伴的提示讲解下得到启发和提升。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四等分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新纲要的教学理念,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发现在操作材料上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可能是计算错误,另外在摆放操作材料时还要考虑得更周到,这样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加完美。

小百科:“等分”就是将一个物体或数量等分几份的一种解题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解答有关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常会使人有“柳暗花明”的感受。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分类。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及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合作意识,体验操作活动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4种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3种颜色(红色、蓝色、黄色)不同大小的图片每两个幼儿共12张,红蓝两色篮子若干,记录卡、彩色笔。

2、相关教具、黑板。

3、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教师:今天还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出示手偶)以为小朋友变礼物的形式导出课题,思考:怎样才能把礼物成两类呢?

二、了解肯定和否定的分类方法,教师和个别幼儿操作

1、教师示范找出物体的某一特征并按其作肯定和否定的分类,分好后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在记录上把刚才用的方法记下来呢?

2、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想一想用刚才学的方法为图片分家,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示范操作一遍,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一次我们又可以怎样来记录刚才的方法记呢。

3、思考:你有与老师不一样的.方法吗?请幼儿个别回答并一名请幼儿用大教具操作,并做好记录。

三、幼儿操作,巩固对肯定和否定分类方法的了解

1、引导幼儿思考:你还有哪些不一样的方法呢?幼儿个别回答。

2、幼儿分组操作:两个幼儿一组,提醒幼儿相互商量、分工合作,每一次分好后及时做好记录。

3、介绍自己的分法:请幼儿两人一组,带上自己的记录卡,向周围的老师介绍自己的分法。

四、游戏:小小魔法师

玩法:每个幼儿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扮演图片宝宝,在和魔法师做游戏,听魔法师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如:魔法师说“我是小小魔法师,是黄色的图片变小兔,不是黄色的图片变大树”。小小魔法师由大魔法师(老师)指定。反复游戏几遍。

大班科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

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天线宝宝邀请你们到宝宝乐园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

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 第二组:毛线、彩带、尺、剪刀。 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 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等。

(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

4.游戏“看谁说得对”, 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等份、五等份等。

大班科数学教案优秀8篇相关文章:

大班手工教案优秀6篇

大班手工教案优秀5篇

大班春教案反思优秀7篇

大班走体育教案优秀5篇

清明节大班教案优秀7篇

大班云儿教案优秀6篇

熊来啦大班教案优秀6篇

大班教案反思优秀7篇

大班综合二教案优秀6篇

大班美术《家》的教案优秀7篇

大班科数学教案优秀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