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总结书中人物的成长轨迹,发现其背后的意义,读后感应包含对书中情节的分析,这样能加深对故事背后含义的理解,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们俩的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1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2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语文老师推荐高中读物中,有杨绛写的《我们仨》。为了丰富我贫乏的文学知识,便硬着头皮买了这本封皮很搞笑、附录很多的书。一开始读,并不是很愿意,而且还没读懂,我只是跟随着杨绛——一个关心孩子的母亲,一个关爱丈夫的妻子,跟随着她那朦胧而又不失真实的梦,读完了在古驿道上发生的事,我没有接着往下读,因为没有读懂使我失去了兴趣。可是,不知不觉中,我眼前总是浮现古驿道充满大雾的场景,有光秃秃的客栈,还有钟书所在的孤独的小船,更有阿圆向妈妈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开始回忆,开始思考。为什么钟书会在小船上迟迟不下来?为什么钟书有时候感觉很累?为什么他们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为什么梦和真的一样?为什么阿圆的病情会在杨绛的梦里出现?
我吃饭想,睡觉想,和同学说话的时候也走神去想。好奇的我翻开末尾的片段,写着:“钟书于1998年去世,阿圆于1997年去世……我是一个联络员,传递消息的。”还有“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哦,我顿时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兴奋过了头的我追着我知识渊博的同桌问个不停。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样,这个伟大的母亲,用古驿道客栈和自己编织的梦,营造了一个朦胧迷茫的场景,填充家中后半期悲惨的故事,让整个场景不显得苍白而又荒凉。
于是,我继续往下读。我喜欢钟书与杨绛在国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房子虽简陋,可有爱相伴。我喜欢圆圆头,被称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欢中国人成为国外的焦点。在阿圆渐渐长大的这段日子里 ,“他们仨”真的很幸福,夹杂着钟书的才华,圆圆的热泪,和杨绛的“稳”,这三个人像三个不同的音符,单个敲击出来不好听,只有组合在一起,才会编织美好的交响乐。不知不觉,从来不爱读书的我变了,作业也不写了,觉也不睡了,总是啃着这小小的书。想到三人在古驿道边的小船上相聚,阿圆在船尾抱着爸爸的脚,杨绛抱着钟书的头,我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睡一个被窝,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着,可我们一点也不寒冷,因为“我们仨”的心也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就像“他们仨”。
我知道,这本书是悲伤的,是杨绛自己一人回忆的,书中有句“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更是让我流了大把的眼泪。我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没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要把握好现在,过好每一分钟,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也要微笑着面对明天,让“好物”多一些,这样,才不会捞得个“后悔”二字。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3
前几天,我在书店看到了一本杂志,名字叫《我们在科学》。我看了其中的一期,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杂志主要有介绍了好多形状各异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科学小故事、科学创新、动手小实验等等。它科学性很强,看了之后,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幽默风趣,看了让人陶醉在科学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我在这本杂志中,我看到了神奇的“摘果机”。摘果子很累人,如果果树很高,果子柄端又很坚韧,那摘起来就更麻烦了。有人便发明了一种摘果机。
这种机器带有观察仪和可以伸缩的长臂,长臂上装着十几只机械手。观察仪可以准确判断果子的位置,并传出指令,指挥机械手摘果子。然后把果子排列好。我记得在西安世园会上已经见到了这种神奇的'“摘果机”!科学太先进了。还有就是浪漫的“云”中漫步。葡萄牙建筑师蒂艾古。巴罗斯设计的“云旅行”飞艇可以满足你的愿望。你可以借助梯子爬上去,乘着这朵“云”随风飘荡,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它的运行路线和速度完全由风决定,没人能告诉你最终会飘到哪里。不过也不用担心,它有一些安全装置,绝不会让你从高空掉落。我期待着自己也能乘坐飞艇,遨游天空,和美丽的云彩捉迷藏,一起嬉戏……读了这本杂志,我知道了更多的科普知识,了解了科学原理,体会了科学的奇妙之处,展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
“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4
从小梅手中接到《我们仨》,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却是迟迟不肯读。想必还是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对于这位老奶奶的一些自执的偏见吧,总是认为在这样烦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的永远是为名为利的人。
拿到这本书,最先品味的应该是书中的照片。是照片让我认识了这对经历大风大雨、经历留学的繁华回归祖国到年老的朴实无华。
我对钱钟书的了解仅限于《围城》,对于《围城》,我也仅仅读了一半。
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感受了一个老奶奶,更甚是一个家人对亲人深深地思念——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最后的年月中孤独前行,不知是怀着悲痛还是温馨的心情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现。
我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很难想象如果我失去了至亲的亲人和爱人,将会如何在这个世上存活下去……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第三部分解释了我对于第二个“梦”的不解。
出身与两个书香门第的两个人,在彼此的吸引下走到了一块,并创造了更温馨的新家。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坎坷,一路对于彼此的守候、爱护。
收到丈夫、女儿照顾的妈妈,与父亲称兄道弟的女儿,在生活中呆呆傻傻、学术上建树颇高的爸爸。每个人在家中分饰多角,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精神,在没有起伏的简单生活中找出乐趣。遛弯儿探险,收集石子儿等等。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羡慕着这样平淡但是长久的厮守,但是却是不能甘于生活的平淡,一颗心总是不能沉淀下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难以保存的,就像一个人的青春,就像一个人的初恋,就像一段恋爱的热恋期,是如此短暂让人留恋,但是只能眼睁睁看着时光如细沙从手缝中滑落,随风飘散。
