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作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经过不断修改的,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组织和展开思路,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篇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1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这部纪录片没有拿天朝最习惯使用的教条说事,没有任何爱国主义的宣传,却在那一道道充满了家乡味的菜肴美食中,勾起了我们每一个人关于故乡,关于亲人,关于永难忘怀的那些曾经的追忆。

看完第一集,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如果说第一季靠满屏幕我巍巍大天朝数不胜数的美食将一部纪录片所能够影响的受众广度铺张到了极致,同时引发诸如"深夜报复社会"的评论的话,那看完第二季的第一集,我又为这部纪录片所能达到深度深深折服。

在这里,读懂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

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制作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猎弹跳鱼的父亲,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奔波的人群,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么?

就这一句文案,足以引发多少漂泊他乡的游子潸然泪下?

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用沧海桑田来比喻都不过分。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6100万名终年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的留守儿童;是正在被大机器作业而濒临转行或失业的麦客群体;是只能靠天吃饭的渔民夫妻;是终年飘无定所的养蜂夫妻。你可曾看到他们眼中的泪水,脸上的忧伤和手上脸上的皱纹?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些,你就不能说是一名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也许此刻我们中的很多人手中捧着最时兴的手机,喝着国外进口的牛奶,悠闲地躺在沙发上看着这部纪录片,感叹着这中间描述的种种美食;但看了第一集,我们也会知道,在这同一个中国,还有许多人为了生活而饱尝艰辛。当我们坐在大城市的高档餐厅里吃到肉质鲜嫩的海蟹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那是无数如打渔夫妻一般一夜辛劳的成果。

可是再多的辛劳都可以被抵消。因为不得不外出务工的苗族夫妻手中还捧着一小罐女儿亲手给他们装坛的鱼酱;因为一同出海打渔的渔民夫妇中的妻子可以在晕船时靠在丈夫的肩头,吃上一碗丈夫烹制好的热乎的蟹饭;因为在美国漂泊了四十年的老伯可以回乡吃上一碗久违的萝卜饭。这是故乡的味道,不管我们在尘世上漂泊多久,不管我们离开故乡多远,都不可能忘怀的。

有人说这一集的文案太虐心了,拿离别和奔波数千公里说事,这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恋家的国人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我想说的是,这部纪录片没有拿天朝最习惯使用的教条说事,没有任何爱国主义的宣传,却在那一道道充满了家乡味的菜肴美食中,勾起了我们每一个人关于故乡,关于亲人,关于永难忘怀的那些曾经的追忆。

真正好的记录片大概就是如此:你当温柔,却有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2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似乎对吃有着一种狂热的迷恋,古有易牙烹子而食,今有各种美食比赛络绎不绝,是什么让国人这么热衷于吃呢?

闲来无事,翻阅了满清的满汉全席食谱,驼峰,狮乳,鱼翅,胎衣……鲜血淋淋的食谱啊!里面传递出的是原始,野蛮,以及狂热。

说到吃,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茹毛饮血,造就了国人的一副好牙口。燧人氏钻木取火,这大概就是第一种烹调方法,从此国人对吃的迷恋一发不可收拾,秦周时期有了小米,唐宋有了以肉食为主的烧尾宴,明清有了饮食之巅峰为代表的满汉全席,现如今更是肉食,果蔬,水酒,炒,蒸,闷,煮样样精通,中国饮食文化不得不令人大为折服啊!

俗话说得好,饱食才能思淫欲,人活在世上最主要的就是填饱肚子,这样单纯的果腹毫无文化可言,中国饮食文化多种多样,最具有代表性的定是以下几种。

你们听说过饕餮吗?饕餮是一种中国传说中的动物,这种动物对于吃有着不可抑制的狂热,最后竟把自己给撑死了,这一境界图的就是一个爽字,三五人合伙下一馆子,吃的喝的叫上一大桌,胡吃海喝,谈天说地,到最后竟赤膊上阵,那是一个大汗淋漓,不亦乐乎。

而饭桌上的交流又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点。俗话说饭桌上好说话,是中国人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习惯,我想那是由于古代男人外出工作,妻子儿女在家只有吃饭的时候见得到一家之主一面,自然,家中的大事小事也只有吃饭的时候能够一叙。到后来逐渐发展为国人交流感情的好帮手,老友见面下馆子,找人借钱下馆子,求人帮忙下馆子,将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养生问题。国人总是迷信于吃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天气冷了吃羊肉,肾虚了吃甲鱼,头发白了吃芝麻,便秘了吃香蕉,强身健体吃牛肉,要想补脑吃核桃,红枣补血,天麻生发,在这一道道食材中是古人的传承与经验,传统的饮食文化指引着我们今人不断前进,不断完善。

