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写作技能,老师通过教学反思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美术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大胆、积极地用泥土进行多种活动。
2、解泥土的多种用途,丰富幼儿有关泥土的各种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
小水桶、毛巾、可塑泥、可用来印纹的小物品、教学图片、媒体素材、不同干湿的泥材。
活动过程:
1、教师拿出个布袋,内有三种湿度不同的泥巴。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揭开谜底:是泥土。你们想玩吗?
2、教师出示图片欣赏,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
◆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让泥变得不粘呢?你还有其它办法让泥变得不粘吗?大家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用了多少种技巧来玩泥巴?来联想一下还可以用哪几种其他的方法?
◆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3、幼儿活动:看谁做的圆球最圆?看谁做的泥条最长?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指导和提示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摔打、重量来更为细致的感知泥性。
4、欣赏音乐《泥娃娃》
小结及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欣赏泥工作品,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泥工艺术,并练习泥工的基本技能:团和捏,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在活动开始时,先让幼儿掌握了怎样去和泥,由于小班孩子初次接触泥工活动,我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在团团捏捏的过程中体验到玩泥的快乐。虽然孩子们的作品还较粗糙,但很可爱,有的还较有创意,虽然他们玩的手指黑黑的,但都很开心,而我陪着孩子们玩泥巴,也像回到了儿时快乐的感觉。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2
中学生课业任务重,课余时间有限,为此,我尽量让美术课的内容在课堂内完成。充分利用好一节课,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要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在初中一年级的《认识校园》一课中,我尝试带学生走出课室,面对校园实景写生,这样使学生绘画兴趣明显增加。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或技能训练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由于中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加之,美术与其他的学科在教学与学习上存在差异,因此,美术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技巧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上探索出一套方式方法,对此我做出以下尝试:
一、美术课中的结合相关课外知识,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例如在《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一课中,这课的重点是欣赏。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北京奥运场馆,在同学们沉浸在奥运气氛的同时介绍美术的种类如建筑、绘画等就特别适合表现奥运开幕式这种视觉的盛宴。接着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知道奥运的由来吗?”带着奥林匹克神话传说的由来,引出有关美术在奥运开幕式的运用,特别介绍了的《击缶》。然后借着开幕式谈及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在进入美术的学习前,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提高学生兴趣。
例如在《校园风景》一课中,抓住写生一词给学生讲解构图与透视,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的宿舍和操场,徒手画自己的校园。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校建筑中找出一些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建筑出来当范例并给学生做示范,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如陈翠华同学的描绘校园景物的作品就获得中山市首届动漫节的优秀奖)。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以审美为主,是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但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如初二精品课程《版画初步之橡皮图章》课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橡皮图章的制作技巧,还要注意在审美上引导学生。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我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制作技巧,在审美上的引导的时间不足。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学生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随笔,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再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3
布艺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它柔化了室内空间生硬的线条,给人以视觉上的温馨感、触觉上的舒适感、趣味上的个性感,彰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布艺还是一种变废为美的工艺活动。布艺中的“布”,是各种纤维品的'总称,可收集的材料有: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等。根据材料的质地、花色、品类因材施艺,运用捆扎、填充、剪切、缝纫、装饰等方法制作布艺作品,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其个性,发展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本课围绕“布艺”这一安排了两个相关学习活动:利用各种旧布料展开联想,制作一件布艺小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活动一更多涉及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注重自由性。活动二则更多涉及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注重功能性。
我在教学过程的安排,设立如下程序:创设情境——欣赏激趣——感受材质——学习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创设情境”时利用精美图片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布艺制品,让学生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激趣”环节利用实物欣赏民间布艺制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从民间工艺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汲取营养。
“感受材质”时让学生把布和其他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触摸、挤压、拉扯、拆开等方法对布料的特点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指导”在造型和制作方法上加以指导。可通过对原材料方向的变换、原材料局部造型的改变等,设置几个小游戏,激发学生展开联想。
“创造表现”环节中我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交流评析”时大胆的表扬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有完成的比较好,有些想法很新颖,很独特。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4
天真、活泼、好动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形式往往情有独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适合美术课堂教学的游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在教授小学美术第二册《泡泡飞呀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泡泡的形与色,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游戏空间,为了突出本课以游戏参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我把吹泡泡的学生活动从教室带到了室外,并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吹泡泡。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吹泡泡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师:不过,在吹泡泡时要注意观察泡泡的形状和颜色,同时还要注意安全,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学生争先恐后的涌出教室,迫不及待的吹起了泡泡。
开始时,学生看到我也吹泡泡,都远远的看着我。后来,他们都围在了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吹泡泡,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泡泡是透明的!
