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读后感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找到与书中角色的共鸣和联系,有深度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在回顾中发现新的视角与启示,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于丹论语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于丹论语读后感7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1

前言:

关于读《于丹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2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3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那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因为他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论语》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读罢觉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朴素的,简单的,他所能让我们获取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首先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在这里,于丹讲到了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要看每一个百姓内心是否快乐。那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呢?于丹在这里提到了一组数据,从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从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为什么在物质极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依然不快乐呢?!在这里我想谈谈“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难再有人认可这个观点。我想谈谈我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没有谁甘愿过苦日子,当我们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用着名牌的化妆品,可能都有一点点嫉妒。其实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逾越自己,让自己时时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面。我也希望拥有明亮宽敞的房子,高档的时装,名牌的化妆品,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我们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就不会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为追求永无止境,永远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郑智化的那首歌一样,“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所以何必要去比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当你用你自己挣的钱去享受属于你的生活的时候;当你尽情享受亲情的时候;当你和挚友欢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吗?快乐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像颜回那样在艰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安贫乐道”并非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不要单纯的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毕竟物质生活不是我们的全部。

同样,面对遗憾,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一生没有留下一点遗憾的。面对遗憾,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也可以将其缩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儿时母亲因拔牙引发心脏病,去世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终在她准备拔牙之前,她因为极度担忧和恐惧而死去。一个遗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样是遗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被赶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生命中,既然已经出现了遗憾或失意,就注定无法改变了,你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去想、去反思,已经出现的遗憾也已无从弥补,既然是徒劳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它尽快过去,拿出更多的时间,以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汉时的司马迁,因李陵案发受牵连入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受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记》。我相信没有哪种痛苦大过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着这些,依然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用一颗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充盈。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它也为我们阐述了交友、处事的态度,对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在这些章节里面,《论语》的思想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及勇敢、从容的处世态度,当然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获,还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这在交友及处事上尤为重要。

“过犹不及”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和朋友、亲人相处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于丹在这里提到了《豪猪的哲学》,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了,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今天重新读来,颇有感触,可以说将《豪猪的哲学》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和亲人、朋友、甚至爱人相处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可是我们该如何判定君子呢?《论语》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忧不惧”,一个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这样就少了忧、惑、惧。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这个思想,或者说这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君子。

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两方面《论语》的思想强调了从内心出发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们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怜悯的心去体谅他人。这就又归结到开始我们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淡定贯穿着《论语》思想的全部,我们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当然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样,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的。所以,当我们感到不平衡,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这是于丹心语里面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拥抱平和淡定的快乐。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4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一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5

国学讲堂带领大家重温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至圣先师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采,再次认识到经典作品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作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整理,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内容精华很多,意蕴深长,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wg时期受到批判。今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部经典,应该采取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论语》的绝度部分内容光彩夺目,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和永恒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作为教师,孔子是我们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元和发展的,他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人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过好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当时技术手段落后、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道统观念,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时代感。第四,孔子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更是一名伟大的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汇集整理了当时的经典和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作为经典,《论语》是我们思想的宝库。《论语》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对后世子孙起到很大的教诲和指导意义。比如关于治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关于交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括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鬼神的态度,对待义利的态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特别在这个多元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摇摆,心态浮躁功利,读《论语》无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剂和压舱石。

在一个建设学习强国的时代,在一个强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时代,重温经典文化既能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从中汲取心灵的养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在现代科技与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读美文,诵经典,含英咀华,消化吸收,浸润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胸襟多了一种敞亮豁达,眼光多了一种敏锐深邃,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从《论语》开始,走进经典,亲近母语,照亮人生。“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阅读,让我们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程果)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6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读后感篇7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俗话说: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对于我们目前的,我认为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很多填鸭式的说教,其实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

无言也是,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发烧了。我匆忙赶往学校的时候,正巧是课间休息。跟老师打过招呼后,我急忙来到儿子身边,摸摸儿子的额头,挺烫的,又向老师问了问情况,就打算带孩子回家,正当我要向老师表达感谢和歉意的时候,儿子忽然呕吐了,由于没有防备,一下吐了一地,我一边拍打儿子的后背,一边抬头问老师拖把之类的东西在什么地方,这时,只见老师一脸不满的.神色,皱着眉,脸拉了老长,她一定是嫌弃我们把教室的地搞脏了,看到她那副表情,刚才从心底浮现出的感激之情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我想,孩子上多少节思想品德课,才能把老师那漠视的眼神从内心深处抹掉呀!小学是对孩子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有时候身教更重于言传!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著名童话故事大王郑渊洁孩子的故事,他在做客湖南卫视,跟节目主持人汪涵聊天时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即使自己不爱看书,只要孩子一出现,你就要拿起书本写写画画,如果你想让孩子孝敬父母,那你自己就要做给他看。有一次,郑渊洁买来大彩电后直接给孩子的爷爷送去了,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拿回自己家看,郑渊洁说:“爷爷奶奶活得没咱们长,以后咱们还能看上原子弹电视呢,所以先给爷爷奶奶看。没过几天,吃饭时,端上了一盘儿大虾,他让儿子吃,儿子让他吃,他说他不爱吃虾,儿子说:“你吃吧,以后我还能吃原子弹虾呢!”这,便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于丹论语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论语的读后感30字6篇

《论语》的读后感800字6篇

读《论语》读后感模板8篇

读《论语》读后感参考8篇

论语读后感1500字8篇

论语读后感1000字6篇

读《论语》读后感优秀8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5篇

论语有关仁的读后感5篇

论语仁读后感600字推荐6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