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优秀党员事迹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1
10月17日,西苑社区组织党员收看《生如夏花》,通过《生如夏花》,我们一起缅怀、追忆李夏同志闪光的生命足迹。
2019年8月10日,受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遭到强降雨肆虐,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的危急时刻,绩溪县荆州乡监察专员李夏第一时间奔赴抢险一线。在转移群众途中,突遇山体塌方,年仅33岁的李夏英勇牺牲,将如夏花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灾抢险路上。
回顾李夏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他对党忠诚最守初心,对职责使命最能担当,对人民群众最有感情,对纪检工作最敢较真,对各项事业最讲认真,“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李夏的微信签名,也是他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舍小家顾大家,勇于奉献自己,洪水来袭时,有人用身躯的坚强去压制洪水的怒吼…”,这是李夏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铮铮誓言。
夏花,拥有短暂而怒放的生命,基层干部李夏的生命就犹如这夏花,即使在最绚丽时戛然而止,也无法抹去他的光芒。
我们要学习他不畏风险,不惧艰难的精神;学习他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情怀,学习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品格,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
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主动到皖南山区偏远乡镇工作,十余年来,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正风肃纪第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群众口头禅。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敢于较真碰硬,铁面执纪执法,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这个重点,主办参办问题线索77件,立案审查32件,给予党纪处分31人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他不惧艰险、不畏牺牲,遇到困难危险总是冲在前面,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时,临危受命、一线救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
近一段时间,李夏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李夏同志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是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标兵模范,是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锻造“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纪检监察队伍的要求,学习李夏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严格监督执纪执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2
学习刘树民同志的先进事迹,很受教育和启发。
一、我们要学习刘树民同志先进的教育思想,争当课改的先锋兵。搞课改,就是让每一名学生终生都有幸福的精神生活。要想让学生得到幸福,教师首先要得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刘树民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柔韧有余,师生配合默契,互动良好,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自己的教育风格,有自己的教育魅力,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流露在学生求知的眼神里,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在家长真诚的谢意里。”这是我们当教师的终身的追求。
二、我们要学习刘树民同志持久学习的精神。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创造就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维、先进的知识、先进的技术能力做支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必须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与时具进的合格教师。
三、我们要学习刘树民同志深刻的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师德警示牌上写道:“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这些话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向刘树民学习,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做一个带给学生快乐和幸福的合格教师,将成为我追求的目标。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3
在党的__岁华诞之际,党中央决定追授郑德荣、钟扬、许帅、姜仕坤、张进等7名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不仅是对受表彰者的无上荣誉称号,更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激励和鼓舞。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领航者,要以姜仕坤等同志的精神为引领,不忘初心,争做新时代的楷模,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梦的筑成添砖加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素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而向姜仕坤等同志,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他们信念坚定、忠于党忠于事业、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路上历经风霜、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们依然初心不改、使命不忘。他们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脚踏实地为群众干实事、做好事的精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肩负的使命。担当不仅是一种职责、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脚踏实地。 担当,不仅要敢于担当,也要善于担当,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党的干部要善于担当,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姜仕坤等同志为时代楷模,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业务能力锤炼,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把担当职责履行好,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争做新时代的先锋楷模。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富清的一生,铮铮铁骨令人敬仰,淡泊名利更是令人敬佩。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英雄无言,他的光辉经历却掷地有声。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扎根基层的英雄。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才重现在人们面前。在革命年代,正是因为有众多像张富清这样的无名英雄们前仆后继,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如今,张富清同志再次以自己平凡伟大的一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扎根基层,尘封功绩,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计得失、不慕虚名,用自己朴实纯粹、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
张富清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有了信仰和理想,就有了人生的方向和自信的力量,就能在困难挫折中奋发向上,在平凡普通中铸就辉煌。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以张富清为榜样,学习他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事业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信念之光不灭,信仰之树常青,砥砺前行,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5
2019年11月15日,本人在我委机关党委的组织下观看了“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学校被称为“布衣院士”,有着70年党龄的“布衣院士”用实际行动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楷模卢永根。通过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受益匪浅:
一、始终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甘于奉献。
