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案参考5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精细化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避免拖延,通过实践活动,教案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习效果,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暮江吟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暮江吟教案参考5篇

暮江吟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暮江吟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暮江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暮江吟教案篇4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暮江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准确地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把握诗歌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第一首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考: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傍晚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表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景色。

(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

第二首诗

一、视频导入

1.播放庐山景色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2.简介庐山,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注意读准字音,读古诗时要读的有节奏。

三、理解古诗

1.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诗?

学生自由交流

2.想一想,作者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所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请你想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看到了庐山怎样的景色?

3.作者身处庐山之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4.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和事?

(看问题要全面 避免主观片面。)

第三首诗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的图片,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融入诗中,体会诗意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梅和雪在争什么?

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揭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明白本诗所说明的道理——取长补短。

暮江吟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参考5篇

认识梨教案参考5篇

冬天的花教案参考5篇

健康关于吃的教案参考5篇

找游戏教案参考5篇

生命的教案参考5篇

中班教案《伞》含反思参考5篇

小班科学课教案参考5篇

认识肺的教案参考5篇

中班315教案参考5篇

暮江吟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