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优点,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赏识教育的心得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赏识教育的心得篇1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刚开始接触赏识教育,多着急于方法。而实际上,赏识更重要的是态度问题,视线问题。要学会从内心真正赏识,所有的语言和行动都要围着两个字“真”“信”,真心,真诚,真情和信任。把基本的问题解决了,随手拈来都是方法。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在民主气氛下长大的孩子自信心强、性格独立。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只有相对的自由。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绝对不能姑息迁就。既要赏识也要批评。既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以激发孩子的成长潜能,也要指出和纠正孩子的问题,让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两者结合,孩子才会有真正健康的心理。
赏识教育要和责任教育相结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承担的基本责任是什么。
赏识教育要和挫折教育相结合,要让孩子尝到失败的滋味,培养对抗逆境的勇气。要让孩子知道,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越是容易遇到或感受到挫折,而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
赏识教育要同道德教育相结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尤其要让孩子懂得行为的底线在哪里。
没有赏识的批评叫催残,没有批评的赏识是溺爱。
赏识教育的心得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实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追求优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我校自起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激励·赏识 组织各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担任班级中的一个职务。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特别是高203班在赏识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转化后进生方面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我校赏识教育基地班。
改革教学理念,实施激励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又是实施激励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学校将激励赏识教育的思想与原则体现在常规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具体做法是,一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运用启发式、诱导、鼓励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路,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让他们自己写、让他们自己讲,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三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赏识教育的心得篇3
赏识教育,运用在教育中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赏识,以强化学生行为的一种教育。很明显,它与批评教育是截然相反的。而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依然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的。在批评教育依然茁壮成长的时代,赏识教育就如同暗室里的一只蜡烛,与其说赏识教育是锦上添花,不如说是雪中送炭,因为究其本质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人情味的教育。
人生来就是需要被赏识和理解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这个躁动的年龄段,他们更加迫切的需要被肯定,需要教师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独到的闪光点。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些独到的闪光点在不经意间被发现,即便有时候会很微小,但很有可能会照亮学生的整个人生。因而,赏识教育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在这里我想引用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来进一步佐证我的观点,“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育学生,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为何不试着换一种方式,用赏识去唤醒和激励他们呢?每一个学生,即便是你眼中的“差生”“后进生”,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巨大、不可估量的潜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并及时的给予鼓励,使之透明化、扩大化,并逐渐形成一种“燎原”之势。
赏识教育已有许多成功地先例。放眼国内,中国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其中的缘由便是他采用了一种独到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在周弘的思想观念里,他始终坚信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作为未来一名的教育工作者,我想把这句话改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待学生,少一些批评,多一点鼓励,用你的爱去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用你赏识的目光,激励他们茁壮成长。于我本身而言,我也是赏识教育的受益者,我是幸运的,在那个极度渴望获得关注的年纪,有幸遇到了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尽管当时的成绩并不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当我自己都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她却没有放弃,她用她爱的话语去鼓励我,去唤醒我,是她给了我希望,重新燃起了我学习的动力,造就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我……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感触颇深,或许对于一个优秀生而言,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是锦上添花,对于一个“后进生”来说,它却是雪中送炭。
不得不说,顶岗实习以来,我对赏识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见过了形形色色的学生进出办公室,看惯了教师对他们的批评教育,或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企图用一种激烈的方式“骂醒”孩子们,但往往起到的作用却不大,因为我曾不止一次的看到同一个孩子因为不同的问题被请来办公室“喝茶”,学生对于教师的批评习以为常了,或者说,他们的抗打击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教师的批评教育也就不再起作用。既然这样,为何不能换一种方式,去仔细寻找他们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揪住缺点不放,将他们的优点放大化,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有价值的,用爱去感化那些顽皮的孩子,用赏识的目光去“唤醒”他们。
赏识教育的心得篇4
周弘的《赏识教育》讲座视频在学校公共区上挂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下下来看。由于儿子在上幼儿园时期,有专家在家长会上介绍过有关要点,其中诸多观点令我十分认同,而且亦颇为感动,只是末了专家极力推销相关书籍,让人颇觉功利,兴致因此顿减。前两天应组长要求,写一篇观后感,才又下了来观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如遇到了知音,连看两遍,感慨还真不少,且记录其中一、二,聊以交差。
赏识教育的理念是:让那些感到孤独的孩子,充满恐惧的孩子,失去自信的孩子,重新燃起生命之火,重新获得安全感。
