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有了教案,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篇1
第六课 咯咯哒
一、教学内容:
1、 聆听《公鸡 母鸡》
2、 聆听《我的小鸡》
3、 扮演《母鸡叫咯咯》
4、 扮演《下蛋啰》
二、教学总目标:
1、 通过聆听、扮演,表示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 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 能够自编动作参与扮演。
三、教材分析:
1. 管弦乐《公鸡母鸡》
?公鸡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首带有小标题的小曲和终曲组成,分别是(1)序奏与狮王进行曲;(2)公鸡母鸡;(3)骡子;(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长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处的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
?公鸡母鸡》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乐曲情趣盎然。
2. 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我的小鸡》是一首阿塞拜疆儿童歌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首歌的曲式不规范,类似带再现的三段体,和声大调式。旋律活泼、明快,口语化的'歌词亲切、上口,词曲结合自然而紧密,首尾呼应。
3. 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
4. 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示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歌曲中大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同学演唱和扮演。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非常的有童趣,同学会非常喜欢听喜欢唱,同学掌握起来也比较的轻松。
五、课时布置: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1、 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 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 扮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4、 打击乐器“响板”学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同学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音乐的形象。
2、 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同学轻声随唱的过程,协助同学理解歌曲表示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 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3. 小练习:打击乐器:
1) 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
2) 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同学认真听乐曲,区分公鸡母鸡的叫声。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 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同学可用自身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 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行扮演。
2、 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同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扮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同学用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同学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扮演。 三、小结:鼓励与褒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1、 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2、 学唱歌曲《下蛋啰》
3、 扮演歌曲《下蛋啰》
4、 打击乐器“钤鼓”学习
教学目标:
1、 欣赏乐曲《我的小鸡》,引导同学通过自编动作表示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 听唱法学习歌曲《下蛋啰》,通过教师范唱,同学轻声随唱的过程,协助同学理解歌曲表示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通过为《下蛋啰》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 认铃鼓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3、 小练习:打击乐器:
1) 铃鼓的认识(简单介绍)
2) 学习铃鼓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1) 谈谈人与鸡的有关常识;
2)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同学可用自身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示音乐情绪)。
3) 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我与鸡”的欢快动作进行扮演。
2、 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导同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4、 通过自编游戏扮演歌曲《下蛋啰》,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同学用打击乐器“响板”“铃鼓”为同学作伴奏),从同学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扮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褒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响板,并通过探索似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
通过表演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 表演《母鸡叫咯咯》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母鸡为什么叫咯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向人们报喜的意图。
(2)听音乐按节奏读词,并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边唱边用动作表现歌曲。
2、 响板及演奏方法简介。
(1) 介绍响板:也成舞板,打击乐器的一种,原是西班牙的一种小型的`木制乐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南部和拉丁美洲国家。响板是将两片贝壳形状的木片用细绳固定而成。演奏时:
a、可将响板放在左手手心上,用右手拍击。
b、将细绳套在中指上,与其他手指的力量撞击两片木片。可一只手演奏,也可双手同时演奏两个响板。
三、结束部分:
小结。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感受不同雨中情景得歌曲,并能用客家方言有表情;
二、学唱歌词、旋律,体验歌曲情感,感受广东民歌得;
三、能够根据歌曲情景,进行二部创编活动,体验创编;感受客家民歌得旋律特点,把握歌曲情绪,用客家方言;
教学难点:
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广州童谣《落雨大》进入课室。(律动)学生唱,谈感受。(表现一种轻松活泼得雨中情趣)学生谈下雨时得心情、感受。导入另一首雨中情景歌曲。
