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案教案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具有前瞻性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案例分析的教案,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理解深度,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繁星教案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繁星教案教案7篇

繁星教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干茶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全体朗读

(一)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春》《秋》,本文选自《海行杂记》,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乘“昂热”号在航行期间撰写了38篇小文章,《繁星》是其中一篇。

(二)字词

1、四字短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

2、多音字:和模

3、形似字:莹萤荧坠堕

(三)理解课文

本文短小精干,思路清晰

写作线索:观察星星

自读习题:

1、说出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

2、作者三次观星观察到的星有什么不同?作者每一次观星的感受受否相同?

3、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独立完成并了出提纲相互讨论: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

2、见书。依恋――亲密--知心、舒心

4、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

(四)揣摩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谈谈为什么好?(好在何处)

教师明确: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2、想象和联想

(五)作业:

1、字词

2、造句

繁星教案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散文,所以本课重点指导学生从朗读入手,抓住文中优美词句进行赏析,从而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教学过程

“今夜的星空显得很美丽。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星闪呀闪的,一会儿高了,一会儿又低了,高的时候觉得无论怎样都摸不着它们,低的时候觉得摇摇欲坠。繁星点点的星空是多么的美丽,每颗星星似乎都有一个亲密的挚友,他们一边聊天一边“闪”。这时我仿佛忘记了一切,只呆呆的看着那美丽的星空……”

齐读这段描写星空的文字。

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

活动2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读音及字形。

2.默写生词。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4.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读第3节,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学生自主朗读,独立思考,划分层次,并在书上概括,后交流。)

内容概括:海上观星的所见所感。

(3)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朗读第3节,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示例】: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品味: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品味: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赏析练习:

品味“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活动3【练习】

1.回忆你读过的古诗词,写出一句关于星星的诗句。

2、“今夜的星空显得很美丽。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星闪呀闪的,一会儿高了,一会儿又低了,高的时候觉得无论怎样都摸不着它们,低的时候觉得摇摇欲坠。繁星点点的星空是多么的美丽,每颗星星似乎都有一个亲密的挚友,他们一边聊天一边“闪”。这时我仿佛忘记了一切,只呆呆的看着那美丽的星空……”

朗读上面这段话,试着模仿,调动想象,以“星星”获“月亮”为对象,写一段话,试着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150字左右。

活动4【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题。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试用简洁忧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3分)

繁星教案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讨论释疑,教师点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联想,引入文题。

(1)、出示名为《星星的思念》、《摘星星》、《紫色的星月》三幅图片,并出示图示解说。学生欣赏。

(2)、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回忆学过的诗文,描绘出你心中的最美的星星。

(3)、教师点评,导入文题。

同学们描述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星星,说得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那么在文坛泰斗巴金爷爷的笔下,深蓝色的天空中密布的繁星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景致和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巴金爷爷23岁时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繁星》。

(教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巩固字词。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巴金创作情况。

(2)、出示字词,自主聪埃加深印象?

三、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按时间顺序出示三幅图片:《孩子数星星》、《呼唤星星》、《船上看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配乐)

(3)、小组成员互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

四、逐步感知,深入体会。

(1)、出示问题。

(作者写了自己三次看星星的情况,每次看星星的感受是什么?)

(2)、指名配乐朗读,领悟精美片断。

(3)、学生作答,教师引导。

(第一次: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第二次:亲密、投机,如伙伴。第三次: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五、比较欣赏,拓展思维。

(1)、阅读材料片断,感知内容。

(2)、学生比较鉴赏。

(你喜欢《繁星》或《天上的星星》片断哪些文字和语段?为什么?)

(3)、教师小结。

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向巴金爷爷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再次欣赏配乐朗读,总体感知,达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4)、出示小诗,朗读体会。

六、课后作业。

赏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繁星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

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

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

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门——海上。)

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

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

(出示共学提示:①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②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

(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

(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

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

(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

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

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

(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

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

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

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

[教学板书]

4*繁星

时间地点景象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课中如何逐渐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分享自己看到的星空及星空下的遐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情感共鸣奠定基础。其次,在品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用“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介绍喜欢的地方,为习作中的“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前铺垫。最后,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抓住关键句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审美力。

繁星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2.朗读品味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把自己在阅读中喜欢的语句尝试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没有看星的经历,把你的经历与感受描述一下。

学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看来,星星、星空是倍受我们青睐。那,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

二、一读感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完成下表。时间地点看星感受(文中语句)第一次看星第二次看星第三次看星写作顺序概括主要内容三、二读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分析说明。

2.朗读作者看星感受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三读品味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提示:比喻、拟人、排比等)

五、四读延伸根据本堂课所学,结合自身看星的经历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味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请同学们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字数在100字左右。“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

六、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叙写自己的看星经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

2.阅读二十二课《七颗钻石》,结合自身对星座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确的中心。

繁星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通畅地朗读课文, 并能说出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

2.能从关键语句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揣摩。虚实相间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课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描写的几个场面以及作者的真实的感受,结合作者的情感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能仿照课文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你们可以伴着音乐尽情畅谈当你遥望星空时的遐想和感受。(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