而家宴则是中国饮食文化里最最有代表性的。除夕春节,窗外的寒风飘雪也阻挡不了屋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心情;外出打工的人儿总是要风尘仆仆的赶上春运,赶回家吃顿年夜饭。那是一顿名叫思念的饭,那是一份慈祥的关爱。也许外出的游子一年到头念的就是那一顿饭,念的就是那一顿饭中浓浓的思乡之愁,从古至今酒香菜香里飘然而出的就是那无尽的思亲思乡,奏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旋律。

中国饮食文化比之其他国家更为博大精深,天南地北,口味各异,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得色香味俱全才能算得上一盘好菜。在这一盘盘的好菜中,我看见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野性,承接,以及我们据之以傲的传统,怪不得中国人这么热衷于吃。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3

看了舌尖的人或许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情感,那便是感动,何以在这个美食节目宜乎众矣的时代,舌尖却能一次次打动我们呢,我想感动处就在于此片传达出的对手工,对传统的尊重和呼唤,中国人传统的行当,传统的娱乐生活,传统的家庭,从美食中解析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热爱,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人情味儿,中国人的辛劳,中国人的乡愁,看了之后就想赞叹一声,“对喽,这就是中国!"所以本质上它决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细腻含蓄地借助美食讲述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拍摄地多选在农村,因为这些地方最真实的保留着传统的中国特色,也最能反映生存与食物之间美妙又复杂的联系。

镜头语言很有意味,细腻丰富,东方特色。

攀附大树,藏区男孩为了蜂蜜而一步步挪动脚步,直到有十层楼那么高的树的顶端。

风餐露宿,夫妻俩养蜂二十多年,四川男人用的是君爱妻牌的煤气。

远行养家,面食王国陕西的手工麦客,渐渐被机械化取代的群体,传统一步步远离了现代生活。当中插了一段陕西老人的小曲表演,似乎隐喻正在消失,渐行渐远的文明(很想知道这种表演形式的名称)。有人说舌尖摆拍,我倒觉得未尝不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抱着看艺术电影的心态,但它有比艺术电影要真实和亲切,所以我基本只有好评没有差评。想到第一季播完后,家乡人民抱怨为何姑苏美食多至此却没有来拍苏州,其实也没什么好怨,苏州的传统美食贵在精致,因此就显得小众和精英,和舌尖的整体风格不太相似。

贯穿起浙江渔民夫妇和采菇老汉的一句解说词说的很好,暗合了脚步的内涵:“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或许也是对巨变的中国里脚步匆匆的我们的规劝吧,放慢速度,体悟生命的每一次润泽。

而后来贵州苗族家庭那一段则是脚步的另一面涵义:尽管家庭之乐幸福安宁,却不能阻挡他们离开的脚步。“我知道他们要走,但是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小女孩的眼泪直戳我泪点,进而想到身边的许多美好也就是留不住。

但是好在,“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最终以在美工作多年最终回到家乡的广东老人为结尾,讲述他回忆起儿时的古早味,或许也是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吧,我们终会找到血脉中的传统,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属,那是,家。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4

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傲立在地图上,显得精神极了。这只大公鸡便是我的祖国——中国。

走进一看,这只大公鸡由许多大大小小的省市拼接而成。而对于每个城市,我喜欢的不仅是大好河山,名山胜水,更是每个城市的特色美食。

将目光投向鸡尾的新疆,我脑中立刻浮现出了那喷香的羊肉串。烤架上堆着煤炭块,再燃起火,放下一排排刚穿好的羊肉串,再撒点调料。卖羊肉串的小伙儿一手握着好几根羊肉串的铁杆子,一翻,刚翻上的一面已经烤得金,一般羊肉的鲜香立刻弥漫开来。一边烤着,他还一边吆喝:“快来看看哪!最鲜美的羊肉串!”不禁使人们驻足品尝。拿起羊肉串,轻轻咬上一口,外面的皮焦脆,里面的肉鲜嫩,再咬下一口油肉,更是美味,让人吃得满嘴流油。

再将目光转向鸡身体上的重庆。说到重庆,很多人必定会想到火锅。的确,火锅是重庆的美食代表。即使再拙于厨艺的人,火锅却总是信手拿来。扭开小炉子的开关,把锅子安稳,放下绝对麻辣的底料,盖上盖子煮开,再打开一看,飘浮着红油的表面上,嘟嘟冒出许多小泡泡,还能隐约看到辣椒、花椒在水中沉浮着,放下涮料,涮开后放到嘴中一尝,舌头顿时变得麻麻的,浓重的辣味在唇齿间荡漾,吃完一顿火锅,谁都会汗流浃背。