二、把握情感,演绎歌曲。师用客家方言唱《落水天》。学生谈感受(出示课题)
2、师讲歌曲背景及表达意境。(出示歌词)
3、学生学唱歌词。
①师带唱
②再唱,注意客家方言得咬字。(律动)
③解决难点。示范。
④完整唱。
⑤引导把握歌曲情绪,体验“真可怜”得心情。再唱,师伴奏。
⑥加上律动。
4、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
①师唱旋律,讲装饰音得唱法。
②学生唱旋律。
③分析旋律、节奏。学生谈感受。
师:一唱一叹,以前得客家人在下雨天没雨伞遮雨,显得就是那么哀怨、那么无奈。
④再唱歌词,把握情绪。
5、学生设计动作,情景表演,再次体验歌曲意境。
6、学生唱,师加入二声部。
(出示歌谱)
学生二部合唱,师引导与谐得声音演唱,学生谈二部合唱感受。
三、自主创编,体验乐趣。
引导学生二部创编活动。(分小组讨论)展示(学生评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唱。
四、总结归纳,激发探究。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二、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
三、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运用×和×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结合本课“汪汪与咪咪”进行学习、比较两首聆听乐曲,感受小狗的音乐是急促的、旋转的,小猫的音乐是悠闲的。
教材分析
1、管弦乐《小狗圆舞曲》
?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或《瞬间圆舞曲》。由波兰作曲家肖邦作于1846~1847年间。初作为钢琴曲,后被改编为长笛曲、管弦乐曲等。
作曲家的朋友法国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豢养了一只小狗,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作曲家用音乐表现这只小狗的可爱动态,于是作曲家欣然写成此曲。乐曲篇幅短小,速度很快,一气呵成。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4小节引示之后,在圆舞曲节奏伴奏下呈示出带有急速旋转感的。旋律围绕尾音sol不断反复,带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随后,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轻松而悠闲。乐曲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后结束了全曲。
2、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
?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由美国作家r、安德森作曲。
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乐曲具有拟人化与写实的特点,为三部曲式(a+b+a1),4小节的引子,好似一个自豪的小猫一步步走进了“舞场”,准备翩翩起舞;a段旋律优美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增加了乐曲的诙谐情趣和突出了内容。旋律进行中快慢交替,充分表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b段旋律欢快活泼,音乐一气呵成,表现了十分热烈的场面。用木管乐器主奏。它描绘小猫越跳越高兴,在快速地转,音乐进行中不时传来几声猫的叫声,好像时刻提醒着欣赏者:这是小猫在跳舞。尤为有趣的是在乐曲的结尾处,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使正在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音乐用了一连串的上行音后,突然结束了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跳离了舞场,巧妙地结束了全曲。
3、歌曲《猫咪别淘气》
?猫咪别淘气》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歌曲幽默诙谐并带有说唱风格,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歌曲的节奏、旋律紧紧依托于语言的音调,说唱结合,七度下行大跳音程的倚音、切分音的运用,形象地带出了小朋友的稚嫩语气,生动地表现出小主人对淘气的小猫的叮嘱,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渗透了关心动物的意识。
4、歌曲《谁在叫》
?谁在叫》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七声宫调式。歌曲描绘了小动物不同的叫声,生动形象,极富童趣。歌曲的节奏有规律地重复、变化着,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流畅上口。歌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意在调动小朋友的想像力。同时也在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了解小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オ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
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
1、反复聆听歌曲。ヌ崾狙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
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
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
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
四、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
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ピ僖淮务鎏,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
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
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篇5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孩子入学到现在,从相互陌生到彼此熟悉,甚至在集体中有了自己的朋友,他们通过交流逐渐融入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本课选择了以伙伴为的艺术作品,一方面让学生欣赏、认识不同形式的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传播一种一种和谐、团结、温暖的感觉。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能区分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画种油画以及雕塑、摄影的不同表现形式,学习简单的观察艺术作品的方法。
能力: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能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说出自己和伙伴的故事。
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班里的同学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珍视它们的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有效的观察画面,找出不同表现方法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注意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创作。
难点: 理解不同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并加以描述。
学习材料:
生活照片……
伙伴:(字典中解释)
古代兵制十认为一火,火长一人管炊事,同火者称为火伴,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写作伙伴。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身边的伙伴:
1.什么是伙伴?