(1)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2)师生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发言是否有丰富的遐想,语言表达是否流畅。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表达也很有感情,说明你们都是感情很细腻的人,对外界事物有着敏感和好奇,这都是很可贵的品质,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这份纯真和美好。

充满激情诵“繁星”

教师指导语: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他把自己对繁星的感悟写在了《繁星》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为了让我们也能分享巴金的这份激情,下面我们开展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看看是谁最能走进巴金青年的心灵,感受到星空的那种美妙。要求:分成小组,在小组内每个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然后进行组内评议,在评议的基础上,推荐一个代表,到大组进行朗读展示;另外,每组派一位同学担任评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点和打分,最后选出最佳朗读者。

(1)学生分组朗读、评议、推荐代表。(朗读前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朗读的有关知识,比如重音、节奏、停顿等。)

(2)大组朗读展示,学生评委打分评点并推选出最佳朗诵者。(学生朗读时可以配上音乐,评委对每一位朗读者从感情、声音、朗读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

(3)教师总结: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们都被文章的美好的意境陶醉了,大家似乎沉浸在那美好的夜色中,享受着美好的星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看来好的文学作品确实要多多诵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文学的美好世界。

(4)教师颁奖。(根据班级实际,可分别设一、二、三等奖或设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朗读处理奖、最佳情感奖等,适当给一点小奖品。)

仔细研读析“繁星”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聆听了几位学生的深情朗读,我们已经陶醉在夜的梦幻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灿烂的星空,仿佛捕捉到了作者的情怀。下面,让我们再细读文章,研究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样的画面的。

(1)学生读书,思考,填表。(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2)师生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内容。(可以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填的表格,然后让学生进行评点,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完善表格内容,所填内容大意对即可,但是如果学生填的词语准确精彩的话,老师要及时肯定,并且说明这样用词的效果。)

(3)教师进一步启发讨论:三次看星星,每次的侧重点是有什么不同?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让学生思考若干时间,再讨论发言。)

明确:第一次侧重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第二次侧重表达与星星的伙伴关系;第三次侧重表达与星星的知心之情,总之都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答案允许有不同,只要能看出作者写作角度有不同就行。

点点“繁星”驻我心

教师指导语: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下面请你找出这些描写,细细品味,说说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然后,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渐渐的……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字数150左右。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文字。(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朗读并且说说写作的体会。)

(4)教师学生共同评价,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看学生写的`文字是否符合要求,看虚实相间的写法运用得是否自然合适。教师尽量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巴金的作品《星空》,领略了大海、夜色和星空的美好,感受了作家那种追求自由,渴望美好的情怀,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了一个热切的期待,那就是要像巴金那样,做一个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的人,只要努力,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课后学习

1、描述一段你曾经在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写出你的感受。

2、查阅有关星空知识的书籍,了解有关星空的科学常识或神话传说,写一个有关星空的小论文。

?教学总结】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教案教案篇7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欣赏名家优美的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4.掌握生字词。

重点:探究作者看繁星,谈感受的过程。

难点:关于“沉睡着”和“觉得”是否矛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一定熟悉一首写星星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高高蓝天上,闪闪烁烁到天明。

现在已经是夏末秋初了,大家一定记得我们小时候,夏天的夜晚,门前的大槐树下,我们依偎在奶奶的怀中,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数着天上明明灭灭的星星,那些灿烂的星星好象一盏盏明灯,曾经无数次温暖了我们幼小的心灵。看着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呢?古往今来,有很多著名作家留下了对星天的描写的不朽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_<繁星>,看看他的感受与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简介作者

见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芾甘,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

背景简介: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巴金到法国的途中写的。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读课文,回答三个问题:

1.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繁星什么样的感情?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回答问题。

2.浏览课文,划出作者观看繁星的时间.地点(以此弄清作者写作顺序和结构层次)

3.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学生上黑板写下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集体订正。)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细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分组讨论)

(1)母子之情:“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学生说感受。

(2)伙伴之情:“好象它们就是我们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让学生说明朋友之间是怎样的。(可以各抒己见。)

(3)知心之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2.让学生从众多的描写繁星的句子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让学生各抒己见。先是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既然你喜欢这一句,那么读一下,要读出感情。(练读)一生读完之后,其它同学评价朗读效果。然后请评价的学生再读,原来读的同学再读,看有没有进步。

3.此文之所以如此感人,还在于它把星星写活了。巴金为什么能把无生命的东西写得如此有生命?

学生谈看法,教师归纳:细心观察,用情来体验。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倍觉温馨.亲切.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会变得有生命似的。

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四)梳理总结扩展

教师总结全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经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此文不仅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使文章生动,遣词造句了很讲究。

学生理解词语的运用。

“沉睡着”和“觉得”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生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怀里了。”前一句用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后一句是讲“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由果到因。

能力迁移:让学生用一句把没生命的东西写成有生命的东西。(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先做一下示范。)

布置作业:

描写大自然中的一种景物,注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注意感情的把握。

繁星教案教案7篇相关文章:

繁星作文5篇

《繁星》心得体会8篇

繁星春水的作文8篇

繁星作文600字8篇

繁星作文精选8篇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精选5篇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推荐6篇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模板8篇

繁星冰心读后感5篇

《繁星》的读书心得优秀6篇

繁星教案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