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加有序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管编写什么科目的教案,都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和反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纸模板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案纸模板篇1
活动一:捡落叶、玩落叶(略)
活动二:树叶分类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这两片树叶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二、提出分类要求,幼儿进行分类
要求:1、想一想怎么分?
2、分好的树叶放在篓子里。
三、展示、猜测、介绍活动
1、教师帮助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分类方法,请大家
猜测可能的分类标准,并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猜测。
2、教师对幼儿的分类方法进行记录。
四、师生共同总结、统计分类的方法。
五、按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方法再进行尝试分类。
活动三:叶子里的水
活动目标:
1、区别枯叶和绿叶,发现绿叶中有水。
2、初步尝试用简单线条或圆圈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绿叶数份
2、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习
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教案纸模板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4、初步懂得做事要小心,遇到意外不慌张,并设法解决
二、活动准备:
1、大灰狼卡片一张、故事光盘。有关图片4张。
2、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冻、巧克力。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看看谁来我们教室做客了啊。"(老师出示大灰狼的图片)"大灰狼""平时小朋友都是听老师讲大灰狼的故事,今天大灰狼要亲自跟小朋友讲一个他自己的故事,我们鼓掌欢迎吧。"(二)过程:
1、播放动画片《不懂安全的大灰狼-危险的陌生人》吸引小朋友认真观看后提问:
①、大灰狼打开门遇到了谁?
②、陌生人最后把大灰狼骗到了哪里?
③、大灰狼最后怎么样了?我们能不能像大灰狼一样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呢?跟陌生人走呢?我们要怎样做呢?
2、出示图片图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图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真棒,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呢?"(通过情境表演,加深小朋友的认知。)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集体讨论:①你认识她吗?②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轻信她的话?③那你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五、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我们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不能随便吃他们的食物,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特别是我们到外边玩的时候不要离开爸爸妈妈或家人的身边。
五、活动小结: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观看《不懂安全的大灰狼-危险的陌生人》动画片,引发幼儿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对"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见陌生人应注意些什么。再通过结合图片直观的学习,帮助所有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如何应变可能遇到的危险。我认为仅仅告诉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指导孩子如何去做。所以我在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帮助小朋友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共同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
六、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观看《不懂安全的大灰狼—危险的陌生人》动画片,引发幼儿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对“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见陌生人应注意些什么。再通过结合图片直观的学习,帮助所有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如何应变可能遇到的危险。我认为仅仅告诉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指导孩子如何去做。所以我在活动延伸中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帮助小朋友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共同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小朋友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案纸模板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会用保护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学"的含义。(活动重点)
2、在交流、分享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基础上,能知道人类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的发明创造。(活动难点)
3、萌发对动物奇特的保护自己方法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动物世界奥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家长与幼儿一起观察各种动物的特征,并调查动物的特殊本领,了解常见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2、物质准备:
(1)教师准备利用保护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图片。
(2)动物和由其得到启示所发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个幼儿人手一份:鸟、刺猬、蝙蝠、公鸡;飞机、叉子、探路仪、闹钟。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师:宝贝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和家人都一起观察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怎样保护自己?(谁大胆起来说一下)
2、幼:我知道乌龟的本领,它遇到危险可以把头缩到龟壳里……
3、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幼儿所知道的动物出示相应的图片,师幼一起观察。
二、出示常见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本领。
1、教师分别出示(蝴蝶、青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宝贝们,蝴蝶和青蛙平时都生活在哪里啊?(花丛、陆地)它们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身体的颜色)师:宝贝们说的真不错,它们身体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颜色飞在花丛中就像花儿的颜色比较相似;青蛙身体上是绿色的`,它在陆地上抓害虫时不易被敌人发现;所以说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利用保护色,用自己身体上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2、教师依次出示乌龟、兔子、刺猬等动物图片,让幼儿了解它们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发表见解)
3、教师:在大自然中,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动物油保护色,有的动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通过联想、操作,知道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发明创造
1、教师出示探路仪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这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并说出理由。师:宝贝们,它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蝙蝠)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让幼儿知道这是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
2、再次出示蝴蝶和青蛙的图片,让幼儿想象:根据这些小动物的本领,人们可以发明什么?(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猜想):原来在动物界中,它们有这么多的特殊本领啊!人们通过蝙蝠的超声定位发明了探路仪;从蝴蝶的保护色中发明创造了迷彩服,这样迷彩服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就不易被敌人发现了;从青蛙游泳的姿势中,发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运动健儿的蛙泳技能。
3、幼儿每人一盒操作盒,盒里装有小动物和根据动物本身发明的物品,请幼儿帮它们配对,并大胆说明配对理由。
(公鸡-闹钟,鸟-飞机,刺猬-叉子):让幼儿理解"仿生学"的含义,人们看到了会飞的鸟,发明了飞机;根据蝴蝶的颜色,发明了迷彩服;根据刺猬坚硬的刺,发明了叉子;根据蝙蝠的超声定位发明了探路仪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模仿了动物本身特殊本领发明的,这种技术就叫"仿生学"。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很多启发,才能发明出这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让人们的生活很方便、很快乐,我们也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有特殊本领学习,结合"仿生学"的含义大胆猜想可以发明什么物品,并讨论交流自己该如何保护动物。(体现情感目标)
1、师;宝贝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小动物的特殊本领,除了这几种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它们可以启发人们发明什么呢?
