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生动趣味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书写教案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支持教学实施,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搜集数学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说思路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 出示第12页的例5
2、 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 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 230×50%=115(元)
b商场: 230-50×2=130(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第12页做一做
四、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6+6+6=3+4=
5×4=6×3=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学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注意书写的工整。
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组成。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了1~9的数的认识和数的组成,而10的认识对于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进位加法中的“凑十”特别重要。
3、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10的组成,熟练“凑十”
难点:
学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注意书写的工整。
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0的认识
从1数到9.
出示课件,上面一共有几个数从左数第4个数是几,从右数它排第几其中最小的数是几,最大的数是几
活动2【讲授】学一学
(一)认识10.
1、看一看。观察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图上有几个学生用数字几表示加上1个老师用几表示图上数量是10的.事物还有什么
3、摆一摆用小棒表示10。出示小棒图,9根小棒添上1是几
4、认一认和同桌一起认一认直尺上的数字顺序,看着尺子你都知道些什么
5、比一比你会比较9和10的大小吗9○□10○□
(二)学习10的组成
1、分一分拿出10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说一说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分法是怎样的
3、填一填把自己的分法写在60页。
4、想一想看到自己写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学习10的写法看看10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先看老师范写10,再自己写一写。
活动3【练习】练一练
教材60页“做一做”
活动4【测试】查一查
1、完成课件上连一连和填一填;
2、完成62页练习十三1—3题。
活动5【活动】总结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几和几凑成十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