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各有不同,但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幸福让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1
提醒幸福,幸福原来还需要提醒的吗?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小伙伴们是不是有同样的一个经历呢?生活的艰辛让很多的人不再相信幸福的发生,甚至对于幸福的`到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是的,就是恐惧!也许有小伙伴会说怎么会有幸福恐惧呢?你是不是会想是不是幸福来的太快了?这是属于我的吗?像梦一样!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当一个人真正能够主动去感知幸福的时候,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了。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有些东西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小伙伴们,晚安!永远向前看!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2
幸福感来自于给予他人和感悟人生。在给予和感悟的同时,自己也感到了幸福。这就是我读了《笑猫日记——幸福的鸭子》得到的结论。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暑假,笑猫和马小跳他们一起来到张达的外婆家。在飘散着茉莉花香的小村庄里,笑猫认识了一知名叫麻花儿的鸭子。麻花儿很容易产生幸福感,在她的心中,幸福是没有边际的。她可以对任何一件小事产生幸福,然后久久地陶醉在里面呢?这是因为她热爱生活的点滴,麻花儿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染的心。认识了麻花儿,我感到幸福一点一滴地进入我的心房,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幸福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在麻花儿的心中充满了甜美的感动和不尽的思念。她看着孩子们把花环一个一个套到自己的脖子上,就产生幸福感;一只有绅士分度的猫送她回家时,她也会产生幸福感;看着晚霞一点点落入天边时,她又会产生幸福感;远远地望一眼自己心爱的鸭子时,她忍不住会说:“我好幸福哦······”大家多被麻花儿的幸福感染了,每个人心中的幸福都在慢慢长大。
读了这本书,让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文中的“麻花儿”,希望自己也能像“麻花儿”一样,有一颗感恩的心,从每天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点点滴滴的幸福,充满生活的智慧,时时刻刻都会产生幸福感!热爱生活,感受幸福!
其实,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幸福,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罢了。教会了同学一道题时,你会幸福,那是给予的幸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你会幸福,那是成功的幸福······
生活的幸福无处不在,一点一滴也是幸福,只要你热爱生活,勇于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爱,那就一定会感到幸福!让我们像麻花儿一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当一个幸福的人吧!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3
20xx年的如火八月,我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来到了广东,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新鲜。时间转瞬即逝,20xx年的暑假是我在南国的第一个暑假,按照老师的安排,我在学校推荐的书目里精选了几本课外读物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陶冶品性。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当代儿童作家杨红樱写的《幸福的鸭子》。
这本书写的是马小跳、唐飞、张达、毛超和笑猫等几个小学生在去张达外婆家的路上相识,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们用童贞的视角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团结而度过了一个富有情趣的假期,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有感触,掩卷沉思。比如在第四天的时候,几个好朋友一起合作摘桃子并取得巨大成果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完全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在第八天的.下午,笑猫掉进了深井里,幸亏鸭子麻花儿及时赶到救了笑猫。这件事让我感受到当一个人遇到苦难、面临危险的时候,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啊,友谊是人与人,小朋友之间最可珍贵的财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的假期变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让我懂得很多人生的真谛。读书,伴我快乐地成长。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4
这是一篇很长很长、有些小复杂、但实际上简单而又温馨的故事,我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它。小时候捧起这本书,总觉得主人公好惨好悲哀,于是不由得抛开书本,去向往王子与公主美好的爱情故事;长大后再次捧起这本书,却发觉原来主人公并不凄凉,成长的眼睛让我看到一个美的不真实的她,幸福原来一直在她身旁萦绕,只是需要前文的推磨。这本书名叫《拥抱幸福的小熊》。
主人公是一个叫小念的孩子,童年时因为爸爸的叛变、妈妈的疲惫和同学的白眼,导致她封闭了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单纯。至始至终陪伴她的,是一个茶色熊公仔,还有一个有点特别的胖男孩霍雨欣。一场车祸之后,那个抛弃他们母女俩的男人拿走了小念最爱的泰迪熊,尽管丢失了小熊,但她在医院里认识了一个最年轻、最善良、魅力无限的医生,林医生。林医生给她最温暖的微笑,最温暖的安慰,最温暖的拥抱,甚至又送小念一个最温暖的泰迪熊,还郑重其事的说,小念要记住,等你长大以后会有很多很多的泰迪,,也会有很多很多的幸福。还要记住,拥抱泰迪就是拥抱幸福。小念出院后,生活越发黑暗起来,她一如既往的受尽欺负,在学校的每分每秒都是度日如年。这都不算什么,但妈妈创的小熊绘画班除了刚刚有点小小辉煌后,尽是一片枯枝败叶的未来。她很想念林医生,甚至经常偷偷的'去医院看望他,哪怕一眼也好。每天期待着林医生告诉她很多很多的泰迪、很多很多的幸福或许是小念虔诚的盼望和充满天真的固执感动了一直看着她长大的天使,又或许林医生真的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在她成长岁月的某一天,真的,小念得到了许多可爱的泰迪,还有许多美妙的幸福。
看完整个故事,我意犹未尽。说真的,曾经我以为这个世界赐给小念的太少,但静下心来想想,小念得到的何曾少过?
