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提前列好提纲是写作文的必备步骤,有助于条理分明,作文是一种思维的展望,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7篇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1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 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2

2021年5月22日1:0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了,是的这位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今天就让我来说说袁隆平爷爷生前的事情吧。

说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为大公之位,可他却谦虚的说道:“人民科学家我谈不上,我只能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是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他希望“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一样大,然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自立农家耕农业,5月10日在陇南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爷爷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健康,精神,感情都需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期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6:00起,养成了他干净利落遵守时间的作风。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爷爷因为个头小没被选上,他很不服气,就跟上了别人的自行车进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后勉强让他上去,没想到竟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第1名,其它人都落选了。还有很多很多他坚持不懈,努力向上的事迹,百折不挠,勇于博击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袁隆平爷爷我们会永远记着你,记着您的丰功伟绩,记着您对祖国的贡献,向您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3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烈日当头,身穿宽松粗糙白衬衫的老人站在的金色稻田间,一副近似老农民的样貌,他时而观望,时而拿着本子记录着什么,憔悴并饱经风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而我,有幸见过他几面。

懵懂初遇

上小学时,一个,衣着平凡朴素的老人出现在品德书上,那是我第一次与老人相见,老师和我们说,他被人们称为“当代神农”,一个人养活了全中国的人,就是这么一个老人,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豪喜遇

2019年6月3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盐碱地,老人和他的科研团队试种下“海水稻”。伴随着大型机械的轰鸣,稻苗在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地上扎下了根。如今,那片被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有价值的黄沙戈壁,在老人的耕耘下,变成碧绿良田。我坐在液晶屏前,与老人相见,心中无比的自豪,看到这位伟人的一个个功绩,我不得不佩服,随着共和国勋章佩戴在他胸前时,如稻穗一般的阳光洒在老人身上,那一刻,我才懂得了老人,才是真正耕耘者。

悲痛哀遇

今年年初,老人因伤入院,即使在身处重病中,老人最牵挂的还是科研。五月,老人去世,举国为之悲痛,连老天都为老人伤心,雨一连下了两天,那是我与老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手机上卒然多了几滴水,我不敢相信老人逝世的会这么突然,多么希望他去世的信息是假的,我多么希望老人还能笑盈盈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也希望稻田上还有那个身着白衬衫老人——袁隆平。

金黄沉甸甸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4

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有十四亿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他们中,有伟人,也有凡人;有人抗起刀枪血洒战场;有人投身科研劳碌一生;有人与手术器械相伴,志愿驱散病痛的寒夜;也有人同稻麦黍菽厮守,立志渐除饥荒的痛苦。

但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时,一位巨星就此陨落。稻田里,有他的身影;书页上,有他的名字。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饥饿与灾荒在农民中仍是普遍的。袁老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名准大学生,袁隆平是全家人的骄傲。父亲劝他读理工科,母亲告诫他三思而行,而他,收拾行囊,风尘仆仆,从此投身农业,扎根田地。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仍然无法相信,袁老对土地、对农民、对庄稼的热爱,大过了对名利的执着,甚至大过了对个人理想价值的渴慕。我仿佛能看见,在那曾经温善慈祥、炯炯有神然而如今再无法睁开的双眼背后,住着一个少年,一个意气昂扬却又隐忍刻苦的少年,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少年。

在此后的五六十年中,袁隆平一直与水稻为伴。从最初发现水稻的“杂交水稻优势”,到海南三亚的“野败”,再到产量破千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那个“抓住自己饭碗”的伟大梦想,如同第一超级稻的种子,一旦埋下,便茁壮生长,势不可当。长沙的某个午后,当试验田中泛起层层青绿的涟漪,当那金黄似流苏般的稻穗在烈日的金光下彼此厮磨,微风下低吟浅唱,或许我们能够看见,一个皮肤黝黑,清瘦的脸庞上镌刻着岁月纹路的袖筒裤脚高高挽起的老人,正斜倚在一棵比高梁还高的超级稻下,眼睛半闭着,南风和煦,老人已灰白的发丝轻扬,嘴角浮现出一丝浅笑。他睡了,又仿佛醒着,正轻声哼着那首他最爱的《老鼠爱大米》,蹲在稻田中俯身拔弄着他的杂交稻。他怀中紧紧抱着实验记录,就像是,揣着那晶莹易碎的“禾下承凉”梦。

