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教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做朋友”,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捉迷藏”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则本活动的重点顺利通过。再则,活动的难点“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体课件所设置的情境中得到解决。
针对我班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二、目的要求: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习词:平衡、观赏。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发展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动物尾巴不同的样子;难点是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四、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挂件若干。
2、背景图一幅,动物图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设备及课件。
4、录音机、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说说讲讲动物,观赏动物,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
1、师:“今天,有好多小动物到我班来作客,这些小动物是谁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让我们跟它们做做好朋友吧!”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讲解各种动物,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它们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儿讲解尾巴的不同。
师:“你同谁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样的。”
(二)幼儿独立操作。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来和你们做朋友,可它们把尾巴忘带了,我们帮它们装上尾巴吧!”幼儿操作,并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奖五角星。
集中讲一讲幼儿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戏,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要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找它们是谁。”
2、幼儿找出小动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鱼、孔雀。
3、认识这些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小动物真粗心,身体藏好了,尾巴却露在外面,我们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幼儿讲解,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1)听录音,了解
1、幼儿自由讲。
师:“尾巴有粗有细,各不相同,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解。
2、听录音。
3、再次讲解。学习词(1)“平衡”(不摔跤,很平稳)。教师做不同动作让幼儿猜,再请幼儿做不同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学习词(2)“观赏”(让别人观看,得到他人的赞扬)。
(2)看电脑,了解:设置情境“换尾巴”。
1、看电脑。师:“换尾巴后,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猜是怎么回事。”
2、幼儿互相猜测,再讲解。
3、听电脑告诉大家,再讲解。
4、集体给小动物换回尾巴。
(五)动物舞会。
师:“今天,你们做了这么多好事,高兴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扮演喜欢的小动物,参加它们的舞会吧!”幼儿找喜欢的动物挂上,集体跳舞。在音乐中跳舞,离开活动室。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透光现象,发现光透过各种物品时会出现颜色和形状。
2、喜欢玩光的游戏,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透光作用ppt,电脑、白板。
2、手电筒人手一个,每组两块三角架白板,彩色玻璃纸、蜡光纸、铁盒盖、厚纸板、彩色布、塑料袋、木板、闪光纸、记录表、笔、各种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手电筒,感知电筒光,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手电筒:小朋友们,这是什么?照在白板上的.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彩色的光,感知物体的透光现象。
1、师:白板上手电筒的光能变成其它颜色吗?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自由探索,手电筒的白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纸会变成彩色的光。
4、教师小结:虽然有东西挡在手电筒的前面,但还是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就叫透光。
三、操作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能透光,有的物体不能透光。
(一)操作探索,知道生活中有些物体能透光,有些物体不能透光。
1、师:原来彩色玻璃纸能够透光,那你们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透光?
2、教师介绍材料和记录表。
3、幼儿探索,并进行记录。
4、出示大记录表,组织幼儿交流,验证自己发现的现象。
5、教师小结:
(二)操作讨论,知道有些物体镂空的地方能让手电筒的光透出。
1、出示光盘。你们看,这是什么?
2、教师操作,了解镂空的地方能透光。
3、教师小结:原来像光盘这样有镂空的地方也是能透出光的。
四、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手电筒的光透过物品后的形状。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儿探索。
3、教师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各种物品,有的颜色会变,有的还会照出各种形状呢。
五、观看ppt,了解透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师:刚才我们发现了透光的秘密,那么在生活中,透光有什么作用呢?
2、播放ppt,了解透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游戏“猫捉老鼠”,感受玩光的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实验。
?活动重点】
幼儿能通过商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
能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感受盐的多少与鸡蛋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熟鸡蛋、筷子、小勺、记录纸、盐各6份、纸板、纸、泡沫、塑料板、瓶盖、碟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听故事《潇洒哥落水了》后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将潇洒哥救上岸呢?
