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写观后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对于已经观看过的内容做的系统回顾,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篇1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篇2
?觉醒年代》正如它的剧名一般,呈现了一个人民思想开始觉醒的中国。最初的旧中国内外动荡不安,战争连连,“闹灾荒、闹瘟疫、闹土匪、闹兵乱,啥都闹,没法活了!”这是当时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可谓苦不堪言。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更无法去面对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了!
中国自救的良药在哪儿?中国还有救吗?有的。搞技术?改制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都证明这并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在这充满未知的十字路口,有一位先生站出来了。他说,要想救中国,必须改良中国人的思想。他是陈独秀,他带领一批干将,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向腐朽的封建礼教宣战。他要将国人骨子里的愚昧落后一一拔除,他要将崭新的、先进的思想火种撒向神州大地。
与陈独秀先生一同站在新文化运动一线的李大钊先生,在日本留学之时曾挥笔写下振聋发聩的《青春》。他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年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只要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够放开手脚、一往无前,破开陈腐的旧社会,大刀阔斧地开辟出崭新的未来。而有着文化素养的青年学生,也更能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启蒙国人的思想,首先要在青年学生身上下功夫、在教育领域下功夫,指引他们打碎旧思想的枷锁。
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天地间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位儒雅的老先生向着陈独秀一躬身、一拱手、一声“仲甫”,直让二人心弦皆一颤。老先生是新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三请仲甫出山,终于让陈独秀决心来到了北京大学。从此,北京大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身处于这样的氛围中,不负先生们的期望,北京大学的莘莘学子觉醒了!各地的学生陆续觉醒了!
青年学子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中国迫切需要真正适合中国的理论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指导,但什么理论才可以救中国?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用实践说话,成立工读互助社,验证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互助社最后失败,但这代表着学生们已经开始不断探索、找寻方向。
青年学子挑起了肩头的重担。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四万万中国民众岂能接受将中国的领土拱手让给他国?!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学生成为五四运动最初的主力,他们挥舞着鲜红的标语,呼喊着铿锵的口号,在政府的暴力镇压下仍冒着生命危险站上街头游行示威,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爱国的火焰在他们心中熊熊燃烧!这把火,烧出了北京,烧到了全国各地,烧到了工人心中,烧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青年学子高举起抗争的拳头。软弱的政府无力向耀武扬威的外国开炮,却将枪口对准了自己人。街头散发传单的学生被捕入狱,冷冰冰的枪械抵上他们的胸膛。可你以为这样就能让他们屈服么?他们是坚韧的、刚毅的、不屈的,他们在监狱里革新自我、坚持学习,他们在监狱里高举拳头、绝食抗争,他们将监狱当作锻炼自我的实验室!
有责任、有担当、有智慧、有勇气。这是觉醒的青年一代,是立于潮头锋芒锐利的青年一代,是心怀家国顶天立地的青年一代!他们用滚烫的热血、不屈的意志、高尚的灵魂在汗青之上烫出一点痕迹,残留的余温可供后世触碰先人亮如彗星的眼眸。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中国早已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和平,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已在眼前,我们身为祖国的青年一代,理应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但是,最近的新冠疫情,河南暴雨,来势汹汹,狠狠地打击着中国。即便如此,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的青年奔赴前线,英勇奋战,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誓要为祖国,为老百姓们,营造一个安稳的社会;河南暴雨之时,仍是大量青年争相为河南捐款,让灾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篇3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基层党员干部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来龙去脉,在学习党史时注重“耳到”“眼到”“心到”,在红色歌曲中聆听党史,在历史剧作中了解党史,在革命圣地里学习党史,经常回忆,深入思索,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在红色歌曲中聆听党史,让伟大事业“不绝于耳”。优秀的红色歌曲以其高亢嘹亮的旋律、催人奋进的词作激荡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弦。红色歌曲中的党史,是《红梅赞》中江姐英勇就义时的英雄豪胆,是《我的祖国》中志愿军战士无畏向前的爱国情怀,是《赞赞新时代》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红色歌曲作为联系党史的纽带,不能将其束之高阁,基层党员干部要注重对红色歌曲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在各部门各单位举办红色歌曲演唱活动,并加入全新的演奏形式,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红色歌曲常唱常新,让红色歌曲中的党史“不绝于耳”。
