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清晰的教案,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教案的详细设计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节奏,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二教案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
重温规章制度,拟定新学期打算。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育
1、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清洁时间、早读时间、午自习时间、放学时间、作业时间,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集合整队:快、静、齐。
9、午读:课外阅读资料,成立图书角,完成有关阅读习题。
10、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二、安全教育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3、走出校园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饮食安全(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不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同学们我们要将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
三、卫生习惯:
1、教室里将桌椅摆放整齐,抽屉内无杂物。地面无纸屑,教室墙壁、桌面无乱贴乱画痕迹。值日生将黑板擦净,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2、每个学生要养成“三要”、“四勤”、“八不”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要”: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
“四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
“八不”: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不吃零食,不挑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吸烟。
四、总结:
谈谈新学期打算,提出奋斗目标。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的成长的重要作用,为使自己走向陈功奠定基础,因此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让学生能够辨识好的学习习惯呵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并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班会形式:叙述、谈话、讨论、问答等形式。
教学过程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上学时间都在三年以上,通过这些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很多丰富的知识,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对于你们是非常熟悉的一件事了,但是好的学习习惯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件事。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我们学得轻松安闲,又有效率,还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讨论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1、课前,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课前预习,首先要熟读课文,学会带着问题学习:
(2)课前预习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好不好(指名学生叙述事例,让学生辨别正误。)
a、上课前老师正要走进教室,只见教室内几位同学追逐打闹,其他同学呐喊助威。
b、上课铃响了,某同学还在校园内慢悠悠地走,而且经常迟到。
c、上课前,小红把学习用品预备好,在认真的预习课文:她的同桌桌面上干干净净,还在玩电子表。
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同学的表现,你们有没有?在认为自己在课前学习习惯做得怎样?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了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课堂上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言。
(1)上课认真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要起立,声音洪亮:要发言,先举手。
(2)上课坐姿要端正,读写姿势要正确,努力做到“三个一”。让学生说出那“三个一”
(3)做也要字体端正,规范,书写格式正确,纸面清洁,写作业时不三心二意。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好不好?(指名学生叙述事例,让学生辨别正误)
a、课堂上,老师在讲课,下面的同学在小声说话,有的在做小动作,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偷吃东西,有的趴在桌子上睡大觉。
b、课堂上,老师子在提问问题,甲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乙同学低下头,老师叫到时,慢腾腾的站起来,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小。
c、课堂上,甲同学认真写字,纸面清洁:乙同学边写边玩,用脏乎乎的橡皮擦子,纸面像个大花猫。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同学的表现,你们有没有?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做得怎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课后,我们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发??
(1)先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然后在做作业。
(2)按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好不好?(指名学生叙述事例,让学生辨别正误,问问同学们有无这种情况)
a、张鹏同学边走路边看书,非常认真:李清同学在边看书边吃饭;王涛同学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看书;刘涛同学在黑暗的屋子里看书;孙浩同学在刺眼的阳光下读书;赵彤躺在床上看书;丁松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b、小明认真独力完成作业,再出去玩;小华让哥哥帮他把作业做完;休息日两天,小刚玩得开心极了。明天就要上学了,今晚拿急急忙忙把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小玲从来不做。
4、考试时,我们该怎么做?
让学生讨论发言。仔细审题,认真答卷;自己做自己的,不看书,不交头接耳,不东张西望。
5、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考试时该怎么做,能辨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习惯,并敢于剖析自己的不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将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初二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各种传说。
2、通过活动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3、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活动准备:
粽子(学生自备)、橡皮绳
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
(一)活动序幕
女:今天真高兴,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和我们一起活动。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爸爸妈妈!(鼓掌)
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男: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女: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男: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男: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男: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
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就请大家听听故事大王赵员卉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与端午节》
男:谢谢给我们讲的精彩故事!(鼓掌)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我还听说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孝女曹娥舍身救父》,请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大家欢迎!(鼓掌)
2、《孝女曹娥舍身救父》
女:讲的故事真感人,谢谢!(鼓掌)我也知道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就请李宗远来说一说。
3、《秋瑾舍身为革命》
男:看来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还真不少呢!
(三)端午习俗
1、悬艾叶、菖蒲
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
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男:你刚才说的菖蒲、艾草是什么东西?
