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要把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感悟巧妙结合起来,读后感的写作应结合书中的情节,同时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悟和思考,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弟子归的读后感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弟子归的读后感篇1
正确的抉择,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习的效率,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贵在坚持,贵在力行。可是重要的还是要先立志。在教育中和孩子一起做,切勿只有要求,没有行动;要求孩子,宽容自己。
以《弟子规》为准则,从小扎好教育的根基,否则,学再多的知识,只会长养孩子的浮华和傲慢。正所谓,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我们要珍惜圣哲的教诲。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以道德教育为纲领。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道,五伦关系即为道,正是天道和人道。万物如是,人亦如是,这就是老师常讲的天人合一吧!
遵循天道,和谐人道。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最重要,正所谓夫妇正,则五伦正。夫妻和谐了孩子才会有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潜移默化的建立了父子有亲的关系,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君臣之义等四种关系也随之做到了。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正是爱情的开始,如何经营呢?人与人相处,一定要相互尊敬,保持距离,做到相敬如宾,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建立家庭道德,培养出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好儿孙。因此,家庭里第一件大事【至要莫如教子】,夫妇是道,有别是德,别就是责任不同。
每个家庭、每对夫妇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自己带养自己的孩子,才能完全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不易,学会孝字的第一堂课。
弟子归的读后感篇2
昨天我跟妈妈吵了一天的架,晚上妈妈还是帮我铺被,妈妈对我说你应该学一学《弟子规》。
说实话关于《弟子规》,我只知道《弟子规》这三个字,内容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我读了一遍,真真的是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十二字我反思了很久。我很惭愧,读了19年的书,百善孝为先,最基本的东西我没学会。我没做到。我的`社会经历几乎为零,我不懂人情世故。昨天妈妈教我,可是我没听,反而跟妈妈吵起来了,吵得很激烈。事后我跟我小妹说,小妹说妈妈在教,你还不懂,你这样早就被开除了。我做到的是父母教,勿敬听。
因为做错了事,妈妈批评了我,我还是觉得我是对的,不认错,跟妈妈据理力争。我做到的是,父母责,勿顺承。伤人一句三冬寒,我冲妈妈说了很多伤人的话,妈妈还是会主动说话,缓解气氛。今天早上,妈妈说,因为我是你妈,我还是会跟你说话,会管你。
这十二字,我应该学会,必须做到。百善孝为先,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弟子归的读后感篇3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人物李毓秀。我从上幼儿园大班时,就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弟子规》这本书讲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优良品质,我因此而迷上了这本书。
?弟子规》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吃东西、喝水或坐下、行走时,都应该先让长辈在前,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后,这也是尊敬长辈的一种传统美德。
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爸爸妈妈还约了一些叔叔阿姨,他们在一起正聊得热火朝天。妈妈突然对我说:“旭冉,你去服务台那儿拿一盒饮料吧,现在大家都有点口渴了。”“ok!”我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就跑到服务台那儿跟阿姨要了一盒橙汁。我回到房间后,没等妈妈催促,我就连忙把饮料盒撕开,给叔叔阿姨和爸爸妈妈各倒了满满一杯橙汁,然后给我自己倒了大半杯橙汁。爸爸妈妈都吃惊地望着我,好像我的.身上长了什么东西一样。爸爸笑眯眯地对我说:“今天我的宝贝女儿怎么这么懂事了,知道先给大人倒饮料,然后再给自己倒,真是长大了。”我自豪地说:“我这是从《弟子规》上学来的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所以,我要先给你们倒饮料,让你们先喝!”房间里的人都鼓起掌来。一个阿姨对我妈妈说:“瞧,你家女儿可真懂事儿,比我那调皮的儿子可强多了,那家伙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让他干点家务活他都不做,你看这孩子不用人催,就知道先给大人倒饮料,可真是个好孩子!”我一听到别人的夸奖,心里更加美滋滋的。
回家的路上,正好有个路口正在施工,必须从一条很窄的小路绕过去,我让爸爸妈妈走在前面,我跟在他们的身后,“我们家旭冉今天表现得可真棒!”妈妈边走边说,“是呀,是呀,应该好好奖励一下。”爸爸说。
?弟子规》这本书讲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真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作品。
弟子归的读后感篇4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本,有励志向学、劝人向善的《三字经》,有教人做人与感恩的《弟子规》等等。每本都是各朝代的名人之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书中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每天只是摇头晃脑地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地,我领悟到了其中的含义,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主要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马上回答,不能慢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叫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面去,当我们做错事情,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从这里我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我常拿这些规矩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前父母要我帮忙做一些家务或额外出一些题给我做时,我不是推托就是不理或是顶嘴,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非常后悔。是啊,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我实践知识,教我如何独立,教我如何做人;这是父母在课外时间辅导我学习,给我灌输理论知识,让我头脑更加丰富。而我不但不感谢父母,反而做出上述之举,我这种行为就是不孝的行为,就是没有细心感受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付出,缺少了感恩的心。现在,无论在哪里,我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帮助别人,遵守校纪校规,遇到同学之间打架现象,我会马上上前去制止;在家里,我常常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辅导我学习,我很乐意地接受。例如:有一次我父母都外出,我一个人在家,等他们回来时,我已经将热乎乎的饭菜端到了桌上,父母见了都夸我长大了,会体贴人了;在外面,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会主动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有一次,我和妈妈乘公交车去中山,中途上来了一位老大爷,车上又没有座位,见此,我就赶快站起来给他让座。……
?弟子规》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一读。
弟子归的读后感篇5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要融洽,对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这样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在这一部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间是这样,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不也应该这样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和我关系很好,我们两人互帮互助。但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判答题纸,而我们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张,我们都想拿走那张纸,都想多帮着老师做点事。“这张归我了!”他说着就要伸出手去拿。“凭什么呀?”我心里想着。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张是我的!”“还是给我吧!”“这张应该给我!”“凭什么给你呀?”“那你又凭什么拿?”我寸步不让地反驳。“说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开玩笑吧!给我。”“我拿我乐意!”“乐不乐意我不管,给我!”??我们就这样吵了起来,我和他互不相让,彼此说对方的`坏话,互相拿别人的东西,最后都挨了罚。之后我们互相不予理睬,一个月后,我们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结果重归于好,之前的所有纠葛都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时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读了《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我懂得了不仅要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使父母放心,对待朋友和同学也要这样。要想做到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就要做到长幼有序;要想做到与朋友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与同学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让。所以说做到悌道,就必须做到忍让和友爱。
弟子归的读后感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渐渐感悟到了该怎能样做人,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数不清地规则,因此,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有规有矩。接下来,就让我说说我的感受吧。
“入则孝”这一篇告诉了我要孝顺父母、亲人。因为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为我们好,还有,不管他们爱,还是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已最诚挚的心去爱他们、孝顺他们。弟子规里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体现出来了。
接着是“出则弟”。它讲的是家中兄弟的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相处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怎能样融入集体。“兄道友,弟道恭;兄北睦,孝在中”的意思就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处,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存在孝道。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不行,还要会做。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已的
弟子归的读后感模板6篇相关文章:
★ 盐读后感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