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的智慧需要消化吸收,读后感正是这个内化过程的具体呈现,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把书中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思考,丰富精神世界,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死》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生死》读后感篇1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00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说实话,之前我看过几次这句话,感觉又别扭又拗口,还难以理解,莫名其妙。现在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莫言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描绘,真正领略了莫言语言的风采。他的每一句话,看似不经意间,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又琅琅上口,妙语连珠甚至有些地方如诗如词一般,押仄押韵,即使没有出声的朗读,目光扫过,也觉得起伏有致,韵味十足,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扎实的语言功底。莫言用四十三天的极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一部上下五十年,纵横阴阳事的鸿篇巨着,真实令人佩服之至。六道轮回,不论写驴,写牛,还是写猪,写狗,都把这些动物的特征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用这些动物的眼睛窥视人类的生活,视角独特,新颖有趣,而且,用笔简练生动,老到,人物刻画形象入目。自从读了莫言的这本书,常常感到身边的万事万物诸如猫啦,鸟啦,鱼啦等等都是灵异的,都可能是某个冤魂的投胎转世,因此对她们尊重而敬畏。
《生死》读后感篇2
生死场讲述的是困难时期乡村人家的平凡生活到后来发生了悲剧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小乡村里不仅景色美,人们的心灵也美,男人们早晨在一起割麦、种地,傍晚一起聚在屋里聊天,或者谈一些秘密,谈秘密就把屋门锁上,轻声谈。妇女们上午就在家做农活,不出门,傍晚亲朋好友来串门,就一起唠嗑儿。孩子们更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上午结伴去玩耍,玩的地方很多,麦尝菜圃……全被他们霸占了。有时父母要求孩子帮着干农活,小孩们也很情愿,干起活来非常带劲。小乡村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村中偶尔传出一些新闻:二里半的羊丢了、罗圈腿替麻面婆摘瓜被二里半训斥、赵三的“镰刀会”失败、赵三蹲进了牢房……偶尔还传来一些噩耗:王婆服毒、小金枝惨死。 但事情过去也就算了,乡民们也没有惦记着。村里人就这样过着日子,哪怕庄稼全死完了或放弃农业这行了,人们也会再想办法维持生活。例如赵三在家里编了鸡笼到城里去卖,带着儿子平儿上街吆喝,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却又落败了,家里堆满了鸡笼,赵三别提多生气,可这事又过去了。十年后,乡村一仍其旧,洋鬼子兵来扫荡了,文章就在此进入悲剧。鬼子越来越猖狂,变的肆无忌惮,老赵三带着全村人民竭力反抗,平儿长大了,罗圈腿也是。但罗圈腿被滥杀无辜的鬼子残害了,他母亲也是。庄稼毁灭了,村民们饥寒交迫,金枝跑到城里去挣钱。日子愈来愈不好过,老弱病残的母亲让金枝去做尼姑,可尼姑院里的主持走了。李青山是“红qiang会”的队长,“红qiang会”失败后,李青山要逃到城里住了,二里半也跟着去,临行那天的二里半与自己唯一的羊告别,步履蹒跚着走了。
这是一个多么惨绝人寰的故事啊!原本好好的村庄被残忍的鬼子毁灭了。我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了,当侵略者再次踏进我国领土时,我必定会勇往直前、奋勇抗敌、保卫祖国。现在的我只有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才能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祖国。困难时期生活很艰难,再想想今日不愁吃、不愁穿,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我们,就更应该同情困难时期的人们,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生死撤,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出自萧红,能得鲁迅为其写序言,胡风为其作读后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真的需要好好品读。
一本《生死撤,让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一股悲意贯穿始终。现实的残忍,悲凉,生活的无奈,艰辛,每多一分的苦难,就给我们的心里加上一分哀意。萧红用她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煎熬。
?生死撤中,生场的悲凉,死场的沉重,都在那生活中体现出来。王婆,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为着生存,改嫁,隐忍,年老的时候,儿子被qiang毙,而她自觉生活无望,服毒自杀,却在最后活过来。金枝,未过门先怀孕,受到人们嘲讽,最终也只得到一个女儿被活活摔死的结局。原本村里最美丽温和的月英,最终也因患瘫病被丈夫冷落直至死去……这是乡村里人们的无奈,也是他们人生的无奈。在这样的黄土地上,生活本就凄凉,却又受到了日本军队的凌掠,阴霾笼罩村庄,人们最终站了起来,“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在那个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底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投入义勇军,参加战斗……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他们写着无奈的人生。
记得在书中有那么一些话,“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无奈涌上心头,在黄土地里,他们贫苦无靠,受尽压榨,对他们来说,温饱大概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王婆自己在厨房里炸鱼。为了烟,房中也不觉得寂寞”,女人的一生,大都为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为着生活,寂寞?那大概是可感不可言的吧。“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淡淡的一句话,就这样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生命逝去也只是如此悲哀,如此寞落。
