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课堂的内容和流程,确保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教案的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月亮》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月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最高的山、最长的城墙、最大的广场。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ppt、童易软件《月亮船》、上海建筑图片、仙女棒一个、上海宣传片视频、歌曲《大中国》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起幼儿兴趣师:(出示蒲公英在流泪的图片)这是谁?它怎么了?
蒲公英为什么会哭呢?(引导幼儿自主猜测。)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故事《月亮船》,就知道蒲公英为什么哭了。
二、分段欣赏故事--知道故事情节
1.第一段:(知道蒲公英哭的原因)提问:
(1)蒲公英为什么哭了?;(蒲公英迷路了。)
(2)迷路的蒲公英碰到了谁?(好心的蟋蟀和善良的螳螂)蒲公英什么反应?
(3)蒲公英迷路了要回家,我们怎样帮助它呢?(幼儿自由回答。)小结:原来蒲公英迷路了,很伤心很难过。
2.第二段:(知道蒲公英的家是中国)师:我们继续听下去,就知道谁帮助了蒲公英,是怎样帮助的?
提问:
(1)是谁帮助了蒲公英?蒲公英的家在哪里?
(2)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什么?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小结:原来蒲公英的家是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最大的广场,天安门;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
二、整体欣赏故事--学说世界之最1.师: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一下故事《月亮船》吧!你觉得故事中什么地方很好听的!(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好听的话)师:黄老师觉得这些话是很好听的: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仙女就告诉他,那叫太平洋。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仙女告诉他,那叫喜马拉雅山。
2.教师引导幼儿找好朋友,一个做蒲公英,一个做仙女,进行学说!
小结:从故事里我们知道,中国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世界之最,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三、自主分享讨论--我爱家乡上海1.谈谈我的家乡上海师:蒲公英的家乡在中国,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请小朋友互相说说我们的家乡上海都有什么?
2.幼儿欣赏宣传片:我爱家乡上海师:我还带了一段关于上海的城市宣传片,说说你欣赏后的感受。
小结:原来我们的家乡上海也有很多有名的地方和世界之最。
四、结束--欣赏歌曲《大中国》
师:小朋友,我们是中国的小主人,不仅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还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我想起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活动反思:
1、在初步欣赏故事时,我能抓住主线来提问,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就能记住大概,这一点较好。
2、在引导幼儿认识四大之最时,我直接告诉幼儿是什么,让幼儿来复述从而来巩固故事中的知识点,但幼儿还不能真正明白最高、最大、最长的真正含义,我应该用一些比较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目标,效果会更好。
3、《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通过让幼儿学习蒲公英和蟋蟀、螳螂、仙女之间的对话,让幼儿体会蒲公英迷路后的伤心,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用教具演示第一段故事时,我将幼儿置于故事之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蒲公英迷路时那种害怕、紧张、难过的心情,进而进一步感受到蒲公英的无助和伤心。
大班《月亮》教案篇2
活动名称:
会变的月亮 (重点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2.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3.能大胆想像,进行创编活动,并尝试做图书。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自制故事图片,眉毛、镰刀、小船、圆盘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师:"有时圆圆像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二、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
师:你观察过月亮吗?它是什么样子?
师:每次见到的月亮都是一样吗?
三、教师利用教具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月亮的!
(1)这个故事名字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2)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夜风吹过,很冷)
(3)月亮姑娘怎么办呢?决定要干什么?(请裁缝做衣裳)
(4)裁缝为月亮姑娘做衣裳前做了些什么?(量尺寸)
(5)裁缝为月亮姑娘一共做了几次衣裳?(3次)
(6)为什么月亮姑娘衣裳总是不合身呢?(月亮在不停变化)
(7)月亮姑娘是怎么变化的?介绍比喻句。(图片:眉毛、镰刀、小船、圆盘)
四、创编故事,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简单记录月亮变化的样子。
(1)月亮每天都在变化,月亮姑娘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由瘦到胖的规律)
(2)因为月亮的变化,所以月亮衣裳尺码应该怎么做呢?(越来越大)
(3)变成圆盘的月亮会一直圆圆的吗?(慢慢瘦下来)
(4)那现在月亮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由胖到瘦的规律)
(5)因为月亮由胖到瘦的变化规律,所以月亮衣裳尺码应该怎么做呢?(越来越小)
(6)你觉得月亮姑娘像什么?我们也来用好听的比喻句来说说。(好像------)现场画简图。
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故事有趣吗?我们还可以把前面老师讲的故事和小朋友后来想的故事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更长的故事啦!还可以把这个故事做成一本图书呢?
