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一定要知道写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将教学反思写好才能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量的变化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篇1
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主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杂交水稻、大棚模型、无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几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感受农业的变化,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反思点一:开课引入
开课伊始,我出示一张巨型茄子图,请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蔬菜,孩子们顿时兴趣昂然,有的孩子根据形状猜是南瓜,有的孩子根据颜色猜是茄子,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茄子呀?!”我告诉他们:“这的确是茄子,是现代农业培养出的新品种。今天我们将和小作者一起去参观农业展览馆,去感受农业变化。”
反思点二:读文、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字。读的方式有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以多种方式、变化节奏让孩子们在高效的、张弛有度的氛围中始终保持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这样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以回忆的方式既记住字形,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识字,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反思点三:感知、交流:
通读课文后,提问:文中介绍了几种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读一读,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们自己选择读,有的孩子读出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读出对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自由练读后再全班练读评议,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评价的能力。
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
反思点四:想象拓展
最后的想象拓展,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然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想象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呀!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篇2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
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篇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完后自己静静的坐下来想,发现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对于要求不明确。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发现了算式中从在一定的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在接着写两个,再让学生自己接着写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在跟着老师的要求写,而有的学生自己随意的写,使得部分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向,故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了,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
2、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如:在让学生计算给出的两组算式时,没有明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完成,使得有的学生就自己随意去完成,故让学生总结发现时,有的学生不明白而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再一个就是在引导学生探索变化规律时,就提的问题太多,使得学生没有独立分析和自主发现。
3、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大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了。
4、练习设计的不够全面和精细。在练习的设计中缺乏逆向思维的练习,可以设计当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这时积将如何变化的情形,而是在教学时只在拓展练习,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求积发现规律的题。
5、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应加强。本节课在开始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只出示一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充分挖掘这组题的价值。如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让学生充分利用习题资源理解规律,既强调了规律的统一性,又节约了时间,这样第二组题就可以用来验证规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长进。
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篇4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交流,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已有经验尚处于浅层次状态,离开了实物,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在体验规律中,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
1、几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2、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
3、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并且我围绕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大胆的设计有了如下突破:一、设计的思维过程相对完整。以拼拼算算—拼拼说说—实际运用为主要线索,让学生在主题突出的问题情境下经历全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始终抓住主要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于多个长方体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有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抓住主要方法就可万变不离其宗。三、用课件生动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因本微课学习过程不能实践操作,故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量的变化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
★ 反思教学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