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和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储合计881万元全部捐赠给患难农业大学成立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而他自己一生都艰苦简朴,勤俭节约,家中仍然是上世纪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还有在死后自己与妻子还准备遗体捐献,把他最后的一点所有都贡献了医学科研,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对社会的贡献,而在他不断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足以撼动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作为一名党员,深深地被卢永根打动了,入党时向党宣誓的一幕幕场景顿时展现在我的脑海中。“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原来根本不夸张,卢永根同志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要做到。
二、报效祖国,积极回馈社会。
卢永根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以崇高的敬意,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坦荡胸怀,做一个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当今香港局势动荡,不少香港青年深受外国思想的毒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到处制造混乱,这是严重在挑战我国主权不能分割的宗旨,丧失了最基本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国人以及党员,必须与这种行为抗争到底,要以卢永根同志的精神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努力提升自己,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端正工作作风,全身心投身于业务工作。
卢永根教授的秘书赵杏娟回忆,“卢院士发表的文章、发言稿、学术报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我根据他的要求整理后,他会认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置,反复推敲用词造句,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卢教授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实在让人敬佩。各级机关都应当意识到,加强作风修养是自己做好工作的需要。深刻反思我自己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面对严峻的反腐败态势,更应时刻以卢教授作为例子勉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细致投身于纪检监察工作。
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卢永根教授1949年,从香港到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并从此扎根广州,为了学术研究,他经常深入群众以及号召年轻人进行学术研究,劝说海外人才回归祖国,把自己的爱国情结深深的传递给了群众。纵观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都知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也再次强调,要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更应该向卢永根教授学习。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6
近日一个人的名字“火爆了”,他就是青山常在,初心不改,信仰永存的共产党人周永开。他用行动证明了对党的忠诚,他用74年足以让世界旧貌换新颜的时间,将“信仰”与“初心”融化到血液里,不伦是担任纪委书记同腐败作坚决斗争,或是离休后踏遍青山呵护葱茏,他始终遵循着初心的指引、践行着信仰神圣的使命,用行动证明了对党的忠诚。这不仅仅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纪检干部的风采,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韧毅力。
作为纪检干部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将“信仰”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初心”上,更要时刻将党镌刻在心上,铭记在脑中。用自己的行动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争做“周永开ii”。
坚定“信仰”争做“周永开ii”。信仰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让人积极向上的态度,共产党人就是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有了坚定信仰,就有了行动的指南,就可以使人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缺少了“信仰之钙”,就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迷惘,甚至气馁。共产党员没有离退休,周永开从17岁宣誓入党直至今日,他依旧孜孜不倦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着,正是有了坚定的“信仰”,使他依然保持革命精神、倾情生态环保、捐资帮困助学、传承红色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纪委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守山人”,必须拥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会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手上有办法。坚定“信仰”争做“周永开ii”。是纪检干部对待事业的态度,更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牢守“初心”争做“周永开ii”。周永开“一个对自己和家人很吝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抠门人””,却对购买树苗、捐资助学却很大方,他把自己看得很轻,说愿为树根做“底肥”,把对初心和使命看得无比重要。他用亲身亲为的方式传递着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一生的专注为老百姓、为党、为国家无私的奉献。“初心不改、方得始终”纪检干部只有坚守住那一份“初心”,才可以在错乱的工作中,繁杂的生活中绷紧思想上的防备,才能在前进的行途中不偏轨、不迷航;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清正廉洁,心中有民,一心为民,才能与我们党的方向保持一致,不损害我们党的形象和在百姓心里的地位。牢守“初心”争做“周永开ii”,是一个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力量。
争做“周永开ii”,将信仰“镌刻”初心,这必会像一剂强心针,为更多在奋进路上的纪检干部注入活力,纪检干部们当学习周永开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道路上秉持的“信仰”和“初心”,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篇7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85后”基层干部李夏的微信签名,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网民熟知,更成为基层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中宣部23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夏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他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感人故事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时,他临危受命、一线救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
事发时与李夏共同抢险的荆州乡人大主席王全胜如今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到各地参加事迹报告会,出山要经过“皖浙天路”的351道弯,每每走在路上,他都想起李夏,“他一直在路上”。即便李夏的事迹说了无数遍,王全胜觉得还不够,“只有把李夏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他才不会真正走远”。
扎根深山8年,把他乡当故乡,李夏的扎根精神为各界所称赞。同为“85后”的青年干部包文琪来到李夏曾经工作过的长安镇高杨村,成了该村第一书记。她与李夏素未谋面,只在电话里“遇”到过,学习完李夏的事迹,她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斯人已去,接力棒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在深山里建功立业”。
为民鞠躬尽瘁,以磨炼作为礼遇,不少青年在李夏身上感受到坚定融入群众的情感自觉。“只有虚心拜人民为师,才能像李夏一样走到群众身边。”“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李夏前进的方向。”“走出校门的高才生更要做实践的小学生。”在安徽省旌德县,借助青年学习型组织“慢城漫谈”,4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围绕李夏同志先进事迹,踊跃发言。
“过去‘穿凉鞋都嫌硌脚’,后来却能‘光脚走田头’,李夏同我们一样,又不一样。”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大名县税务局科员李源告诉记者,群众危难面前,李夏奋不顾身地“逆行”,这种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并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
连日来,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不仅在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热潮,也传遍了大街小巷和众多微信群。人们自发地在微信朋友圈、亲友群悼念这位在抗台抢险中献身的好干部,在各大网站、微博上持续叙说着他的英雄故事。“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李夏短暂的生命镌刻了永生的丰碑。”“像李夏一样,不做精致的利己者,做干在一线的奋斗者。
优秀党员事迹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