女:别着急,我马上给你介绍一下这两样东西。
大家欢迎!(鼓掌)
男:原来菖蒲、艾草还有这样的功能啊。过端午的时候,我一定要让妈妈买一些挂在家门口。
2、端午诗会
女: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端午节的诗篇。
男:那就请上来念给大家听一听(鼓掌)
(1)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2)竞渡歌(唐)张建封
(3)七律。端午老舍
3、赛龙舟
女: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
男:这还用说,就是赛龙舟嘛。
女:为什么比赛的船要刻成龙的形状呢?
(播放《赛龙夺锦》)
女:说了半天,我都有些心痒了,真想亲身经历一下。
男:别急,今天就让你过把瘾。下面我们玩个游戏叫“赛龙舟”。
(游戏:赛龙舟))
4、品棕乐
女: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
男: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女: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可见我国的粽子南北风味有别。
男: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女:说了这么多,我肚子里的馋虫都快爬出来了。
男:别急,别急。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所以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品尝美味的粽子吧。
女:等等,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了。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分享粽子)
男、女:(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感谢爸爸妈妈参与我们的活动!(鼓掌)恭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初二教案篇3
一、案例背景: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水平五的目标,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产生运动兴趣,坚持锻炼,培养他们具有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在授课中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体育、健康体育。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正手攻球的正确技术动作,培养学习乒乓球的兴趣,能经常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2、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灵敏和反应能力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良好的合作精神,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培养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学习内容: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
学习重点:体会蹬转移、拍形前倾、收臂的动作。
学习难点:如何进行挥拍的协调用力。
学习过程:
1、准备部分--"师生互动、调动情绪"阶段
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师生击掌,整齐的掌声和口号声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很好的达到了稳定心神的目的,培养了团队精神。然后,全班同学在体委的带领下进行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各关节的肌肉。
2、基本部分--"掌握技能、评价自我"阶段
(1)发现尝试,导学点拨。首先通过一些比赛视频,教师讲解乒乓球攻球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该技术的用处、运用时机及方法。然后做示范动作,通过设疑、重点打造的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蹬转移、拍形前倾、收臂"的动作要领,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徒手练习。这种先了解技术运用,再进行技术学习的方法,便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技术特点,有助于动作表象的形成。
(2)分层次练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解决重难点,我采用了分层次的教学法,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的理念,在练习中,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现有水平设置本节课运动技能目标将其分为:
a、奋进组,主要进行徒手摹仿并对墙击球练习。
b、优良组,基本掌握正手攻球动作要领。
c、精英组,主要做两人对面攻球练习。然后每一个层次又可以通过练习来适时降低或提高练习难度,纠正错误动作,接着学生在熟练该组别动作后可以升组进行更高难度的练习,最后在各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该组别所练项目的评比,进一步加深对动作的掌握。这种多层次的分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掌握情况自由的调节练习难度,不仅保证了大部分同学练习兴趣,也帮助弱势群体找到自信,确保每个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3)多层次评价。本节课教学,我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技术学习,实现课程目标。"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各种能力的一种估计和比较,它始终贯穿在练习当中。比如说,学生根据能力选择组别的时候,就是在对自己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中利用评比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展示,比一比看谁"动作更准确,失误更少,进步更多",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进行集体评议,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动作。"教师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练习中的技能、学习态度和心理状况的评价,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学习和情感体验,多以鼓励性言语为主。这种"评中练""练中评"的形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评价中进步",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成功。在练习中通过不断的评价和提高,学生在突破目标中进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
3、结束部分--"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师生共同完成放松练习,并总结课堂情况。
三、案例评析:
在课的构思中,从教材的重难点入手,通过细致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与安排。
在课的讲述中,淡化教学进程,突出教学环节,通过"发现--练习--评价--体验"的环节,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轻讲解、重启发,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难度的组别中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提高了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采用多层次评价,让"自评"、"互评"、"师评"始终贯穿于学习之中,这种"评练结合""以评促练"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练习的认识,对技术的理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我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摒弃了单纯追求技术训练的传统做法,改变了以往的“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乒乓球正手攻球练习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获得解决的办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同时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对于乒乓球基础好、动作技术掌握较快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在乒乓球运动技能的学习中,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体验学习乒乓球运动的愉快感和成功感。例如,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台内或中远台攻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不足之处
我校乒乓球队在区级中学生乒乓球比赛中曾多次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但是水平较高的学生太少,且离高水平运动员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还任重道远。
3、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的精神和高效的课堂教学。
(2)在课堂中多应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动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3)多进行校内、校外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以赛促练。
(4)特招高水平的运动员,以带动其他学生的技术水平。
初二教案篇4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布置作业
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
初二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初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初二教案篇7
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 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 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 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 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 总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初二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