2、师;小动物这么有用处,那你该如何保护它们呢?(教师可随时引导)
3、教师:我们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这么多本领,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和小动物和谐相处,不去伤害它们。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请幼儿在美工区将认识的动物及根据它们本领发明的东西用表征的方式画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符合了本月的活动主题。
教案纸模板篇4
教材简析: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小熊找水》
2、课件出示熊妈妈的两句话,扣紧“善良”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善良
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还主动帮助别人。
——善良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穷人》这篇课文,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的善良。
二、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请大家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语句,自己读一读,简单地写一下感受。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学生交流感受。你特别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板:非不可
(2)“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3)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
(4)那,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善良的本性)
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真是太善良了!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3、出示课件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交流(2---3人) (桑娜的心理极其复杂、善良等)
(1) 同学们,“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心神不定)
刚才,大家是从词典中理解的,我们还可以从字形理解。“忐忑”,心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2) 是的,桑娜抱回孩子的一瞬间是心神不定的,此时,她想到了什么呢?
(自由交流)
小结:桑娜想到了
(3) 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
(4) 师过渡: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如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 那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的想到这些呢?请联系上文说说。
师:是啊!桑娜的家境贫穷到如此地步,她还是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板书)
(6)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7)请同学们读读下文,还有哪些语句也能表现桑娜的忐忑不安?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等)
指导朗读,谁也愿意来读一读,读出桑娜的忐忑不安
师过渡:桑娜出于善良的本能,抱回了两个孩子,尽管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尽管心里忐忑不安,但她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正心事重重地等待着丈夫回来。就在这时,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渔网回来了。
4、请同学们读读12—26自然段,找出渔夫的表现
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
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 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2) 学生交流
(3) 同学们,请注意渔夫的神情变化。“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为
什么而忧虑?
(4) “得怎么行”这个“得”你能给它换个词吗?从这里你感受到
什么?(下定决心)
(5) 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文中的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6) 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日子是“熬”呢?
学生想象交流
(7)大家再想象:那再加两个孩子渔夫一家将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熬呢? 教师小结:是啊!渔夫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日子也会越来越难,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可他还是决定抱回两个孩子,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心灵美好。
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读出渔夫的善良和美好心灵。
指导感情朗读
5、过渡:12---26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写得细致、精彩,我们想不想来读一读?下面就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注意人物语气。
学生练习
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6、过渡:桑娜拉开了帐子,看到七个孩子安静的睡着了,睡得是那样的香(插图)渔夫和桑娜默默地看着。
小结: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着碰撞。这亮丽的火花深深地震撼了老师的心,同学们,你们被震撼了吗?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1、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却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同学们,给处于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关心,一份安慰,能让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扬起生命之帆。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快乐,觉得生命有价值。请拥有一颗善心,献上一份爱,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饱含深情地把这一段话朗读一遍(课件),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四、作业
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1、续编《穷人》的故事 要求:a人物的坚强意志不能变;
b人物的善良本性不能变
c人物的悲苦命运不能变
2、读《穷人》有感
五、板书设计:
穷人
非不可
桑娜 善良
忐忑不安
得 怎么行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渔夫
熬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例如:抓住“熬”进行想象,体会渔夫和桑娜有着一样美好的心灵。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尽量在探究、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话说,会说话。 但是,这节课也暴露了我平时上课的一些陋习:同一个问题老喜欢去循环重复的强调。导致这节课里安排的11个幻灯片仅仅出示了一半。用评课老师的话来说,几乎把对人物的分析课上成了心理研究课。
教案纸模板篇5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快乐的在豆豆上进行赤足游戏活动,利用豆豆按摩幼儿的足底,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体验,了解豆豆的特性,并尝试用豆豆搬运重物,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用大型积木围成一个长方形,三十斤豆豆均匀的铺在中间。
2、皮球若干。
3、捆扎好的书若干。
4、硬纸板、皮筋自制的鞋模人均一双。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赤足自由的在豆豆上玩一玩,体验一下脚与豆豆接触的感觉。
师:你认为在豆豆上玩,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赤脚上去试试看,注意安全。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感觉怎样?请你们再到豆豆上爬一爬,看看会有什么感觉?
