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与他人交流对书中角色发展和情节展开的思考和分析,读后感是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对自己与作品的共鸣和互动,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白杨》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白杨》读后感篇1
前一阵子,老师教我们学了《白杨》这篇课文,他对我印象很深,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白杨》主要讲了在爸爸带着哥哥和妹妹去新疆念书的火车上,哥哥和妹妹注意到了白杨,引起了争论,将沉思中的爸爸叫了起来。于是,爸爸用白杨的特点来教育孩子们,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样扎根在边疆,建设边疆。
白杨,只是一种植物,没什么两样。但是,它却能在大戈壁、沙漠等艰难险阻的地方生存,而且还长的挺拔如峰,笔直笔直的,真是难得的力呀!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生活中一定还有像白杨一样的人吧!如:筑路工,石油工人,解放军,地质队员等。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来建设边疆,建设祖国他们就像这白杨一样,无论在多艰难的情况下,他们都会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一切。
白杨和这些人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让我们一起赞美他们吧!
《白杨》读后感篇2
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白杨》。当我读到“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他,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质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段话时,我想:我们应该向白杨一样,坚强勇敢,不软弱,要学会面对困难,努力拼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想到这里,我又继续默默地读,当我读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时,我仔仔细细地想了一会儿,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什么呢?想着,又继续往下读,当读到读到妈妈在新疆工作,爸爸也在新疆工作时,我知道,他们是一位边疆建设者,我想:爸爸希望他想白杨一样,永远扎根边疆,努力去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勉励自己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再读最后一段”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读完后,我懂了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一样,做一个无私奉献,为祖国发展而不惜一切的人。
读完了整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祖国贡献的人,也要鼓励身边的人向我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白杨》读后感篇3
当我第一次读《白杨礼赞》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够体会到矛盾对白杨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意,赞美白杨。由此可见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是非常热烈的。随后,作者就开始引入白杨了。我觉得第二段写得非常好,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是读着想象着所描述的场景。你就会觉得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一点单调。由此,引出白杨。就是这三无株白杨使作者的单调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直到后来“惊奇的叫了一声”。
在作者的笔下,我也觉得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内觉无旁支;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杨象征为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为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斗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真正喜爱白杨的原因。
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读后感篇4
提起笔,在《白杨》这篇文章中搜寻着灵感。城市中,荒山里,白杨树深深地互相颂赞着,高大挺秀;生活中,平凡里,那些无私无畏的祖国建设者们,也同样挑起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贡献的重担。
没错,正像那挺拔的白杨树。
在列车中,三口人正望着窗外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妹妹说像大伞,哥哥却说这只是树。但爸爸告诉兄妹俩,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发芽。可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爸爸也在表白着自我的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啊,没有大山的倚靠,没有清水的灌溉,也没有人类的呵护,有的只是茫茫的一片荒漠,但不管环境有多么恶劣,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白杨树总会坚强地在泥土里生根发芽,扬起高傲的头,笔直的向上生长。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建设者,来为人民除去风沙雨雪;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战士,来为人民无私奉献。
而文中的父亲自我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还毅然地把自我的家人也投身到边疆建设者的队伍中,目的就是让自我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他期望孩子们能理解他的心愿——像小白杨树那样,迎着风沙,坚强不屈的'生长,将来付出自我的青春和热血,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再看看那些解放军战士们吧!哪儿爆发出战争的硝烟,他们就会即刻赶到,守卫祖国边境,甚至能够付出自我的青春和满腔热血;哪儿发生了灾难和危情,他们也会奋不顾身第一时间来帮忙人民,为伤员带给足够的食物和资源。白杨树的精神不正是解放军战士的精神吗?这使温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摇荡。
是的,大雨能够淋湿我们的衣襟,却永远泼不灭我们心中燃烧的、为人民抛洒热血的火焰;是的,风雪能够折断柔弱的枝叶,却永远压不倒那结实、绝不动摇的树干。落下笔来细细品味着整篇文章,似乎那首小诗又萦绕耳际——“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白杨》读后感篇5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呢?今天,小编整理了白杨礼赞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金秋十月,虽然秋风带来些许的凉意,但丝毫掩盖不了收获季节的喜悦。我们在喜悦中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第一届读书节。一时间,同学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掀起的读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看课间的台阶上,操场旁,走廊边,或站,或蹲,或坐,两两成双,三五成群,书声琅琅,讨论激烈。
经一位学长举荐,我有幸读到《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总会让人有种昂扬向上的激情。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贯穿全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让你流连于字里行间,无意往返。读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赞叹。
三月的白杨,娇柔可爱,白青色的树干滑滑的,枝头新绽的嫩叶,绿中透着紫红,似襁褓中的婴儿,撩人一缕温柔。
嫩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金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枝叶摇出的笑声“唰唰……”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哦,嫩杨。你头顶有喷火的红日,根部植扎在肥沃的土壤,雨露为你洒下乳汁,大地为你更换时装。你怎能不无忧无虑的成长呢?