二、实验(一)
1、教师:刚才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好办法救潇洒哥上岸,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请你们利用我们桌上的道具试着让我们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2、幼儿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小朋友做完实验后,请小朋友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道具让鸡蛋浮起来的。
三、实验(二)
1、分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救了我们的潇洒哥,但是,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特殊的道具(盐)想请小朋友再来试着用盐做一次实验看看鸡蛋能不能浮起来。
要求:三个好朋友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放一次盐就要在纸上记录一次,还要记录下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
2、幼儿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幼儿做好记录。
3、(1)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变化。
(2)请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自己组的记录内容。
教师小结: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我们发现鸡蛋仔盐水中会渐渐的浮起来,也成功的救了我们的潇洒哥。可是潇洒哥它还有一个烦恼,就是它得救了以后就不怕掉入水中了,可是他们还有其它的蛋类好朋友如(鹌鹑蛋、鸭蛋等等)它们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篇4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伴随着新学期的脚步款款而来,幼儿园、教室里到处都呈现着一派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我们中班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开展了此次社会活动《快乐的元宵节》,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元宵节这一习俗,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从活动中感受自己动手做元宵、自己尝元宵的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把糯米粉变成了面团,再搓成小圆子,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只等着我的一声令下。瞧!他们一个个搓得多认真、多带劲呀,一粒粒的小圆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晶莹剔透,手艺一点也不比我们成人差。
在品尝元宵时,孩子们更展示了他们大方可爱的一面,有礼貌地邀请别班的小朋友、老师共享劳动成果,使孩子感受和体验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祥和、快乐的气氛,感受了与同伴、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自然地萌发喜欢幼儿园这一温暖的大家庭的情感。“快乐的元宵节”这一活动就像圆圆的圆子一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2、积极参与赏灯、玩灯、搓元宵等活动,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干米粉、小盘子每人两份,花灯每人一盏
2、锣鼓音乐伴奏带活动重点:
幼儿能从活动中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并能感受到节日的欢快气氛。
活动难点:
幼儿能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乐意进行搓元宵活动。
活动过程:
1、讲讲元宵节。
(1)引导幼儿讲述:我知道的元宵节。
(2)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2、做元宵。
(1)谈谈说说:我吃过的各种元宵。
(2)教师介绍做元宵的材料,并示范制作方法。
①将搓圆的元宵放入干米粉盘中来回滚动,直到四周全沾满米粉。
②最后放在手心里搓圆即成。
(3)幼儿分组制作,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掌握两人合作滚米粉的技能。
(4)将搓好的元宵放在每组的大盘中,分享集体合作的快乐。幼儿在等待元宵煮熟的同时玩花灯。
3、玩花灯。
(1)幼儿各提一盏花灯,同伴间相互欣赏,介绍自己所拿的花灯的名称及主要特点,(2)幼儿在音乐声中,提灯玩耍。
4、品尝小元宵。
鼓励幼儿有礼貌地邀请老师、阿姨一起吃元宵,学习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猫头鹰捉田鼠的本领,知道它是人类的好朋友。
2.知道猫头鹰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猫头鹰捉田鼠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快看看,今天谁来啦?(出示猫头鹰图片)
二、展开活动
1.讨论、说议
师:⑴猫头鹰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谁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眼睛很大、很亮/羽毛是黑色的/爪子很尖的/还有嘴巴也是尖尖的/有点胖)
(晚上会站在树上睡觉/还会捉老鼠/帮农民伯伯看好田地)
⑵它是怎样在漆黑的夜晚捕捉田鼠的呢?
(眼睛很亮的,看有没有田鼠出来偷东西,然后很快的飞过去,用爪子/嘴巴捉田鼠)
⑶你喜欢猫头鹰吗?说说你的理由!
(让幼儿大胆地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
师:猫头鹰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3.游戏
猫头鹰捉田鼠
(规则:师扮猫头鹰,幼扮田鼠,师喊:天黑咯,猫头鹰要出动啦!)
三、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猫头鹰在孩子们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份神秘感,昼伏夜出、身手敏捷。而那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一直吸引着小朋友的眼球,特别是它的眼睛总喜欢一睁一闭,特有趣!孩子们可喜欢猫头鹰啦!还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看猫头鹰呢!整个活动,一直洋溢着孩子们那份纯真、善良、温暖的关爱之情。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发现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价值,知道有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
2、通过对保护色的认识,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主题
提问:小灰兔为什么没有被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他身上的颜色跟泥土的颜色很像所以没有被发现
二、出示图片
师: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你们找找看,他们是什么小动物? (师逐一出示图片)
师:你们在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他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师: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
师:那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他们有保护色?(幼儿讲述)
三、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找找,谁使用了保护色
师:一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他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也保护了动物。
四、出示图片,看看环境的破坏,说说这样对小动物有什么影响?激发幼儿保护环境。
五、结束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仅要告诉别人保护环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动告诉大家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