用生命贴近现实,诠释生命的悲凉,读《生死撤,体会到的是无法言说的悲,生与死,本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是在这本书上读到的,却是无奈感伤。
也许,感伤过后,会是坚强吧……
《生死》读后感篇3
初读莫言作品是在高中二年级。记得一次去书店时看到架子上有一本《生死疲劳》,作者莫言,旋即便被吸引。当初只是单纯地喜欢“莫言”这两个字,待看过《生死疲劳》后,我对莫言从单纯喜欢这个名字升华到敬佩莫言这个人和他的恢弘的作品。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又把这本书拿出来翻看了一遍。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200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巨著,重构宏大,气势恢宏。全书约50万字,分五部五十三章加五节。涉及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20余人。该书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用第一人称主要讲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生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书中,西门闹以及由他转生的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蓝千岁和该书另一叙事主人公蓝解放加上他的好朋友莫言分三个人分别讲述,且时间跨度50年(从1950年写起,直到2000年底,包括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十年动乱、包产到户、全面改革开放等主要历史时期,就连书中许多人名也都打着历史的烙印,像蓝解放、黄互助、黄合作、庞抗美、马改革、蓝开放等等),但全书通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人入胜,津津有味。此书堪称鸿篇大作,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的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写在扉页的一句话,这句话诠释了整册书的资料,又发人深省。西门闹与蓝解放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可归结到人性的贪欲上来。能够说《生死疲劳》是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郑重的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在书的封底,载有许多评论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其中一条摘录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像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他的讲述是属于荒诞叙事的,然而他却说得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荒诞的叙述下,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这举国单干的犟农民有何错他可是是赶上了一个农村合作社的时代,全国在毛主席的号召下走一大二公的道路,团体生产,团体劳动,然后团体吃不饱饭,而为了生存的农民单干,便无可置疑地成了众人喊打的对象。
莫言在新版《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写的“随笔”,《小说是手工活儿——代新版后记》中说道,他只用了四十三天,就写出来了这部四十三万字的小说,得益于使用“一种性能在毛笔和钢笔之间的软毛笔”。这种放弃电脑回归手工的写作,使他感觉到自我拥有了一种与时代对抗的姿态,这令他“感觉好极了”。笔动字出,字出形显,免了心中得随时想着输入法、随时要选字的烦恼,免去了关机之后,写作成果仿佛归于空无的虚幻感。
如莫言所说,在电脑普及的今日,已经鲜有人能坚持手写书稿了。电脑的存在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然而写作的原生乐趣却也在一点点的消失。莫言在《生死疲劳》里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性贪欲的反思,还有对文学写作回归的思考。
《生死》读后感篇4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细细想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年少懵懂时,我们站在围城之外,踮起脚尖,用稚嫩的眼光窥探这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奇妙的世界——那里有薄薄香雾,花红柳绿,鸣鸟啁啾,让人倾醉的美景,更重要的是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是搔首踟蹰,俟于城隅的人儿,让人神往;当我们坠入爱情,走向婚姻,身处围城之中以后,我们才恍然醒悟,“婚姻就是扒开爱情的外衣,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斑”,以往的杨柳河畔,灞桥玄水,薄雾掩盖下的诗情画意已如轻烟散去,无影无踪。我们甚至想逃离这严密封锁的围城,却被命运的缰绳缠得死死的——一时的冲动终酿成惩罚的恶果,只留下我们形影相吊,一声叹息……
这些观点似乎有些悲观,但在许多文学作品乃至身边的例子中我们都能找到原型。
看完《生死场》,有很多感触,而最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金枝和成业相爱了——热恋当中,金枝摘柿子心不在焉,把又青又小的柿子摘了一筐;不顾一切地去河沿与心上人见面,并冲动地发生了关系(这给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成业充满激情与活力,给这个春意萌动的女子最渴求的温存,执意要提亲,不顾重重阻挠。而在他们终于冲破束缚走到了一起之后,悲剧才慢慢酝酿。由于物质上的贫穷,生活上的窘迫,原来如胶似漆的恋人已变得冷淡而麻木——成业回家经常和妻子吵架,抱怨自己还要养着这母子;金枝问丈夫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他睡而不答,金枝以为说错了话要挨打;悲剧达到高潮是成业烦于孩子的'哭闹,一气之下亲手摔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成业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人震惊,他与金枝之间已没有爱情可言,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一时的冲动酿成了悲剧的结尾。
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看看我们的身边,当今的快餐爱情与闪婚现象,离婚率的提高,都反映出现代人爱情观与婚姻观的误区。爱情走向婚姻本是美好的,为什么总是有不幸的结局?
