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化学习为核心的教案,使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有趣,为了使教案更加实用,我们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景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风景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记忆活想象,表现心中的风景。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搜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
1、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
2、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上曾经学过的描写优美风景的课文片断。
3、引导学生曾经听过的旋律优美的音乐,产生的联想。
4、引导学生想象:你理想中的家乡美景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二、指导学生作画。
1、根据上面的提示,选择你喜欢的进行作画。
2、作画形式、要求:
(1)可以用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的形式进行创作表现。
(2)也可以用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线描的形式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学生中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自带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片。
教学过程:
1、 揭示内容:利用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片,进行添画、扩展,创造风景画。
2、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范图懂得创作方法:利用我们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粘在白纸上,延伸、扩展出一幅风景画。
3、 学生进行创造,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优秀作品。
5、 未完成的学生可以课后继续创作。
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组织课堂讨论,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感悟风景绘画的魅力及风景画创作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只是教学情景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纯是对美术知识的传递,而是组织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源,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对跨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帮助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绘画艺术的人文内涵。
风景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2、认识三个偏旁,会认十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三个平偏旁,会认十个生字。
2.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你们想看看吗?让我们一起瞧瞧吧!
2.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三、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10个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2.请字宝宝到黑板上。
3.去掉拼音再读一遍。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加一加、小儿歌等方法)
5.游戏 摘苹果
四、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师: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2.树叶黄了。
师: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3.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4.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5.齐读第1自然段。
师: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3)拓展小知识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3.齐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
师:孩子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变化吧!伴随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课文来结束这堂课吧。
风景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风景写生”基础上进行装饰风景画的创作练习,也就是在学生风景写生,体验
生活的基础上,以自己协商呢感的风景作品为素材,或结合现有图片进行想象创作,完成一幅夸张变形、色彩丰富的风景装饰画。在欣赏、创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装饰性风景画与写生风景画的异同,了解装饰风景画的艺术特征。
操作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能以风景画写生作品或图片为素材,创作一幅夸张变形的装饰性风景画。
情感目标:感受装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创作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性风景画的艺术特征,掌握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和夸张变形的方法创造出生动和谐的装饰
风景画。
教学准备:
教师:风景写生画、装饰性风景画、大师作品、农民画等。
学生:风景画写生作品、水彩、水粉颜料、纸、笔等工具和材料。
学习内容
通过欣赏,比较风景写生画与装饰风景画,了解装饰画的艺术特征,并能以自己写生的风
景作品或图片为素材创作装饰性风景画。建议1—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一组风景写生作品和装饰性风景画作品,让学生欣赏。
2、讨论比较:
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研究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在形象、色彩、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何不同。通过比较、观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
在形象上,写生风景画忠实于描绘景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装饰风景画不拘泥于原有物象,多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强化景物特征。
在色彩上,写生风景画多依照客观景物本身的色彩作画,装饰风景画不受对象本身的色彩限制,多以画面色彩的和谐为目的。
在艺术手法上,写生风景画多反映客观现实,装饰风景画多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强化主观感受。
二、欣赏感受
1、用学到的装饰风景画知识欣赏部分艺术大师作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欣赏民间
艺术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格;欣赏以前学生装饰画作品,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2、学生拿出自己的写生作品或风景图片按照装饰画特点进行构思,把自己对客观景物的夸张
变形手法,色彩的主观处理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重点指导画面构图,装饰手段运用以及景物的取舍。
三、交流展示
集中展示学生的作品,相互交流欣赏,说说自己的创作体会。
四、课后拓展
教师提供更多的风景写生画作品,要求学生创作成装饰性风景,然后组织学生办一次装饰风景画作品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风景的教案篇4
小班上学期美术教案《美丽的风景》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会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幼儿将我们所学过的太阳、彩虹、花及小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美术《美丽的风景》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幼儿将我们所学过的太阳、彩虹、花及小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风景。
2、体会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花园图片、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今天我们要去万花园玩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幼儿随着《郊游》的音乐出发去万花园。 (这个环节增强了活动的情景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走进"万花园",出示图片
师:瞧你们看地上这么多漂亮的花朵,有黄色的、红色的小花。小花旁边还有一只可爱的什么?(小蜗牛)抬头看一看天空,天上有什么?(太阳、彩虹)
二、示范做美丽风景
师: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老师教你们把这么美丽的风景,做出来好吗?(好)
1、美丽的小花,做法:拿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几份揉一揉,把泥揉软,再搓一搓,变成长条形一小团,揉一揉,团一团变圆形,再压一压变成"花蕊妈妈"剩下的分成几部分,分别揉一揉,搓一搓、压一压,变成自己想要的"花瓣宝宝"的造型,然后一一围在"花蕊妈妈"旁边。
2、小蜗牛做法:把彩泥搓长,从一头开始卷,要卷得紧一点。在头上可以自己用小泥做小蜗牛的眼睛和犄角。
3、太阳:用红色搓圆压扁做太阳公公的脸,在用红色橡皮泥搓成长条,分成几段放在太阳公公的脸四周,做他的光芒。
4、彩虹:选择四种喜欢的颜色,搓成长条。变成弯弯的小桥,搭成四层。
三、幼儿操作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欣赏评价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风景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品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2)体会此首诗的优美的意境,揣摩此首诗的优美的语??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关键的词语,这样有助于理解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幻灯放映有关“秋天”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倾听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然后让学生谈收听、收看的感受。老师总结:在一些人的眼中,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是哀愁,是离去,是忧伤,但是,秋天也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何其芳的
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就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后来又读了大量新诗,大学时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1938年以后,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三、听课文读音,初步感受此诗的意境。
四、细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子:
读了诗以后,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个非常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三节的中心内容?(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归纳:它们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的优美,离不开关键词句的点缀。同学们,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告诉大家为什么写的好?(学生边发言,老师边总结)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不论怎样,渔夫都是快乐的。
第三节:本节以问句出现,语言活泼多样。“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这几幅图画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第一节重在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节重在表现渔人的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秋天在作者的心中,就是这样的宁静悠远。第三节在前两节写景写人的基础上,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少女的微妙的情怀。秋天的景象写在她的眼中,秋天的梦想印在她的心里。
五、迁移训练:请同学们总结归纳有关“秋”的古诗词,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风景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