在历史剧作中了解党史,让伟大事业“尽收眼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时,每一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近日,大型历史剧作《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热播,全景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清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影视作品作为重现党史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回顾那段历史,基层党员干部要运用好基层党建app等信息平台,做好对党史剧作的宣传活动,在信息平台上分享观后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与讨论,感怀先辈们接续创造的丰功伟绩,让历史剧作中的党史“尽收眼底”。
在革命圣地里学习党史,让伟大事业“扣人心弦”。党史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走出房门,去到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养分。革命圣地作为承载党史的载体,能够让我们在圣地重游的过程中汲取营养,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史,要将挖掘宣传当地红色资源、革命圣地等结合起来,利用闲暇时间去实地考察学习,了解革命圣地背后隐藏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感悟伟大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并在共产党员网上投稿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引导更多的人重游革命圣地,让革命圣地中的党史“扣人心弦”。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篇5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段振聋发聩的话,来自《新青年》的创刊号。《新青年》让民国青年觉醒,成为了新青年;《觉醒年代》让如今青年了解,那段觉醒的岁月。
?觉醒年代》里,一个个课本中历史里陌生又熟悉的青年才俊出现在我们眼前:为实践自己信仰的道路不断奋斗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邓中夏赵世炎、一念救苍生的毛泽东、建立觉悟社在天津参加五四的周恩来邓颖超……他们从一张张黑白老照片里脱身而出,走近了我们,我们终于得以感受到他们青春的温度与光亮。
青春炽热如火焰。看着延年乔年从上海震旦到北大尝试互助社再到留法勤工俭学,我被他们深深打动。他们难道不知道可能失败吗?但他们就是敢试敢闯,擦干净眼泪拍掉身上的灰继续前行,沉着而坚定。青年,闪光发热正当时。在留存下来的照片中,陈延年目光如炬,燃烧着他坚定不移的信仰;在公开的履历中,陈乔年写自己大名鼎鼎的父亲陈独秀“以革命为职业”。那段赴法留学与走向刑场的蒙太奇里,脚镣手铐是沉重的,青年的步伐是自信的;血污疤痕触目惊心,笑容却依旧灿烂。再想到延年宁死不跪与乔年所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怎么能不落泪?为一百年前他们燃烧的青春,为如今上海龙华他们墓前的花儿与那一个苹果。
青春不光是一段岁月,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权、维护公理,不谋私利、捍卫国家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北大青年之间扎根,在全国青年之间成长。和平岁月北大学子在校内办杂志开讲学,国危之际北大学子上街游行演讲力争国权。白色学生装、黑色学生帽、红色圆校徽,是他们揭开五四运动的序幕。许德珩邓中夏站在讲演台的慷慨陈词,唤醒市民之思;郭心刚殷红鲜血写下的“还我青岛”,烙痛见者的心。如同蔡元培校长说的那样,他们早已抱定宗旨,不图宦达,为国为民。毛泽东在长沙建立新民学会,后创立《湘江评论》,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的呼告;周恩来邓颖超在南开,与觉悟社的同学支持五四运动……正是因为这种青春的精神扩散到大江南北,才有更多的青春才燃烧起来。
青春燃烧之后,剩下的绝对不只是一抔灰。一句话这样说:“现在的学生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一百年前竟然真的有人会为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理论和主义献出青春与生命。”读到这句话,我深感惭愧。他们的青春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换来了窗明几净;当我们已经习惯幸福时,却几乎忘却了前人的披荆斩棘。就连我点开《觉醒年代》的最初目的,也只是带走娱乐色彩的打发时间。而当我看完《觉醒年代》的最后一幕时,我想到黑格尔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是的,延年乔年、中夏世炎……他们的青春之火至今仍在燃烧,仍在激励着我们,当新时代的新青年。一百年前,他们前仆后继,点燃自己的青春照亮晦暗时代,让一个又一个中国人觉醒;站在他们的一百年后,我们早已不再沉睡。我们应当接过这熊熊青春之火与不朽青春之精神,继续前行。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是李大钊先生的《青春》中最激越有力的片段;是《觉醒年代》中众多北大青年冬日里长城上放声朗诵的一段话;更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深深铭刻心上,以为青春之指南的一段话。以不朽之青春,创建光明之未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