目光继续在地图上扫视,许久,终于发现了在鸡胸的家乡——上海。

说起上海的美食,可以用纷繁精致来形容。然而,因为这一道汤,每年的春天,上海人的眉毛都要被鲜得掉下来,它就是“腌笃鲜”。“腌笃鲜”这个名字也十分有讲究。“腌”是指腌过的肉——咸肉,“鲜”则是指新鲜的鲜肉以及时令菜——竹笋,而这个“笃”字就是上海话“笃悠悠”的意思,意味着这道腌笃鲜汤要慢慢地煮,才更有鲜味。每年初春,大量竹笋上市,上海人的桌上是绝不会放过这道美味佳肴的。慢慢用咸肉、百叶结、竹笋、鲜肉熬制出来的鲜汤,品一口,当汤汁滑过喉咙时,真让人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

鸡身体上的长沙,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鸡脖上的北京,有鲜艳油亮,皮脆肉嫩的烤鸭;鸡喉咙上的天津,有口感柔软,鲜香不腻的狗不理包子;鸡肚子上的宁波,有香甜可口,皮薄馅美的宁波汤团……回过神来时,眼前又只剩下了那只大公鸡。再一看自已,肚子已饿得咕咕叫。我仿佛看见新疆的羊肉串、重庆的麻辣火锅、上海的腌笃鲜汤、长沙的臭豆腐、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宁波的汤团……又组成了一张更美丽的美食中国地图!

呵,真是张舌尖上的地图,真是个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于其他人来说,新年最美好的事就是收红包,放鞭炮;但对我这个吃货来说,新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大年三十那顿年夜饭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年夜饭中可是涌出了不少传统美食。其中最为著名的那边是火锅了。

火锅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就出现了。古代的火锅叫做染器,由盘,炉和耳杯组成。耳杯中放盐和酱等调料,吃的时候把肉放在耳杯中,点火加热,染上调料后即可食用,当时的皇宫贵族在设宴时一人一套染器,随吃随“染”。

火锅经过历史的熏陶,种类越来越多:如北京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重庆麻辣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广东海鲜打边炉,味美无穷;广东钙骨打边炉,食而不腻,味美无穷;山东及北方的肥牛火锅,单人单锅,时尚精典;香港牛肉打边炉,名扬天下……火锅的种类令人匪夷所思。

不仅要选好火锅的种类,火锅的配料很重要,它决定火锅的口味:芝麻酱冷水调成厚糊状,加入红油四川辣酱,生抽王,糖,醋,味精,葱姜末,麻油调至细糊状;蚝油料,锅内放入植物油,蒜泥炒香,再加入蚝油炒透,在加入料酒,糖,味精,胡椒粉拌匀即可;麻酱料,芝麻或花生酱冷开水调成糊状,加入糖,盐,胡椒粉,生抽王,味精,葱白头,香菜末,麻油拌成;姜汁料,姜去皮切末,加入醋,绵白糖,生抽王,盐,味精冷开水拌匀;麻酱油料,生抽王加冷开水,糖,味精,麻油拌成即可。这就是一种有名的自制配料,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火锅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火锅如一块海绵,挤出了我国生生不息的历史;火锅如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背后多么朴实,勤劳的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6

国产美食文化纪录片,一部让人欣慰的片子,是一个很好地开始,可惜太短了。

这部片子珍贵在其严肃纪实的手法,朴素地展示了手工艺人的价值,向观众呈现了全国各地特色文化。

我国的美食文化名镇四海,源远流长,赞美致辞难以言表。即使在工业革命的袭击下,国人仍旧保持逛集市,对食材的追求精益求精,延承创新了我们的国宝文化。

正如我所说赞美致辞难以言表,我所等待的纪录片不是歌功颂德的贡品。这部片子真正展现了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他们平常,踏实,延续着祖辈们的手法,耕耘,制作。这是有力度,有内涵纪录。

每一集,都有让我惊叹的新发现,或是从来没见过的美食,食材,或是从来不能想象到的制作方式。

如有不足之处,是篇幅比例上的混乱。每集45分钟居然囊括那么多的内容,相比片子表达中肯的前提下,相对草率,遗憾。比如,每集在一个宏大标题地下,或南或北的采访了很多不同手工艺人,厨师等,略显次序上的混乱。如第三集“转换的灵感”表述了:豆腐,奶酪,酒,酱油。每一种(除奶酪外)都是中国美食的代表作,用一集篇幅囊括,可惜。

