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具能增强效果,是编写教案时的重要考量,,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传达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8和9的加减法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之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要先通分。并熟练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继续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都喜欢数学,但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以及家庭的不同,还存在着一些后进学生。我对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是非常认可的,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这对本课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但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影响,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将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就可以了。对本节课具有一定的负迁移作用。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转化、迁移类推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丰富数学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3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 -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老师先介绍"杨辉三角",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的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 ",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 "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 (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 + = (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请学生先说出思路,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1 .在o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 。
2 . = + = + + = + + = + + + + + + +
3 .写出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使它们的和是 。你能写出几组?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
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8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课中操
练习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习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
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
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号称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
(2)概括加法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
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
(2)对比概括减法的意义。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
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回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加、减法的逆运算。
请再次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三道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做逆运算,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想一想加数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1题。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算法的道理?
3.完成课本练习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的第2页和第3页的内容,请您仔细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一第3、4、5题。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计算题中“1”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每人一张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图书馆购买了一批新图书,其中童话书有3/8,故事书有1/8。童话书和故事书一共占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2、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在此基础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3)怎样列式呢?
(4)这道题的算式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异分母分数相加)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法。
(5)取出长方形白纸,表示试验田,你能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涂色表示1/2和1/4吗?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能根据折的情况说说1/2与1/4相加的和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看出1/2+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看作了几分之几?
(6)想一想,计算1/2+1/4时,我们要先做什么?小组内互相说说。(通分)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指出:在计算1/2+1/4时,要先把1/2和1/4通分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什么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计算)按这样的方法,完成例题的填空。
2、出示“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
(1)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2)怎样列式呢?
(3)这道算式与前一题有什么不同的呢?(异分母分数减法)补充课题:减法。
(4)说说你打算怎么办?通分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尝试解题,小组交流。
(5)交流汇报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试一试。
(1)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方法。指出:一般情况下最后结果都应用最简分数表示。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指出:在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可以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怎样才能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小组中完成。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说说。
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5、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计算,并验算。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为什么?通分母分数相加应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怎样?
2、完成第2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展示作业,交流评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第3题。
(1)理解题意。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计算。
4、完成第4题。
(1)理解题意。
(2)求“从体育馆道少年宫一共有多少千米?“实际是求什么?求“从学校道体育馆比从学校到少年宫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第3各问题应该怎样想?(1-4/5)(3)独立完成计算。
5、拓展训练。
( )/( )-( )/( )=1/5 ( )/( )+( )/( )=1/4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
8和9的加减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第55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55~56页的“想想做做”等习题。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另外,学习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10的加减法中,教材选用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这一情境,让学生联系图意列出相应的4道算式,学生心理上很乐意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试一试”让学生通过操作抛花片,根据10个学具可能出现的正、反面几种情况,自主探索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这样把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对口令”、“小兔出题”、“开放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生鼓掌祝贺。)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数最多。
?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学生既了解了信息,又置身于比赛的模拟情境,增添了学习动力。】
二、复习铺垫。
1.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1“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学生可能会答:分成左边3个小朋友和右边7个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6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4个小朋友;还可以把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师生交流: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课本翻到第48页,试着填一填。(生尝试做,师巡视。)
师生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生可能会有以下回答:(1)从图上数一数,共有10个小朋友,所以6+4=10;(2)因为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3)因为6+4=10,所以4+6也就等于10。(4)因为6+4=10,所以10-6=4;(5)因为10-6=4,所以10-4=6……)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10的加减法)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引出了学生对图意的不同理解,教师机智地把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及时引到正题(球赛的常规知识),尔后教师又放手让学生说得到算式结果的多种途径,于是又“爆”出一些精彩的思考方法,可谓收放自如。】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教师让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根据学生汇报用电脑辅助演示抛的状况,从而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教师激励谈话:小朋友真行!你们通过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加减法题。想表扬一下自己吗?老师奖励每组一个学习“球”。
(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即时记忆。
?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抛花片写算式,然后在交流汇报中得到全部算式。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轻松一刻(课间操)。
师生共同做课间操。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轻松一刻来到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随着优美的音乐,师生共同表演“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轻松一刻”的课间操活动寓知于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身心。】
五、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同做。
例如:师出“8”,生出“2”,接着师说“8+2=10”,生说“2+8=10”。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3.看谁说得多。□+□=□□-□=□
?“对口令”、“白兔出题考学生”以及开放题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六、全课小结,提高认识。(略)
七、作业。
1.第56页第3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提高题。
电脑出示图: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如果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课后总结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既有活动形式、内容的开放,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发展。
4.注重课后延伸与拓展,课末布置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8和9的加减法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
★ 零加减法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