《生死》读后感篇5
2012年11月29日,我以听课者的身份,认真听取了“全州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课堂教学竞赛暨答辩”活动。有幸的是,虽然我没能像各位优秀选手那样在语文的殿堂展示自我的风采,但我以场外观众进取参与的身份同样登上讲台,大胆地讲述着自我对语文独特的见解,并幸运地获得了延边州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王晓霞教师扉页提名的仅两本的获得2012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唯一中国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
当我得知莫言仅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真是令人惊叹呀!这更加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如获至宝的我,回到家中贪婪地阅读起来,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异常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可是,本人也经历文化大革命。虽然当时还很小,可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陌生的。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清晰的记忆的。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主角,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可是呢,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一样的轮回和际遇。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如此。
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见到彩虹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境况。
这就是“轮回”,死的轮回也许“莫言这小子”明白,可是呢,我们应当更注重的还是生的轮回。
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对于三十岁的我来说,一时间还很难把这本书的精髓吃透,但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去品味,去琢磨,做为中国人,莫言是中国人的骄傲!
《生死》读后感篇6
适逢春节。带着这本砖头一样重的书到乡下奶奶家过节,闲来无事便上阁楼读上一时半会,或是早上伴着鸭子下塘的嘈杂,或是在乡村冬夜特有的寂静之下,七日之后最终读完了这本大书。
?生死疲劳》从1950的高密县讲起,以千禧年为终点,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别的,却是高密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些在如今中国大地上以极快的速度褪去的别样景色总是最容易唤起我怀旧的情绪。
堆得老高的稻草,曲折蜿蜒的田埂,村边斑驳的老树,家门前的沟渠…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我对这些怀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而今却道时过境迁。我也曾回到我生长的小镇上,可是找不到一条走过的路,住过的庭院,爬过的老墙,认识的坟墓,更看不到一丛似曾相识的野菊花。以前总是抱怨社会发展太慢,这个时候才觉得它的脚步太快了,现代城市的各种因素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我的村庄改造得面目全非。那是一样中规中矩的楼房,一样“灰不溜秋”的马路,一样高耸的路灯,一样的“千城一面”。
每一座村庄都是一个卢浮宫,里面都有珍奇异宝,需要保留。请不要说这是我个人不切实际怀旧的毛病,你为什么至今还保存着年少时夹在书页里的银杏树叶?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枯干的树叶不经意地落下的哪一刻,难道你没有对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一片银杏树叶就像一座村庄,一座村庄承载着无数份魂牵梦绕的乡愁。以至于每次经过以往生活过而如今盖头换面的小镇的时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虽然我也期望牵着幼儿的手走下一阶又一阶的青石板,带他去我以往嬉戏过得田野里拾起遗落的稻穗,虽然我也渴望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依旧能闻见池塘边飘过来的淡雅的金银花香气。
蓝脸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生命就是这样充满着厚重感地轮回,而我们对乡村的记忆最终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埋入黄土之中。我所能做的只是祈求这个过程越慢越好,越慢越好。
《生死》读后感篇7
最近,我阅读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该书约50万字,分五部五十三章加五节。涉及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20余人。该书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用第一人称主要讲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生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尽管是由西门闹以及由他转生的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蓝千岁和该书另一叙事主人公蓝解放加上他的好朋友莫言三个人分别讲述的,且时间跨度50年(从1950年写起,直到2000年底,包括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十年动乱、包产到户、全面改革开放等主要历史时期,就连书中许多人名也都打着历史的烙印,象蓝解放、黄互助、黄合作、庞抗美、马改革、蓝开放等等),但全书通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人入胜,津津有味。此书堪称鸿篇大作,看来莫言先生不愧为大家,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也就有了写点想法和看法的冲动,但研究到自我笨拙的思维、平淡的语言、贫乏的词藻,怕评价不好,有班门弄斧之嫌,贻笑于大方之家,也就没有了勇气和胆量去写了,仅有将该书封底那些高见照抄。
??
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的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
二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像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三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最终执著坚定的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到了我们的心田。
四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最终,用该书扉页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佛说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生死》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白鹿,读后感7篇
★ 我们行读后感7篇
★ 友谊读后感7篇
★ 离骚读后感7篇
★ 快奶酪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