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感和冲突的思考和分析,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关怀,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考,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篇1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zz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
曾经在《时代》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判,认为中国“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其实我想,在中国,并不只是单独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或者90后”不关心zz。我所说的“关心zz”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人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记得我大家在写思想汇报时,常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其实我想,你那不是关心zz,是关心宣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zz动物”。就是说,人类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是人类的本能和人性。zz并不比我们去春游野炊时大家自发讨论分配谁带水、谁做饭、谁洗碗,怎么分摊费用。在今天,这种天然的、自发的关心zz的人类本能成为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zz上所表现不同程度的关心,我想并不能归结为“个人觉悟”,zz环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为年轻人参与zz提供一个“无形保障”。
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能够大量涌向这样一批的被后人所赞赏的青年,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的zz环境也造就了他们这样坚韧的性格。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篇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这是无数勇敢的中华儿女的功劳,他们不怕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也要保卫祖国。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祖国才有今天的辉煌和成就。刘胡兰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刘胡兰从小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有一次,敌人来了,他们把刘胡兰抓到屠刀前,想让她说出共产党的秘密,可令敌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刘胡兰宁死不屈,就这样,刘胡兰仅仅15岁就壮烈牺牲了。敬爱的毛主席为她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多么自在啊!跟刘胡兰比比,我感到十分惭愧,刘胡兰姐姐只比我大3岁,我现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不为父母分担家务,真是惭愧啊!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但她的爱国爱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财富,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进,读了这本书,我想,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硝烟的时代,多么和平,那么悠闲,多么快乐。这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向刘胡兰姐姐一样,保卫祖国,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国家更强大,更美好。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篇3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一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微山岛上的游击队员英勇抗击日本鬼子的书。虽然书看完了,但我仍回味无穷。这本书的名就是——《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日本鬼子侵略了中国,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由刘洪、王强和李正等领导的、由铁路工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游击队,他们配合部队打鬼子,扒火车,搞票车,炸铁轨,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敌人,把鬼子气得暴跳如雷,可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他们来去无踪无影,所以,鬼子们给铁道游击队起了一个绰号,叫“飞虎队”。“飞虎队”这个眼儿一被鬼子听到,就吓得魂飞魄散,个个怕得不得了。
在《铁道游击队》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有一次,因一位游击队队员投靠了鬼子,暴露了铁道游击队的行踪,无数的日军和伪军向着微山岛进攻。眼看着游击队就要全军覆没了,这时,政委李正想到了个好办法,让大家穿上了鬼子军装,结果鬼子以为是自己人,就这样游击队员们平平安安地摆脱了敌人的包围圈,逃了出去。日军和伪军却因此而相互误杀,最后造成鬼子死伤七百多人,而游击队却一个都没伤着。
看完了《铁道游击队》这本书后,我深深折服于游击队员们的智慧和勇敢,折服于他们那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忘死拼搏的精神,折服于他们那为了驱逐侵略者而勇敢斗争的可贵精神,折服于他们那为了中国人民不再被列强所压迫,不再被侵略者所掌控的顽强的毅力和精神。因为他们坚信:中国人民是不愿意做奴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败侵略领土的敌人们。
从这本书中我也懂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明日的祖国变得更加伟大、美丽、富强。
让我们怀着对的美好憧憬和深深祝福,奋发向上,团结一致,努力学习,为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而努力!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小说看完了,书中铁道游击队员小坡的歌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日子,重温着那一幕幕不朽的热血传奇……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篇5
红岩这本书,是抗战时期中美合作期间发生的事,勇敢的成岗,顽强地江姐,忠于共产党的余新江……这些人物都出现在这本书中。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而这本书,正好出现在我们杉树林读书节的六年级书单中。
从那天起,我们就为最后一天的考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们班上的同学下课在看书,午间在看书,什么空余的时间都用来看书,所以我们觉得最后的考试已经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也是重在过程吗。我们班的同学双手捧书,两眼炯炯有神,好像是两个深邃的黑洞一般,想把这本书的知识吸干呐!不仅仅是这样,我们班的小书虫更是开心至极,找到了自己的发挥之处,细细的品味着书中的人物和剧情,嘴角还有时微微扬起,可能是因为共产党员逃过了敌人的眼镜;但也有是因为共产党员被抓了起来而愤怒。我们班看书的时候十分安静,任何事物都打扰不了我们看书时的认真,站在讲台上看,大家都在“贪婪”地看着书。
到了考试的那天,我们个个精神充足,已经毫不惧怕这次“特别的考试”。试卷发下来了,我们拿起笔,信心十足地做了起来。教室里十分寂静,寂静到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
我抬起头,向四周望望,同学们都把头“埋”进了试卷中,只剩下黑黑的头发,我也埋下了头,认真地做了起来,仿佛什么东西都打扰不了我们。
时间到了,有些同学还不舍得把试卷交上去,好像还想回味一下纸卷中的书味儿……
红岩,久久地印在我心……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篇6
1921年夏季的上海,濡湿闷热。租界的洋人们沉浸在异域财富带来的快感与苦恼中,上海的小市民正在一如既往地终日劳作。没有人注意到,那天下午,一位年近40岁、身材高大的外国人正踏步走下十六铺码头的台阶。化名为安德莱森的这名外国人戴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衣着考究,他搭乘的“阿奎利亚”号(acquila)轮船经过一个半月的航行,途经新加坡来到上海。自3月份离开莫斯科后,他沿途游历维也纳、威尼斯,到达上海已是6月3日。他正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在此前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也来到了上海。
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个城市的繁华景象,而是急切地要面见李达、李汉俊两位中国人。李达、李汉俊,这两位曾经留学日本并读过大量社会主义文献的年轻学者,此时已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他们接待了陌生的外国来客。
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北京的李大钊、武汉的董必武、济南的王尽美、长沙的毛泽东、广州的谭平山以及留日的施存统、留法的张申府等人已先后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如何将中国这些分散的小组发展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政党,马林、尼克尔斯基与上海的这两位成员商议,应当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和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等事宜。于是,李达、李汉俊立即写信,函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让每地速速选派两名代表赶赴上海开会。
有关于革命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