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清晰地设定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案的编写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用多种方式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能力目标: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乐于动手动脑,体验探索转动带来的乐趣。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风车、光盘、伞、陀螺、勺子、呼啦圈、雪花片、手绢花、筷子、一盆水、绳子等若干物品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体验身体转动的快乐。
教师带领玩“迷迷转”游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哪些地方会转动。“迷迷转,迷迷转,你的身体哪会转?”游戏后交流:身体那么多部位会转动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会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经常活动这些地方,会让我们更健康。
二、第一次动手操作,探索物体转动的方法
1.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用多种方法让材料转动起来。幼儿第一次探索尝试,教师观察并指导。
交流分享: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小结:原来转动的方法有很多,转、搓、拧…都能使物品转动起来了。三、第三二次动手操作,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2.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用两种物品组合,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
提出要求:请你用两种材料转动起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材料,教师观察指导。
3分享交流:你用了哪两种材料,让什么转动起来了?
小结:有许多材料看起来不能转,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能让许多材料转动起来。
四、经验拓展,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组织谈话: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2.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延伸:
一起到教室中找一找更多可以转动的物品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2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图片:芒草
2、带锯齿的茅草,橡皮泥,锯子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
(1)教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这些茅草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小心地在橡皮泥上划一划,看看会发现什么?
2、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引导幼儿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教师:古时候也有一个很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为什么说他聪明呢?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1)出示锯子
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
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
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都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造出来的.。
3、出示匹配图片
(1)鸟,鸭,蝙蝠,鱼。
飞机,船,雷达,潜水艇。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
(2)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竞猜游戏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
(1) 渔网(蜘蛛网)
(2) 母子雨衣(袋鼠)
(3) 电鼻子(猎狗)
(4) 脚蹼(蛙蹼)
(5) 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来告诉大家,好吗?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4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出现的分离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懂得油和水的比重不同,能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2、幼儿能正确地操作实验,并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水、花生油、毛巾、搅棒、瓷碟子、抹布,白板笔、贴有黄蓝两种标记的透明杯子若干、
2、实验记录单、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观看魔术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哦!
首先拿出了瓷碟子,老师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碟子上作画,老师边作画边说(小小黑豆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幼儿猜出什么。教师继续添画两到三个蝌蚪。画好后往碟子中倒水,小蝌蚪从碟子中分离漂游起来。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为什么会从水中漂游起来呢?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揭秘吧!
二、实验操作。
一、出示实验材料和教具,幼儿大胆猜测。
1、出示水和油,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猜测之后,从颜色和气味中得出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油是有色、有味、流动的液体。
2、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这两种流动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油在水的什么位置?教师出示教具,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油在水面上 油在水的下面 油在水的中间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贴有蓝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水,贴有黄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油)
教师边操作边讲要求:
(1)、在贴有蓝色标记的透明水杯中加入油。
(2)、用小木棒使劲的搅拌,在停止后仔细观察现象。
(3)、如果不小心把油滴到操作盘上或不小心打翻操作材料,请用桌上的抹布擦干净。
2、幼儿自主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操作后,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3、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后,我们发现把油加入水后,油在水的上面。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展示记录结果。
刚才我们是给水中加入油,这次我们又进行一次实验,给油中加入水,搅拌后再仔细观察油在水的什么位置?这次我们要用记录单记录下来。
1、教幼儿认识实验记录单,讲清记录规则。
(蓝色代表是水,黄色代表油,实验后仔细观察,看油在水的什么位置,并在图上用√标记出来。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结果并小结。
教师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油比水轻,所以不论往油里倒水还是往水里倒油,油都是浮在水上面,水在油的下面。
附实验记录单:
4、揭密:这下小朋友知道了为什么老师画的小蝌蚪会在水面上漂游起来。因为老师这支“神奇的笔”是白板笔。(白板笔中含有一种剥离剂,剥离剂是一些“油乎乎”的物质,这些“油乎乎”的剥离剂遇到水就会分离,油比水轻,所以小蝌蚪就会在水面上游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用蜡笔和水粉颜料作一幅“油水分离”画,并观察其中的奇妙之处。
2、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在做一做“油水分离”的实验,巩固已有经验。
活动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太出色了,一个个通过自己的小手做了实验,并从实验中初步懂得了油和水分离的原理,科学探索是无限的,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会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索科学的奥秘,大家可要继续加油哦!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6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电扇的转动、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大班《有趣的转动》这一科学探索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物体的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
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会转动的东西。
2.物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玩具小汽车、伞、轮子、风车、呼啦圈等。
(2)第二次操作材料:塑料齿轮玩具、勺子、空瓶子、盛水的杯子、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轻快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各种转动的机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邀请幼儿玩“咪咪转”游戏.