2、穿上鞋模游戏,与赤足玩进行比较。
师:请大家穿上鞋子,再到豆豆山玩一玩,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同?
3、平衡练习。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溜豆豆的游戏,小朋友每人抱两个皮球,像溜冰一样往前面溜,看哪一组溜得又快又好。
4、探索活动。
师:豆豆能让我们玩游戏,豆豆能不能帮我们做事情呢?
师:这里有好多捆书,老师都搬不动,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来搬运这些书呢?
师:放在豆豆上玩一玩,会有什么感觉呢?你们去试一试。
5、游戏竞赛。
师:我们来玩一个搬书比赛的游戏怎么样?看哪一组搬的又快又稳。
师:豆豆可以让我们做游戏,还可以帮我们运东西,豆豆真有用。我们今天玩的'是什么豆豆呢?除了黄豆,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豆豆?这些好玩的豆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种子。除了豆豆,还有好多好玩的种子,我们下次活动课的时候来认识好吗?
教案纸模板篇6
一、 导入
1、小朋友们,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大风车》,你们想听吗?(想)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好听)伴随着这优美动听的旋律,有一位神奇的客人要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它是谁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这是什么声音?(风声)
对,是风声,这位神奇的客人啊就是风娃娃。大家欢迎它吗?
2、咱们赶快打开窗户,请风娃娃进来吧!
你们看见风娃娃了吗?(没有)我也没看见。
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抓一抓,你摸到它了吗?(没有)
老师总结:噢,原来呀,风娃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二、找风
1、今天呀,风娃娃给我们准备了闯关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风娃娃还说:如果小朋友们能够顺利闯过两关,它就会送给我们神秘的礼物!你们有信心赢得礼物吗?(有)好,我们开始闯关!
第一关:火眼金睛
风娃娃是看不见的,不过认真观察的小朋友还是能够找到它。看看哪位小朋友像孙悟空一样长着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找到看不见的风娃娃。
1、小朋友们仔细看,风娃娃来到这幅画里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看到(气球、风筝、树枝、花、红旗、泡泡、白云、烟)在动,就知道风娃娃来了。
教师评价:真棒!这么快就找到了。你观察的真仔细呀! 你的眼里可真好啊!太好了,又找到了。
2、小朋友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快就把图中的风娃娃都找到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怎么知道风娃娃来了?
教师总结:原来呀!风娃娃不但能够通过声音让耳朵找到它,而且它还会让许多东西动起来,让我们的眼睛找到它,另外风娃娃吹到身上会感觉凉快,用我们身体的皮肤也能找到它。
风娃娃对我们的回答满意吗?我们能过关吗?快来看
三、感受风
恭喜小朋友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不过第二关可有一定难度啊,大家可要加油啊!
第二关:七十二变
1、风娃娃也像孙悟空一样会变化,它能变成各种各样的风,小朋友们都知道什么样的风呢?
2、小朋友们知道得可真不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吧!(微风、凉风、狂风、秋风、寒风、台风、龙卷风)
小朋友们记住这些风了吗?
3、风娃娃能不能让我们过关呢?快看
四、了解风的'益害处。
1、小朋友们可真厉害啊,顺利闯过了两关,风娃娃要把它神秘的礼物送给大家了,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认真听—故事
2、噢,原来呀,风娃娃送给我们的是它自己的故事。好听吗?
故事中的风娃娃都为人们做了哪些好事?(吹动水车、吹动帆船)
3、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风娃娃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看图了解一下吧!
(吹转风车、吹起风筝;吹干衣服;送来凉风;传播花粉;传播种子;吹动帆船)
3、风娃娃对我们人类的好处可真不少啊!人们还根据风力的特点发明了许多东西,瞧!这是什么呀?
风力发电、风力汽车、滑翔机、风力太阳能路灯
4、、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故事中的风娃娃又给人们帮了哪些倒忙呢?(吹跑风筝、吹跑衣服、吹断小树)
5、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风对我们人类还有哪些危害呢?
我们一起看图了解一下吧!(吹落果实;吹倒庄稼;折断树木;吹到房屋;吹翻船只;毁坏公共设施;吹起沙尘。)
五、讨论预防风沙的措施:
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预防风娃娃给我们带来的灾害呢?引导幼儿讨论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的情况,做到早期预防;另外还可以种花、种草,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所以请小朋友们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你们能做到吗?
六 、拓展:小小发明家
你看发明家们利用风力的特点发明了那么多的东西,如果你是一名小小发明家,你会发明出什么样的新产品?请小朋友们回到家后,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把你设计的新产品画下来,明天讲给大家听,好吗?
教案纸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音乐赏析】(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 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教师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
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案纸模板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