孤独、恐惧、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总起来看都和人的情商有关,然而,正是情商的缺失,严重地限制了智商的发展,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是笨孩子,在教师的眼里是后进生,在同龄人中是淘气包或者受气包,走到那里都受到排挤和歧视,生活暗淡无光,更不要说什么快乐和幸福了。而赏识,是认可、是包容、是接纳、是赞许、是鼓励,是承认这样的孩子也是某个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是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是鼓励他们去追求成功,是引领他们去找寻生命的意义,是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的美好,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爱生命。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孤独、恐惧、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造就的,是成人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过高的要求,过多的不满意,无休止的指责,不断地否定,盲目地比较,甚至成为成人争夺功利的牺牲品……于是孩子的人格被扭曲了,心灵被摧残了,自信被毁灭了,安全感没有了,幸福感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周弘的理念很正确,举的例子很生动,讲的故事也很感人,但真正要解救所有的孩子,路还很长,具体的措施亦需要更加的完善,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已经有了这个方面的认识了,权当孩子的一个盼头吧,权当当今教育的一缕希望之光吧。
赏识教育让孩子做人中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
周弘所说的教育孩子做人中人,主要意思是父母不要对孩子抱过高期望,一味地指望孩子成为人上人,势必会增加孩子的学习或者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孩子不堪重压,从而蜕变为上述所说的孤独的、恐惧的、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的的人。
就我个人对“教育孩子做人中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的理解,做个人中人,其实就是要孩子成为他所处的环境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成为他周围世界有机的组成部分。这里的赏识,首先是要认可孩子,接纳孩子,包容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父母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就需要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挑剔,不否定,不打击,以平和、慈爱、宽容、赞许的态度对待孩子。同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赏识教育,也是对孩子在与父母家人、同学朋友、教师长辈等相处时相互认可、包容、接纳、赞同的教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甚至不幸,赏识教育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就应该是肯定、帮助、支持和激励,坚信孩子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度过某个难关。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怎样对待父母,成人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怎样对待成人,同伴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怎样对待同伴,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孩子就象苗圃里的一棵树,怎么成长不仅仅是决定于自己的个性,最主要还得取决于园丁怎么栽培。
孩子周围的环境歧视孩子,孩子孤独,孩子周围的环境打击孩子,孩子就恐惧,孩子周围的环境否定孩子,孩子就没有自信,孩子周围的环境排斥孩子,孩子就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反过来也和周围的环境对立。所以赏识教育应该呼唤孩子回归集体,回归家庭,做人中人,做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并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这样的平台。所以赏识教育应该呼吁家长、师长接纳孩子,赞赏孩子,激励孩子,并引导亲子间、师生间、同伴间的相互接纳、认可、包容、激励……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变美好。
?学习的革命》作者戈登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三个和谐,即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地万物和。
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了什么?考个好分数让家长开心?出类拔萃满足教师的成就感?考个好大学挣份体面的工作?表象是这样,其实质却并不是这样。家长拼命培养孩子、花血本教育孩子是为什么?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有出息,满足虚荣心理?是为了让孩子强过自己,实现自己不曾实现的人生理想,弥补遗憾心理?是为了让孩子现在多吃点苦头,以后挣份满意的工作少吃点苦头,透支未来心理?表象是这样,但实质不应该是这样。教育的实质,或者说学习的实质,是为了继承人类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最终是为了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赏识教育的心得篇5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以无限的爱心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而且成为一个能言善辩、思想健康的姑娘。20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在促进学校教育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对赏识教育内容的学习,使我对赏识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宽容学生——允许失误。现在的孩子的确很调皮,尝尝做出一些令人想也想不到的事,再加上年龄小,家庭教育跟不上,自制力差,所以很多孩子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过分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要从教师教学着手,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不能发现学生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马上让学生改得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提醒学生——大胆批评。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容忍学生的过错,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地批评。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避免下次再犯。
赏识教育的心得篇6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孩子正处于接触、认识事物的时候,犯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了错误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那他就是可造之才。这一点连小孩子都知道。关键是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有的学生学习第一,有的学生创造力惊人,有的学生口才一流,有的学生舞蹈天赋极强……调皮捣蛋怪招频出的孩子,也许是最具有潜能的孩子,并帮助其开发潜能。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有些老师不去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而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之后草草了事。学生不仅没能深刻地认识到错误的原因,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是人就会犯错误,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完全明白或记住老师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然而,我们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善待学生要用人格去相互感化,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虽小,不懂事,但你对他的关心他是知道的。即使学生再不自觉,甚至顽皮,你也应该以教育为主。道理跟他讲透,关心他到位,让他感觉胜过他父母的关心,这样的学生大多数会被感化。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一上面就是一顿教训,别看他当时不做声,其实他骨子里根本不服。
善待学生并不是等于放弃原则,违反班纪校规的事,一定要严厉批评。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也可向老师提合理化的建议,老师从中吸取好的意见,做到原则面前师生平等。要让学生觉得下课你是他的朋友,上课你是他的老师。充分利用生活的空间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果这样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三言两语中解决。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所以我们要善于欣赏和赞赏他人,而不要轻易批评他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责难和赏识,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的心得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