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教案参考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恰到好处的教案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在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九上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九上教案参考8篇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株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了一株紫丁香,那绿色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教师真诚的爱,这样的情意真让人感动,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纯,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体会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揭示课题。

1、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师导: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2、导:看着辛勤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为老师载下了一株紫丁香(课件出示一株紫丁香,音乐停)。

3、师随机向学生介绍紫丁香板书:一株紫丁香,并教学生字“株”。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插图,说说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你想为老师做些什么?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2、现在,让我们把这一切都交给这株紫丁香吧!

3、自读课文,图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提出不理解的内容与问题。

4、检查自学情况,指明朗读课文,纠正字音,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轻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是谁种的?种在什么地方,你从哪一节知道的?

2、指导朗读第一节,为什么要踮起脚尖?体会并朗读本节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并全班汇报。

(1)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划一划课文中的句子。

(2)合作填写学具卡片(可口头填写)

我们在小院里载下一株紫丁香,让它绿色的枝叶夜夜好,让它沙沙的声音帮您;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您的;让它的花香飘进您的。

4、师导,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愿望,他们多想把这些愿望说给教师听啊!请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伙伴听一听,读出感情。

5、汇报朗读,随学生喜好,指导朗读。

第二节:亲切美好。

第三节:抓住“疲倦”教学,老师为什么会疲倦?给“疲倦”换词,读出轻柔的语气。

第四节:理解“挂牵”,老师“挂牵”我们什么?谈谈你印象中老师对小朋友们关爱的事,提供句式:当……时,老师……从而理解“时时”。

第五节:课件或自制幻灯片:夜已深了,星星也困了,老师仍在工作,你们去劝老师,让他早点休息吧!

6、总结: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色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同学们的尊敬、热爱和关心。

7、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积累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句子、名言或诗句,并指导收集和摘录或做成贺卡。

五、课堂小结

师:课文中的“我们”是我们的榜样,爱师、尊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更应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板书

一株紫丁香、关心、小朋友们热爱老师、尊敬。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受到课文中感情的熏陶。

2、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二、教学重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语:

2、回忆上节课1、2两段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3、4两段:

1、学生自读3、4两段,把女娲补天的过程用3个词语来概括。

(1)、学生读课文,概括。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找石头——炼石头——补天

2、学生自学第三段。

(1)、学生自学第3段:找出具体描写找石头的句子划上横线,读一读,体会到了女娲的什么。

(2)、交流、反馈。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好感情,再一次朗读体会。

3、学习第4段。

(1)、请学生读读第4段找找女娲是怎样炼石头的?

(2)、自己读女娲炼石头的两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

(4)、请学生把这一段中的动词找出来。

(5)、学习女娲补天的过程:

请同学找动动词,读女娲补天的过程,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5段。

1、体会为什么是五彩的云霞?

2、想像说话。

(四)、结全课文中的泡泡进行写话训练。

(五)、:

女娲补天(说课)

女娲补天这课文是人教版6册的一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是的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女娲的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我上的是第2课时,主要是讲女娲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难点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朗读能力。我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段女娲找石头的过程,并让学生独立从具体的语句中讲讲,我通过读这句话,体会到了女娲的什么。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了的读好这几句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在阅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在第4段的教学中首先同样是让学生体会女娲炼石头的艰辛来体会女娲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其次是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出女娲补天的传神来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通过让学生想像女娲补好天后,大地上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景像呢?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最后结合课文结尾的泡泡女娲真了不起,按排你能写几句话夸夸女娲吗?让学生的读写结合起来。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

女娲补天(反思)

女娲补天这课文是人教版6册的一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是的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女娲的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我上的是第2课时,主要是讲女娲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难点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上了《女娲补天》这课文,我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段女娲找石头的过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讲讲,通过读这句话,体会到了女娲的什么。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了的读好这几句话,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能让学生想像女娲补天后的景象及女娲真了不起,你能写几句话夸夸女娲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话能力。

这堂课教学之后,还有很多的不足。如本课文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应该要和学生一起溶入到女娲如何找石头,炼石头这些辛苦的过程中去,在自己的脸上表情中也应该体现,而不是高兴,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溶入课文的话,教学效果肯定能更好,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这课文的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这个难点在这堂课上没有突破。虽然在备课时我就这个问题想了好几遍,最终决定在第4段女娲补好天后按排一个说话,这时候,你想说些什么?我想让学生说出我觉得女娲补天的过程真神奇啊!那么我在趁机讲一讲,但是在说的时候,没有同学说到,所以这个难点最后应该说没有突破。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出示挂图:《斗牛图》和《归牧图》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

(板书:戴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小老师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结合正音互相评价。

整体感知课文,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感悟

1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分组读、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2)、指导写字:

a.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b.观察字形特点,指导书写

“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

.c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3、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a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b.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4、拓展延伸: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5、课外作业:

a.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b.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1画家和牧童

戴嵩斗牛图牧童

虚心接受大胆挑战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河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课]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堂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学案

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张萍班级:姓名:

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2

张萍班级:姓名: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

3介绍、分析、提问三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

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

比较回答

阅读思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5分钟

作业: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

张萍班级:姓名: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难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有关柳树和枣树?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 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读准生字的读音。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记住生字的读音。

4、 识记生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生字?

5、 开火车认读生字。

6、 听老师读生字,学生找生字卡片。

7、 指导书写。

三、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词语。

二、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句。

三、 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

四、 班上汇报。

五、 小组赛读、全班评读。

六、 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 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后说说你的想法。

八、 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上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巩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相关知识,熟练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初步知识,学会正确处理表中信息。

3、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校开展兴趣下组活动,有计算机、篮球小组等。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我们一起来统计吧。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提问:在完成这张统计表时,我们要怎么做?(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完成统计表。指名说一说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指导练习

1、出示第38页第1题。

读题,看表,数数表上总共有几个国家,列举了几届奥运会。这些数据表述的是各国的什么奖牌的数量?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第38页第2题。

表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思考1:怎样才能完成下面的表格?

思考2:男生及格人数是多少?优呢?良呢?不及格呢?分别数一数。

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回答。

思考:女生的情况怎么统计呢?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大家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9页第3题。

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1、出示第39页第4题。

(1)每个小组派一人虎豹数据。

(2)根据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

(3)老师示范,学生完成后对照检查。

(4)老师针对存在问题集中讲解。

(5)回答表下问题。

2、出示第39页第5题。

仿照第4题步骤和顺序解答。

3、课后完成第39页第6题,制作有特色的统计表。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在制作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九上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6篇

2023人教版一年级教案6篇

一年级美术人教版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桥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猫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及反思7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7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6篇

人教版六年级桥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上教案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