看书中平淡的字字句句所蹦出的美好,虽然会感动会流泪,可是我知道,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领悟得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大多数人都会问:“哪句话对你触动很大?”“哪本书最让你落泪?”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书,很多作家。但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我们仨》应该是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年纪,那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或许是因为十六七岁本身就是一个极易敏感的年纪,那段时间就一直在脑子里面反复去想一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对父母应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这个期间读了《我们仨》,初读时整个人都笼罩在极大的悲伤之中,感觉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残酷,让一个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大学时期二十二岁,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便又读了第二遍。脱离了那个敏感易感伤的年纪,在读时看到的已变成一个邻家老太太在给你讲述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园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文中有一句钱先生的话“嘿,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了。尘世间的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再多的艰辛苦涩,也变得甜润。后来又有了女儿,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没有文学泰斗,也没有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个人,你爱我,我也同样爱你的温暖。
第三次读《我们仨》就是几天前了,因为这篇读后感,又重读了《我们仨》。与第二遍的阅读时间相差不远,但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亲人间的离别,还有一对对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阅历,让性格变得更加随和安静。就像是文中描写到的那种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骄阳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静午后,静静的洒在身上,细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动必定是一个个细碎而温暖小事的堆积,像是渴的时候的一杯水,像是你爱我时我刚好也在爱你。没有策马奔腾,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在我看来,婚姻与家庭中最珍贵的回忆绝不应该是物质和形式上的,它应该很细碎,一餐一饭,一盏灯一杯茶......就像杨绛先生在书中的点滴回忆那样,每一件事都是极小的事儿,但恰是这些小事,才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过往的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兰德的一首诗,谨以此诗作为文章地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5
昨天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总想着要写点什么,但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
一直很欣赏甚至是向往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钱钟书明明一点家务不会,却非常努力的做着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虽然偶尔也会搞得一团糟,却甘之如饴,只想让杨绛减轻负担。杨绛先生有时候像个大家长一样,有时候却是一个宠着的小姑娘,就像书中写到三人关系那一段,莫名觉得非常温馨幸福。世间爱情莫过于此,相互欣赏,在对方面前永远是个“孩子”,不需要逞强,也无需太过坚强,柔与刚恰到好处。
对于三个人的相处,无疑是温馨的,是幸福欢乐的。父母子女之间是亲人、是朋友、是知己,相处是那么的和谐。代沟?不理解?不存在的,他们似乎跨过了年龄的障碍,相互宠着,扶持着。钱钟书与杨绛先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在教育领域都有所建树,而我最欣赏的.是关于钱瑗小时候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父母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做的想的其实都是在模仿父母,正因为钱氏夫妻的和谐相处及日常兴趣,让钱瑗深受影响,最后成就了现在的钱教授。
在读这本书时候,也会时不时在脑中闪过自己的家庭,一家四口的相处之道。我家所有人聚在一起时间少之又少,相处也会有抱怨、争执,但是更多的欢笑,一个电话可以说一个小时废话,一起吃一餐饭可以笑到肚子疼。我并不觉得我家教育方式有多好,但是为了家庭和谐,每个人都在相处中成长。
无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
天南地北人四散,吾心归处是故乡。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6
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们俩的读后感篇7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读过她在近百岁的高龄完成对于生命的灵魂的思考的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谈的是读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感想,算是个人的`总结。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杨绛以及钱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现出的是亲情。杨绛的风格就是特别擅长将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丽的“珍珠”。如数家珍般,从容道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极少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这些事情,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在我们读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就像这篇书中写的那样,从她的那个“梦”开始,讲述了一家人的离合聚散,我们跟着这个“梦”读完了整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梦”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过人生旅程的温馨。所以我说,杨老的作品是一种享受,读《我们仨》是一种享受,她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仨》也让人了解到杨老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她的坚持是为了让这段美好记忆得以延续,但思念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显得人生的特别意义。人生中注定会有聚散分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到最后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泯灭在尘埃中。想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亲情的弥足珍贵,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齐整整的时候,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尽情的释放到老才会更加珍惜的时光。
我们俩的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