小学,她拥有了一个一直保护着她的茶色熊公仔;后来,在她最困难时,那个特别的男孩出现给她鼓励;车祸突如其来,加上小熊弄丢,林医生又送了一个泰迪给迷茫的小念,告诉她拥抱泰迪就是拥抱幸福;长大中,她交到了朋友,和曾经一直以欺负她为乐子的阿彬、薛佳结为朋友;其次,小念又得到了好多人的关心,比如林医生、林医生的妈妈林莫阿姨、姨妈、小姐姐;最后,霍雨欣又送给她好多好多的泰迪,完成她一直以来的愿望,那就是拥有很多很多的泰迪和很多很多的幸福。
大家都在坚强着,努力着,小念也一样。作为旁观者的我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命运对她的不公呢?归根结底还是我当初幼稚的想法导致我理解错泰迪熊和幸福的含义呢。
拥抱小熊就是拥抱幸福。小念已经幸福了,成长中的我也要一直幸福。因为那是小念教予我的。
对吧,小念?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5
昨晚本人读了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现就一吐为快吧!
文中说我们经常未雨绸缪,提醒注意摔跤,注意风暴,注意吃撑等,这样一来我们经常在焦虑中度过,何尝享受过生活呢?今日想来,确实如此,记得那年我们一起去泰山游玩,来至山脚下,导游提醒大家跟紧点,别掉队。于是乎,一路赶来,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脚跟,沿途的.花草树木,清泉小溪,竟然无暇顾及,来到山顶没顾得上登山览胜,没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便又匆匆而下,担心跟不上队伍,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你看,说来我们曾去过那儿,可又甚觉心虚呀。
提醒幸福,今日看来是多么的有必要呀!想想吧,我们每日醒来,看到身边的爱人,听着他们均匀的呼吸,是多么幸福呀!来到厨房,听到锅碗瓢勺的奏鸣,闻着香喷喷的饭香,是多么幸福呀!拿起课本,走进教室,听着学生的读书声,看着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倾听着他们因与张三李四发生不和的委屈声,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傍晚回到家中,婆婆已经准备好了可口的稀粥,自己再添置点可口的小菜,一家人在饭桌上边吃边聊,这又是多么幸福!
是呀,我们与其提醒灾祸,不如提醒幸福,那样我们不就整日被幸福所包围,何乐而不为呢?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6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个男孩,主犯杨杰和大弟、二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判刑,这是一个悲剧的家庭,原本杨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由于父亲暴烈的脾气,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幸福让的读后感篇7
从4月份到现在,我陆陆续续读了20多本哲学宗教、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大部分书本里面都提及到一个观点:痛苦无法避免。比如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作者就说:“人生苦难重重”。这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总会给你带去不适感。
痛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想是因为很多人目前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在第二章“情绪和痛苦”中说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而“痛苦”的实际含义是指“一种广泛的而复杂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我在这里,给“痛苦”赋予的含义是比如愤怒、不开心等常见的负面情绪,就算是微弱的不舒服感觉,也可以归结为痛苦,只是程度较轻。
当遇到困难或者不幸等能够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所有事情时,我们往往第一时间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感觉上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被一个“另外的自我”夺去了控制权。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不由自主抓紧拳头,双眼圆睁,而理智早已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之所以有这些消极的反应,是因为遇到这类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抗拒。但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其实我们在抗拒,甚至我们心甘情愿失去“真正的自我”,不去思考,成为情绪的奴隶。
结合从那些哲学家、心理学家们那里获知的经验与心得,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我的体会是,要改变这一点,两个字:接受。接受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幸福让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