本篇从头到尾几乎只有旁白,有时旁白过多歌功颂德,45分钟很珍贵,在纪实,或赞美中,我选择纪实。

时不时我很乐意听到手工艺人和旁白的对白,这样延续朴实的纪录手法,更生活化,也更有说服力。

我期待一个如此高质量的纪录片,每周都有播出,将本片作为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几千几万个无数的篇章描述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7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及中国的人民都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借此来体现出中国美食的岁月积淀以及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又是要讲什么呢,这是给谁看的呢,给中国人,中国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给外国人,向他们展示中国特有而世界没有的繁华?我估计别的国家才不会这样展示,他们落到实处,而这只是掩饰,掩饰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

就算是中国人民都富起来了,但那又怎样,富人如何,无休止的浪费?不知有多少无辜的饭菜在中国人这么富裕的嘴里丢掉,他们又到哪里去了,垃圾场,还是猪圈?

公款吃喝之风已盛行其道,被倒掉的饭菜又应如何计算,如果少花一些钱,够自己吃,那么额那些多余的钱就白白扔掉了么?这些钱,只是给自己舌尖味蕾的一次炫耀,但是那些穷人应该怎么办,他们难道只给自己的味觉天天说对不起?

节约,从口边做起,从手边做起,不要把舌尖上的中国,演变成为舌尖上了浪费,一切为他人着想,一切要落到实处,中国不仅会国富民强,而且也展示了是么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篇8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博大精深,五千年来的美食文化也是色香俱全。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中国是行走在舌尖上的美食国度。”是啊!就连一块肉都有n种吃法。煮着吃、蒸着吃、炒着吃、做汤喝、夹馍吃等等。我第一次遇见北京烤鸭,便是在舌尖上行走的开端。

那是20xx年,我与妈妈奔赴北京参加钢琴比赛。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行走在北京的小吃巷里。突然,一阵阵香将我吸引到了巷子的角落。虽说这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队伍几乎从这头排到那头。我踮起脚,看到了店名“北京烤鸭”,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快到我们了。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站在摊前,麻利的切着一只又一只烤鸭。“要几等分?整只、一分、二分还是五分?”老奶奶对每一位客人都说道。“我们要一整只。”妈妈回答。我们提着一整只鸭,坐到了小店的座位上。

妈妈将袋子松开,热气顿时从袋中涌出来,清风将香气送入我的鼻腔。看着烤鸭金黄的外皮,嫩白的里肉,我一连咽了许多口水。妈妈用小刀轻轻划下一只鸭翅膀,黄皮裂开,露出嫩白的鸭肉,热气不断从白肉中冒出,伸向巷子的深处。我带好手套,轻轻拿起鸭翅膀,放在鼻边轻轻一闻,香气从鼻中渗入,一直渗入到我心里。我对着鸭肉轻轻吹起气来,咬下一口,热气与鸭肉那种微妙的质感传入牙尖,松软的肉在牙尖游走,最终还是极其不舍地滑入咽喉。一只鸭翅膀吃完,我已是满嘴流油,鸭肉的质感仿佛还存留在我的牙尖,香气仿佛还留在鼻中。我抓起另一只翅膀,又大口吃了起来。我在株洲是吃过烤鸭的,但是否正宗,我就不得而知了。

从那一次吃完后,我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味道。直至那次,我与“它”的第二次相遇。

那是在深圳的海鲜自助餐厅。什么大龙虾、大螃蟹应有尽有,可我只对北京烤鸭情有独钟。妈妈夹来了三块,我拿起一块儿就往嘴里塞。淡淡的面粉香先渗入牙尖,接着着黄瓜,沙拉的清淡涌入嘴中。再往下咬一点,烤鸭的香味从口中冒出来。咬下的那一瞬,时间倒流回了7年前在北京咬第一口鸭翅时。

时隔多年,烤鸭的味道还是没变。依旧是那缕香味,依旧是那松软的质感。

烤鸭的味道,每一次吃都会印在我心里。因为它是北京的美食之一。夸张来说,乃至在明清时期,烤鸭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

所以,烤鸭是历史悠久的一道菜。不仅仅烤鸭是这样。在中国,还有许多这样流传至久的美食。潮汕牛肉、重庆与四川的火锅、长沙臭豆腐,毛氏红烧肉…

这些都足以代表中国的美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美食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知晓与心血,结成了一颗代表中国的明珠。

当我们行走在舌尖上时,体验到的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悠久,也有对自已国家的敬畏与对美食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我一直在行走。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篇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素材作文5篇

中国美食作文6篇

放飞中国作文5篇

中国节日小作文模板5篇

传承中国文化作文5篇

中国节日小作文精选5篇

美丽的中国梦作文最新7篇

感动中国人物作文6篇

中国故事500字作文7篇

叶子上的线教案反思8篇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