2.说一说自己的伙伴。
教学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清楚伙伴的含义,为下一步的欣赏打好基础。
二、看一看书中的伙伴:
1.欣赏书中作品:
a、《扑枣图》中国宋朝,孩子们的生活、装扮、服饰,认识工笔画。
b、《在反扫荡的日子里》两个小八路和一窝失去妈妈的小鸟,色调冷灰色,内容温馨。
c、《艰苦岁月》雕塑作品。小战士靠在老红军的身边,听着悠扬的笛声,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d、《和平年代》《北京女孩》《好兄弟》摄影作品。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的伙伴关系……
2.画一画你和伙伴之间的故事。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从作品中读出信息的能力。
三、珍惜我们的友谊:
1.反馈:《扑枣图》国画
?在反扫荡的日子里》油画
?艰苦岁月》雕塑
2.拓展:怎样珍惜我们的友谊?
教学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培养学生要珍惜友情
19、花的世界
课型:造型表现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
(二)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激发大胆发表、展示的勇气。
(三)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创造、展示“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方法去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综合探索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四、工具材料
(一)教师:
1、各种花的图片
2、花的应用、装饰图片
(二)学生:
1、收集花的`图片和关于花的故事传说、知识等资料。
2、水彩笔、橡皮泥、彩纸、绢纸、布、剪刀、易拉罐、塑料袋等各种媒材。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上课前整顿纪律并审视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树叶绿了,小燕子回来了,桃花开了,学校的山茶花也开了……
师:你喜欢花吗?为什么?
生:很喜欢。因为花很美……
师:花很美,如果到处都是鲜花多么好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鲜花的世界——揭题《花的世界》
三、观察、欣赏、感受
1、十大名花欣赏(展示,伴有音乐,逐一播放图片。)
你知道国花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提问:(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它是什么季节里开的?长得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
(3)能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吗?
3、说一说
(1)你还知道哪些花卉?
(2)它的名字是什么?
(3)它长得什么样子?
(4)能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的花,教师尽可能地展示。
4、应用欣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花。你从生活的什么地方能找到它?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点击
四、拼一拼
同学们手中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你能简单拼一拼,使它变成花吗?
五、讲授探讨表现手法
实例欣赏
1、师问:“除了拼,还能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美丽的花留住呢?先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吧!”点击,
2、教师:也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花
六、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七、展评作品,小结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生:不对。花是大家的,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不要摘花……
结束语: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 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新课
1、小组讨论
(1)你带了什么材料?用你手中的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花?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花用什么材料做,什么形状?怎样做?叶子用什么做,怎样做?
(折)(扎)(剪)
(2)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做更好看?
2、教师示范做法,学生观察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1、作业要求:根据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小组自由合作,然后办个小花展,装饰教室。让美丽的花永远开在我们的教室里。
2、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展示优秀作业。
五、展评作品,小结
师生共同扮演蝴蝶角色飞入各组“小花圃”中赏析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评出最好的鲜花,并说明为什么。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记第一段歌词。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学习知识,并参与表演加强记忆。
3、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小燕子、布谷鸟的情感。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才显得更美。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
教学难点:自然、放松地演唱歌曲。
教具:多媒体,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说春天)
1.播放《小燕子》,师生律动
2.用语言叙述春天(景色、动物、事物等)。
(1)师:春天来了,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说一说春天吗?(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绘美丽的季节:花、草、树木……)
(2)观看课件:春天景象
3.模仿布谷鸟叫声呼唤春天
3/4 5 3 0 | 5 3 0 | 2 1 2 | 1 — —‖
布谷 布谷 春天来啦
二、寓教于乐(扮演春天)
1. 导语:布谷鸟的`叫声如此动听,把春天给唤来了,教室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每一位小朋友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2.音乐游戏:扮演春天
方法:师生共同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叫声唤来了春天,每一位小朋友做好一个造型动作(花、草、树、动物等)随着《布谷》旋律做动作,要求跟着音乐的节拍律动。
三、创造表现(歌唱春天)
导语:春天如此美丽,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歌唱春天。
1.听录音范唱歌曲《布谷》,思考:歌曲有几段?是几拍子的?
2.听师范唱歌曲,生拍手用三拍子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学唱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随琴演唱歌曲。注意不要吓跑小鸟,要轻声唱。
(3)找出不易演唱的乐句,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4)师生接唱。讲解歌唱姿势。
4.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小结。
反思:学生们非常喜欢小动物,对歌曲很感兴趣,演唱很有感情。大家的演唱姿势没有形成规律,不能保持,应注意多提醒学生。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