可你毕竟太脆弱。我想大自然应该赋予你怒吼的狂飙,滂沱的大雨,划破长空的电闪,震耳欲聋的雷鸣。你应该向枣树那样坚硬,松柏那样耐寒,柳树那样婀娜。脆中有硬,硬中有情。这应该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后记》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坛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是在赞叹,而且在我们身上看到祖国的未来。并寄予无限的希望。
《白杨》读后感篇6
这周,我们学习了《白杨》这一课,对我来说是那么耐人寻味,值得思考,告诉了我很多的人生道理,歌颂了在边疆的建设者远大的志向和奉献精神。
课文含义深刻,讲述了一个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而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表述自己扎根边疆的远大理想。同时呢,他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继承者,像白杨树一样,不论遇到风沙还是暴雨,无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总是那么挺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后,我深深的感到了白杨树的那种默默无闻、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时,也由此赞扬了边疆建设者们为了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而使我想到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看似严厉,,可心底是那般温柔。记得有篇报道,一个孩子掉到了河中,警察叔叔奋不顾身跳进河中,救起了孩子。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力争上游的建设者,只需要多一些留心,多一份观察,就可以发现,人间处处充满爱。我也要像白杨那样,做一个坚强不屈,学习上知难而进的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好好学习,像白杨一样,打下扎实的基础,生根发芽。
《白杨》读后感篇7
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因为那个年龄对文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对记叙文的理解,尽管老师费劲心思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讲解的惟妙惟肖,我依然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如今,借着系统开展白杨精神大讨论的活动,我又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我生在西北,长在西北,在西北高原的土地上最常见的就是白杨树,他们挺拔坚强的屹立在这片贫瘠却沉淀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西北的人们喜欢白杨树那坚强和不屈服的性格。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仅仅几句话就把白杨树的外貌和精神概括的无与伦比。白杨树表现出的这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致,这种高迈的气概,坚韧的品质、挺拔的意志力和昂藏不弯的气节,在风雨中抖觫着坚锐的铠甲,浑身的胆气和临风的气度,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感到振奋。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汩汩流淌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重新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不已。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有时脚下落满了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白杨树依然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白杨》读后感篇8
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对比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
?1】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相反的,那些像白杨树的人也不会鄙视白杨树,相反的还会羡慕,甚至还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长,但它长得结实、实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它虽长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况且它有着像爱因斯坦般的本质:长得不快,但它长得充实无虚,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贵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杨树有外在的美,但内不充实,木质较之楠木还极为疏松,不实在!所以,如果说楠木不比白杨树,我是不怎赞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它不易生长,且不普遍;但白杨树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为它木质松、好成活。但总的来讲,它们也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在这也不好多说谁对谁错,呵呵~这不正符合“各有所长、人各有思”吗?
《白杨》读后感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