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内容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一篇优秀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十几减8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十几减8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
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十几减8教学反思篇2
终于怀着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把这课上完,虽然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学生的状态也不是很好,但是效果还可以。回首备课的过程,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同事对我的帮助。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听了专家的点评之后,我有如下反思:
1.课前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这堂课我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最后上得很赶,所以尽管最后一题很好,但是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课前我做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我想不会拖课,如果实在来不及,也只能等到下一课再讲,因为拖课的效率是很低的。
2.尊重教材,合理设计环节。在教学例1时,因为学生捆小棒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一些问题。其实我只要根据书上的题目逐个讲完,有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了。例如: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一个问题我只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就可以了,而不需要他们捆。
3.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问题为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想让学生通过操作说出“一捆是10根,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这句话,但是学生好像说的不是那么好,因为我在教学时没有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而做充分的工作。如果,我通过不断地找学生演示摆法,说这句话,我想效果会还一点。
4.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5.例2的教学比较扎实。关于数的'组成的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能够使学生比较好的掌握数的组成。最后一个开放题,也更好地将数的组成进行深化。 以上就是我上完课的一些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钻研,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的!
十几减8教学反思篇3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由小猴卖桃子引出问题13—9=?接着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也是先把13分成10和3,先减去3,再接着减去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有的学生说13—9,先用10—9=1,1+3=4。但是这样说的学生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说。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再三反思:首先,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对于这四种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认识的不够。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其中这两种方法的强化。
导致了只有少数孩子甚至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点强调哪种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还是要重点强化的。其次,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3—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3—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
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最后,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8教学反思篇4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就引入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宠物小精灵作为学习伙伴。通过小精灵请学生做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又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三、讨论交流探究算法。
由于很多学生都已经会算十几减九,因此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道题来研究一下你们是怎样算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四、巩固算法,强化训练。
在上一阶段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提出:十几减9的算式除这几道还有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你喜欢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再通过摘小精灵算式进行十几减9的强化训练。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式,将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让较落后的学生也有机会说我能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算法形成后,让学生走迷宫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还寻找到了十几减9的秘密:十几减 9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整堂课下来,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十几减8教学反思篇5
?十几减9》这一节课是“十几减一个数”、“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所以要上好,为后面的其他几节课铺垫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一起探究十几减9的方法。我先用一个猴子买桃子的情境引入新课。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每节课创设一个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再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再列式,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计算的方法。
我让学生用准备的小棒自己摆一摆,然后再与同桌讨论,想算法。但是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从哪入手,后来就我带着学生一起动手摆一摆,讲过程,再总结出方法,这里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在练习的时候学生没有很多时间去说一说算法。
总结3种方法:
1、想加算减,这种应该是学生用到最多的方法。
2、一次减9:从10减去9等于1,再和十几的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答案。
3、慢慢减:十几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去减后面的。再通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复习那3种解答方法。
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有点问题,新课中让学生操作的时间过长,应该做适当的调整,重点放在让学生复述3种计算方法。通过指名说一说,小组讨论说一说,同桌说一说,每个同学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方法,最好是3种都掌握,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多让学生说一说。
十几减8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本课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小猴卖桃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十几减9的问题,并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学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习后面的十几减8、7等内容就比较轻松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在课的开始我通过一些小练习来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如: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通过开火车的方式巩固20以内的加法。在这部分,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设计,9+1、9+2、9+3、9+4、9+5、9+6、9+7、9+8、9+9、9+10,让学生开火车报得数。学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变化,并且回忆起得数的个位上数比加号后面的数少1。既可以让学生熟悉9加几,又能够为接下来教学想加算减埋下伏笔。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自己描述图意并列出算式13—9,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记录过程。学生在经过无从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过程中,我给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学期我们在学习10以内减法的时候,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减”,以及“运用分合”拆数的方法。并且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棒,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渐渐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仅计算出了答案,还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交流算法过程:有学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学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书中出现的一个一个减,没有一个孩子说出,说明孩子在自己内心就开始选择优化方法。当我在大屏幕展示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太麻烦了。学生多数选择想加算减的简便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没有上升到找规律的环节。但我认为,找到规律,对于学生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我有意识的把想想做做第5题□-9=□放在首位进行练习,当把十几减9的所有题目都罗列出来后,让学生寻找规律。很快,表面的规律出来了:被减数依次变大,减数不变,差依次变大。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差用红粉笔进行标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马上有了新的发现,差就是被减数的个位加上1。我顺着他们的思路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多1?学生联系计算的过程,得出“1”其实就是10里面的1,如果把9凑成10,那么就是减10,现在减多了,就是补个被减数的1。难点消除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最后,我们进行了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规律来进行计算。
十几减8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