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量尺寸,让她五天后来取。
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可真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体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上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好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活动反思:
原教材上这是一个综合活动,审议中我们把它更改为语言活动,但是仔细看了活动之后发现,虽然活动里面有个故事,但这是科学性非常强的故事,其中包含:月亮是怎么发光的?月亮为什么每天都在变化?月亮绕着地球转、光的发射等等科学知识。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和类似故事之后发现这种科学性较强的故事作为一个科学活动来组织会更合适。我是这样组织开展的:
一、视频的“加盟”
活动用故事的形式组织开展,而且我还找到了《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视频和“月亮在一个月里圆缺变化“的视频。以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幼儿,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而且把抽象的月亮圆缺变化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幼儿观赏,直观有效易理解。
二、知识的“延伸“
为了加深幼儿对月亮一个月里圆缺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我还将此内容延伸到了区域当中。请幼儿用笔画画它的变化情况,如弯弯的眉毛→弯弯的镰刀→弯弯的小船→圆圆的盘子→弯弯的小船→弯弯的镰刀→弯弯的眉毛→……这样循环反复,幼儿自己动手画了之后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大班《月亮》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在建构主题《中国娃》中,我们让孩子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火箭卫星,从有趣的汉字、京剧脸谱到多民族的大中国进行了学习了解。为了让孩子更加领略祖国山河的秀丽,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所以我设计了本节活动。
一、活动内容:大班语言社会活动——月亮船
二、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最大的海洋、最大的广场和最长的长城。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划小船”音乐月亮船图片
?月亮船》故事课件我爱家乡新密短片
“大中国”歌曲幼儿课前会唱“大中国”歌曲
四、活动过程:
1、幼儿做着划小船的动作进活动室。
2、出示月亮船的图物,引出故事主题。
3、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讲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都有谁?故事发生什么事?
4、教师分段演示、讲述课件,引导提问、模仿表演。
一段:从开始——蒲公英沿着兔子的尾巴,攀上了月亮船。
提问:蒲公英被风吹到了很远的地方,它睁开眼看到了什么?什么是“陌生”呢?
蒲公英迷路了,它出现了什么表情?
谁来到了蒲公英身边,它们是怎样对话的?(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表演)
最后谁来帮助了蒲公英?它们又是怎样对话的?(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表演)
最后蒲公英上月亮船没有?它是怎样上去的?
二段: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结尾。
提问:蒲公英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蒲公英看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山,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
蒲公英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
蒲公英看到了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儿?仙女告诉蒲公英它的家叫什么?
5、教师自然过渡提问:蒲公英的家乡在中国,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你们喜欢她吗?请小朋友互相说说我们的家乡新密都有什么?(幼儿讨论后提问)
6、幼儿欣赏短篇:我爱家乡新密
7、教师小结:教育幼儿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
8、师生共唱“大中国”结束。
大班《月亮》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小动物摘月亮的文学情景中,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2、尝试与同伴一起探究如何“叠高”,初步体验探索活动中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画面。
2、积木、多种材质小棍棒、纸制隔板、悬挂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封面导人,引发好奇
1、介绍故事名称《月亮的味道》。
2、谈谈说说动物们猜想月亮是什么味道。
二、观察画面,发现叠高的方法
1、有一天,一只小海龟决心去摸摸月亮、尝尝月亮的味道。它找到一座高高的山,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于是海龟叫来了许多动物朋友,它们用什么办法去尝月亮的味道呢?(发现叠高。)
2、讨论:
(1)小海龟为什么要趴在最下面,它的窍门是什么?(四条腿缩进身子里,就像一块大石头,可以让大象站稳)
(2)大象是怎样在海龟背上站稳的?(四条腿并拢)
(3)长颈鹿怎么低下头,它的好办法是什么?(可以让斑马把两条腿站在它的脖子上)
(4)狮子和斑马为什么要换方向站?(使两边重量差不多)
(5)小猴子和老鼠又有什么窍门?(站立起来)
3、“咔嚓!”老鼠掰下了一片月亮,咬一口,冰冰凉凉的,就像雪月饼一样。它把这片月亮分给朋友们一起品尝,大家都觉得,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值了!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第一次探索,操作要求:
(1)设置模拟月亮的高度。
(2)两人一组,合作运用积木进行“叠高尝月亮”的游戏。
(3)可适当选用纸板小棒等辅助物。
(4)在规定的时间内叠高,以够到月亮为胜。
交流各组叠高的方法:有没有用到动物朋友的办法?还用到哪些新方法?谈谈各自的体会(例如:小心轻放,轮换搭建,共同商议判断摆放的位置等)。
2、第二次探索。
(1)月亮跳了一下,即升高月亮的高度,谈论:怎样才能利用现有的材料够到月亮?(启发学习他人的好办法继续尝试)
(2)想一想:还能不能找到别的窍门?
