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记录了我们在电影中的思考和反思,是对电影艺术和创作的赞美和批评,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渲染和情节推进的深入思考和领悟,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国学经典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1
今天下午,我看了国学小名士的总决赛,一共有12人冲入总决赛。我觉得只要能上总决赛的,就是精英,就算其中有一个人第一个刷下来,我也觉得他比我要厉害十倍。
比赛看是了,第一轮说古诗句只要里面带着国和家就可以,这次有六名选手,有三位会淘汰。前十二轮每个学生发挥都很好,可第十三轮一号选手不小心诗句重复在规定的时间能没能想起来,就遗憾淘汰了,接着在第二十二轮和二十六轮,六号
和二号也遗憾退场了,走后这六个人身下三号刘康宁,五号田艺萱,四号杨晨。紧接着是第二轮六个人,剩下八号高晗,九号谢奕晨,十一号冯浩然。他们就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比拼,就剩下了三号和九号,在最后一轮对对联的比拼下,三号刘康宁以一比二的成绩下赢得了最后的冠军。
我这到了,我们时刻都不能离开书,就像刘康宁姐姐说的我们要多看对我们有益的书,多看古诗宋词。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2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大意为,孔子说:“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要舒展自如,神色要何乐喜悦。”
从字面上来讲,很简单,孔子教人闲居时要保持安享快乐。与曾国藩所说的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修为的一部分。
做为圣人,孔子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就是这样,孔子闲居时却仪态舒展,神色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心系天下,却抱着平淡豁达的态度,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只此博大精深之胸怀、气定神闲之气度,就是常人难望其项背的。
通过读此段文章,有两点体会:一是闲居要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活的简单一点;二是真诚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简单生活加上爱心,是快乐生活的真谛。
现代人为了名利、财富、金钱而疲于奔命,有时候甚至置亲情、个人健康于不顾,最终丢失了亲情、透支了身体。生怕失去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生活很累。所累者,不外乎累财累名累地位累名分,累一己之得失,其结果累掉了“燕居”的时间,哪来的“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应该多学学圣人,甩开名利,顺乎自然,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一生。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3
谈起《韩非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次,我阅读了《外储说左上》中说二的第四篇,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很长,印象最深的是虞庆与匠人的对话。
虞庆建造房子,说屋顶太陡。匠人说泥是湿的,椽木没干透,但虞庆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湿泥重,没干的椽木是弯曲的,这样屋顶应当建得低,又说泥干了会轻,树木干了会直,这样房顶会日渐变陡。匠人照他说的去造房子,结果房子坏了。
另一种说法是,虞庆准备做房子,匠人认为用弯曲的木材承受很重的泥巴,过久了一定会坏。而虞庆说木材干了会直,泥巴干了会轻,即使时间久,也一定不会坏。但匠人照他说的去做,房子却坏了。
从这两篇短文中的第一个说法可以看出,虞庆是个无知的人,而自己却装做什么都懂的样子,话也说的非常好听,可结果却达不到目的,违反了实际情况。如果把他所说的木材和泥土比作成人或其他事物呢?他可能会认为有些人一定会改过自新,久而久之,便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而结果却可能没有那么美好,那些人说不定会谋反,不去管理他们,也许会招来亡国之祸。由此得出,虞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把自己看得太有智慧了,不是什么东西自己都懂的,专业的匠人说的话也不听,房子肯定建造不成了。如果是粗糙地认为一些人有用,一些人无用,也是另人厌恶,自己的脸面丢尽,没有尊严。这样,也当不成一个“上卿”了。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一些同学见别的同学在进一些高深的知识,认为自己都懂了,便开始瞎说一气,让其他同学感到反感,使他在别人眼里是个无知的人。还有些人可能在工作方面比较好,可到了其他时刻,自己弱的方面,便开始不懂装懂,蒙骗经理,可最后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时,他有“智慧”的一面也破灭了,同事们会渐渐认识到他的无知。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不可能好好与别人相处了。
从第二个说法中也是这样,匠人认为会坏的房子到虞庆口中就变好了。他说的好像头头是道,可结尾还是没变,房子坏了。
有些时候,一些人希望事情的发展会好一些,说得让别人都相信了,但结果终究是不会变的,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这篇文章警示了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违反实际情况,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或专业人士的教导,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并获得成就,这样才能受到尊敬。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4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5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观后感篇6
今天我收看了山东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栏目。这一期,小名士走进了孔府当讲解员,背古诗词,品读诗文里的美丽中国。
以前我背小古文和诗词,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今天我看了这个节目,让我受益匪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然说的不错。85名小选手走进“曲阜孔子文化园”,在孔子游学讲座的旧址进行演讲,知行合,学以致用,背诵经典诗词,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我被小选手们的表现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古诗词,来丰富我的知识内涵。
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圣名传天下。我的家乡山东在古代涌现许多名人,如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文化大家。作为老乡,我感到非常自豪。慢慢的我也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传统文化。名家流传下来的精品诗词是那么优美,脍炙人口。作为小学生,我们身上承担着将这样精深文化继续传承发扬的责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通过不断的沉淀,留给我们的是艺术的瑰宝。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的表现就代表了中国,我们的进步证实着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正在进步,一步步走向繁荣。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知识,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精神是为我
们的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就不会有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振兴,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国学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此为傲。
同学们,让我们向祖国的璀璨文化走去吧!让我们向古诗词的方向前进吧!
国学经典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诵读经典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