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心编写教案,教师可以设计出有趣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数学圆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
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
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
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 9%读作:百分之九 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 (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板书设计:
山东假日游 百分数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2、圆锥的体积计算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平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习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学具
教学准备:
教学圆规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小组内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引导生回答:对折的折痕就是直径,两条直径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在折纸中发现圆是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几个圆,一起折一折吧,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引导生回答:将圆对折,正好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就是两条半径长的和。
2.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引导生回答:d=2r或 r=d/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以及圆的轴对称性和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正方形:4条
长方形:2条
等腰三角形:1条
等边三角形:3条
圆:无数条
完成课本第七页“试一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点,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旋转对称性,以及圆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练一练第二题,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识图和分
析能力。
3.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画出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圆是轴对称图形,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那么,用圆还可以设计许多更美丽的图案,有兴趣的同学下课之后可以去收集一些,或者自己设计一些,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我们的发现: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同一个圆里 d=2r 或r=d/2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多次折纸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第一次折纸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多次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轴对称的内容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个别学生已经忘记了,不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对于画对称轴,学生掌握得层次不齐,需要进一步练习巩固,练习的第三题有效的巩固了轴对称的知识。
2.使用建议。在学生交流对“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关系”的发现时,除了折纸的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圆规画图的过程说明自己的发现。另外,个别学生不理解轴对称的含义,所以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圆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