那是他的禾下乘凉梦,也是十四亿被他养话的炎黄子孙的禾下承凉梦。袁隆平,曾经于我,他只是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或是道法提纲的知识点。但当我们已不再需要为温饱问题焦头烂额,但当我们望着一粒粒大米认为理所应当,那些曾经为我们提供庇佑的大人,或许已两鬓白霜。

没有人永远是孩子,还有很长的路,我要自己走。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5

有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种进田垄;

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岁月献给土地;

有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浸入水稻。

他的身躯并不高大,却是我心中巍峨的泰山。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袁隆平。

“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饥荒时年,遍野饿殍,他看在眼里,心痛如绞。从此,他捐赴此生,毅然扛起民生大计。

袁隆平把理想和汗水抛洒在农田,殚精竭虑地养护禾苗。试验田间的雨淋日照让他腰背佝偻,废寝忘食的辛勤研究让他鬓角灰白,时间在他脸上留下痕迹,烈日将他皮肤晒得黝黑,袁老就这么默不作声、鞠躬尽瘁地工作着,直到闭上双眸的那一天。

苍天不负苦心人。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随即推广全国。方圆千里尽是穗香远飘。接天连亩皆为金黄水稻。麦浪下,是袁老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亩产千斤的成果里,是袁老艰苦卓绝的付出。困扰国人千年的难题至此化为序章。

已名满天下的袁隆平并没有躺在原本成功的功劳薄上享受成果,而是一如既往地带领团队专注于田畴,攻克难题,换来节节攀升的粮食产量。

他是这般的简朴,穿三十五块钱的短袖,理几块钱一次的头发,吃饭不见几个荤菜;他亦是那么的慷慨,将自己的奖金和津贴全部用于研究。

本应颐养天年的他依旧俯首麦田,他清楚时间不多了,多耽误一分钟都不行,因为他知道:有饭吃,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世界意味着什么!

五月二十二日,袁老先生永远走了,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离开了他热爱的、难以割舍的稻田。“杂交水稻”,普普通通的四个字,贯穿了他传奇的一生、英雄的一生。

袁老曾说:“人要做种子,一颗好种子。”而他这颗种子长出了参天稻苗,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他把自己的功勋写在大地上,把自己的光阴耕在黄土里,开出的果实喂饱了每个中国人。

笑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位英雄,定将永远铭记在我心目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6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但他抽烟要抽好烟——“中华”,每个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开销。“我对财富的看法,有钱不花就是没钱,放在银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钱。”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篇7

一片土地,一把稻米。一片颗粒无收的土地,哭声直上千云霄。一把稻米,那会是几十人,乃至百余人的生命。“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一片土地,1100公斤。夏日的风吹过稻田,小小的稻苗随风摆动,似乎是一片夏日的悠闲。可小小的稻苗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位老人不再会开着小车在田间,小心地培育它们。

小苗们会努力长的很高,长的很大,要像高粱一样高,穗子要像笤帚那么长,结出的稻米要像花生米一样大……不会再有人为饥饿所迫,因为“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我们害怕伟人的离去,我们害怕后来的人们不记得他们,害怕他们真的变成课本上的一行文字。最可怕的事情,是遗忘。我们害怕他们只知道假大空的概念和意义,不知道他们真正的付出了多少,真正的为什么值得我们记住。我们真的不会忘记。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粥一饭思来之不易!

一位老爷爷,笑的那么和蔼,那么开心,开着他的小车,行驶在田埂上。田里的稻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稻米像花生一样大。爷爷笑着,我们跑去告诉他,超级稻长遍了全球各地,他还是笑着,笑的那么和蔼,那么开心……

昨天,就在昨天,一则消息让天下人默哀。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当妈妈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很伤心,因为是袁隆平爷爷让全国14亿人吃饱饭,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袁爷爷毕生的追求。袁爷爷还说过“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感谢您为中国人能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有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我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是袁爷爷辛苦努力奋斗一生所得。我们更应该乖乖吃饭,珍惜每一粒粮食。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袁爷爷您辛苦了!您在天堂好好休息!一路走好!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7篇相关文章:

袁隆平敬佩作文通用5篇

道德作文800字高中作文7篇

作文情感类作文800字7篇

曾经的作文800字作文7篇

回忆童年作文800字作文7篇

爱中国作文800字作文7篇

滋味作文800字作文精选7篇

文化自信作文800字作文7篇

初三了作文800字作文模板7篇

欣赏800字作文7篇

向袁隆平致敬800字作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