“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来玩“咪咪转”的游戏吧”,咪咪转、咪咪转,大风来了快快站。 (幼儿伴随着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
提问: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什么东西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你能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一下物体转动的样子吗?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材料,一会你来试试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
(三)幼儿操作探索
1.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出示准备好的可转动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观察,自由选择,亲手操作,亲自探索和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请幼儿观察老师提供的风车、呼啦圈、光盘、陀螺、勺子等材料,猜猜看,哪些东西能转动,哪些不能转动。
(2)引导每个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还可启发幼儿再试试其它材料,等等,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交流。
(3)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结: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
物体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就是转动。
2.第二次探索,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
(1)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它也转动起来,请幼儿大胆猜想讨论。
(2)鼓励幼儿想办法让看似不能转动的东西转起来。
如用勺子搅动杯子里的水,水会转动;把筷子伸进瓶子里晃一晃,瓶子能转动等。鼓励幼儿合作分工,充分运用交流讨论法,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式或组合使材料转动起来。
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想出一些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幼儿交流、讲述。
如风扇转动能使人凉快,洗衣机转动能洗干净衣服,车轮的转动能让车跑起来等。
(2)观看课件,感知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引导幼儿观看机器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旋转木马等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在我们的活动室外面有好多可以转动的玩具,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玩一玩。
(六)、活动延伸:
可以将以上材料继续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
活动总结
本活动通过幼儿的操作,由浅入深,由“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到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不能转动送的物体可以借助外力转动的原理。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篇7
学前知识梳理:
1、指纹的类型
2、指纹的作用
增强摩擦,可以帮助破案,广泛用于高科技如:指纹锁,也可用在艺术上如:指纹画。
活动目标:
1、了解指纹的两种类型及其独特作用。
2、产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广告视频,放大镜,记录表、印泥。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指纹锁”广告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
二、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两种类型
1、“那你们的指纹在哪?伸出来看看,请你看看你的指纹长得一样吗?”(有的小
朋友说指纹上一圈圈的太密了,看不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看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然后讲述。
3、(出示指纹)出示涡型纹,“这个长得像什么?这个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酒窝的指纹是涡型纹。”
(出示蹄型纹)“这个像什么?这个像小马蹄一样的,有的向左,有的向右的指纹叫蹄型纹。”
小结:刚刚我们观察了自己的指纹,知道指纹可以分二种,涡型纹就像一个个小酒窝,而蹄型纹长得像小马蹄一样。
三、操作巩固,知道指纹的二种类型
1、“我们一下子就认识了指纹朋友,那你知道老师的指纹有几只涡型纹,几只蹄型纹?”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小手上有几只涡型纹,几只蹄型纹呢,现在请小朋友去观察一下然后指它们记录下来”。
3、幼儿观察记录,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了解其指纹。
4、“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印了自己的指纹,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你们觉得每个人的指纹长得一样吗?”
四、了解指纹的运用
“小朋友说的很对,我们的指纹都是不同的,是独一无二的,你们知道利用指纹可以做什么?”
“指纹真神气,还能帮助警察叔叔破案呢!”
五、结束部份
“人的身体除了指纹不一样,你知道还有哪些纹是不一样吗?”
小结:“每个人身上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体的独特密码,今天回家后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比较下是不是这些纹路都是不一样的,好吗?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