生:我吹的泡泡最大!
生:老师,泡泡要撅起嘴巴吹。
生:我的泡泡两个连在了一起了!
生:老师,慢慢儿的吹才能吹出特别大的泡泡!
生:我的泡泡是圆的!
生:我的泡泡会变色,一会儿是黄色,一会儿变成绿色,一会儿又变成蓝色。
生:老师,我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
生:老师,我们的泡泡都飞上天了!
生:老师,我们比一比谁的泡泡吹的大!
......
摆脱教室的狭小空间,学生们象一只只欢乐的小鸟,他们尽情的吹着,大的、小的、圆的、椭圆的......七彩的泡泡漫天飞舞,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叫着、喊着、跑着、跳着......
片段二:
回到教室。
师:你们想把自己吹的美丽的泡泡表现出来吗?
生:想!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和材质表现自己的泡泡?
生:我吹的泡泡五颜六色,所以我想用彩笔来画。
师:很好!
生:我想用彩纸剪贴。
师:也行。
生:我吹的泡泡特别大,飘在空中就像一只只大气球,所以我想用气球来表现。
师:太棒了!
生:,老师,我想和我的同桌一起画。
生:老师,我们想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就按照你们的想法来表现自己的泡泡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行动起来,他们有的画、有的剪、有的贴......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5
妈妈在宝贝们眼里永远是最美丽的。结合母亲节的到来,毛老师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妈妈的头发》。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绘画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手部小肌肉发展还不够,所以毛老师设计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妈妈的头发,练习直线和曲线的组合,符合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
活动前,毛老师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孩子们在准备好的妈妈头像上进行添画,毛老师还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了互动式指导,鼓励孩子勇敢的表现妈妈的头发。
在导入环节,孩子们能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出自己妈妈的发型。在活动中用线条表现妈妈们的头发是个难点,孩子用组合的方式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孩子初次接触直线和曲线组合的画法觉得很新奇,也画的很有耐心。不时会问:老师我画的对吗?教师也能积极的肯定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新奇的事物对孩子永远有吸引力,他们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长长的,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卷卷的,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直的......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毛老师注意指导,及时协助能力较弱的孩子。小班孩子的绘画水平不强,画出来的画相对来说并不是很漂亮,而我在展示幼儿作品时,教师只请孩子说一说哪个作品好,为什么好,其实孩子画出来的画不好看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下次画得更好。孩子们能很好地添画直线和曲线,但是孩子的作品呈现不够丰富,想象力没有打开,作品中缺乏孩子添画波浪线、电话线等不同形式的曲线头发,我认为教师在示范和指导作画时教师没有充分预设到。教师在示范画时可以只示范不同的曲线画法,不要示范直线画法,在个别指导时可以提醒孩子用更多的线条来进行添画头发,这样作品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本次活动中,毛老师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目标明确,目标达成度也较高,活动流程清楚明了,活动内容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阶段与发展水平,整个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从作画方式上讲,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尝试本次添画妈妈的头发,在之前的绘画上孩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孩子们的作品整洁度有了一定的进步。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母亲节氛围,对缺乏经验与自信的孩子积极通过语言激励、亲情指导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孩子都能迈出勇敢自信的第一步。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6
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是孩童的一种游戏。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放风筝比较熟悉,可对于风筝的制作方法却接触甚少。所以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设计。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家里的风筝,带到学校来,分组进行观赏和讨论。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样式和图案等特征。同时介绍风筝中到处可见的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福寿双全”“连年有余”等风筝图案形象寓意深刻,将情景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主体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引导学生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接着,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探究风筝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了解风筝骨架的制作方法及材料,并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材料进行替代。并总结风筝的制作为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放风筝。在学生制作时,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放飞的目的制作。但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扎架子需要注意比例,对于糊纸面,学生会遇到容易撕裂的情况,需要调整材料或者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黏合。
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问题和困难。我建议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长辈,查资料,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经历,增长知识。
美术树教学反思篇7
美术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丰富多彩的设计课、有色彩很漂亮的水彩课、也有枯燥无味的欣赏课。美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但是美术鉴赏单一的欣赏内容,我们身为老师虽然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情绪就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鉴赏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美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美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美术课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这样不但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而且也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美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美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美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所以,只是新课改还不能有效的改变一些现在的课程现状,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术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