(3)在操作过程发生问题时思考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四、交流体验
1、叠罗汉能叠那么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是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有没有失败过?最后是放弃还是继续下去?
3、过程中是怎么进行合作的?有没有商量过?为够到月亮而高兴,体会大家一起搭建时必须互相商量和配合才能成功。
大班《月亮》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学前》、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播放故事录音片段(蒲公英的`哭声)。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是谁在哭啊?”
“蒲公英为什么哭啊?”
2、阅读图书感受内容:
幼儿阅读图书。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路上碰到了谁?”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呢?”
3、阅读理解内容:
幼儿自主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你们在图书里看到些什么?”
“世界上的海洋是哪一个?的山是什么山?”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里?”
“是谁帮助它找到了家?”
4、完整欣赏: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讲述故事。
幼儿自由结伴讨论:
“你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有些什么美丽的景物呢?”
师生共同小结,共同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
建议与提示:
可引导幼儿合作画一幅自己家乡的画,并尝试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故事。
大班《月亮》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故事中的词汇,用句式那儿有…那儿有…那儿有…大胆讲述自己和蒲公英所见的海南的美丽山河。
2、感受家乡海南的美丽和美好,爱家乡,爱海南。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实物小图:月亮船、仙女、小兔(小兔的尾巴能伸缩)。
3.故事磁带。
4.幼儿用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学习运用恰当的词组、句式讲述故事和海南的美景。
2.指导要点:通过听录音故事、教具演示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学习词组和句式。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带幼儿做划小船动作进活动室,根据划船动作引入故事《月亮船》。
2.幼儿完整听一遍录音故事,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描述美丽景色的词汇和句式。
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遇到了谁?最后是谁帮她找到了家?月亮仙女在帮助她找家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美景?她的家在哪里?
3.教师演示教具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学习用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式大胆讲述。
(1)教师演示教具讲述第一段故事提问: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她睁开眼看到了什么?("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讨论故事中说的"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蒲公英碰到了谁?蟋蟀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
蒲公英又碰到了谁?螳螂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
蒲公英最后碰到了谁?蒲公英是怎样对她说的?
蒲公英的家在哪儿?(在中国的南方,那儿有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那儿有清清的河流、高高的椰树;那儿有密密的雨林,有象五指一样的山。)这个环节要求幼儿用词组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清清的河流、高高的椰树、密密的雨林和句式那儿有…那儿有…那儿有…大胆讲述。
(2)教师继续演示教具讲述第二段故事提问:
月亮仙女带它飘呀飘,蒲公英看见了哪里?(亚龙湾)让幼儿说说亚龙湾的美景(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及海南其它的美丽海湾。(引发幼儿经验讲述)蒲公英又看到了什么?(清清的河流,密密的雨林)仙女告诉它那里是什么地方?(万泉河、尖峰岭森林公园)蒲公英的家在哪? (五指山下的一棵椰树旁)
4.幼儿阅读故事。
(1)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进一步理解故事内涵、内化所学词组和句式。
(2)讨论交流:蒲公英的家在五指山,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海南的情感。
5.说一说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描述自己熟悉的其它的海南美景。
五、评价要素是否能积极、大胆地按要求讲述故事和描述美景。
六、 活动建议在日常语言交流、讲述中运用所学的词组和句式。
月亮船有一次,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被大风吹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风停了,蒲公英睁开眼睛一看,啊!这是什么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迷路的蒲公英急得哭了。
好心的蟋蟀说:"别哭,别哭,听我唱歌。""不,我不听,我要回家。"蒲公英说。
好心的螳螂说:"别哭,别哭,看我跳舞。""不,我不要看,我要回家。"蒲公英伤心地说。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像只弯弯的小船,小船上有个仙女和小白兔。仙女看见蒲公英在伤心地哭,她问:"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了?"蒲公英说:"我迷路了,我要回家。"仙女和气地问:"你的家在哪儿?"蒲公英说:"妈妈告诉我,我的家在中国的南方,那儿有蓝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那儿有清清的河流、高高的椰树;那儿有密密的雨林,有象五指一样的山。"仙女微笑着说:"我明白了,坐上我的船,我送你回家。"小白兔把短尾巴伸到船外,尾巴越变越长,一直拖到地上,蒲公英沿着兔子尾巴,攀上了月亮船。
大班《月亮》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关于月亮作文6篇
★ 大班购物教案6篇
★ 大班云儿教案6篇
★ 大班儿歌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