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马生序教案5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前写好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联系实际,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东阳马生序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东阳马生序教案5篇

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入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

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

衾()烨()然缊()袍廪稍()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尝趋百里外()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援疑质理()⑥腰白玉之环()

⑦右备容臭()⑧非天质之卑()共7页,

⑨俟其欣悦()⑩生以乡人之子谒余()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家长评价:您的孩子读了遍课文。您觉得您的孩子读的怎么样?(可从读音准确、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3.释疑解难

4.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

至—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

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之—弗之怠()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2.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余:古义今义假:古义今义

走:古义今义游:古义今义

臭:古义今义博士:古义今义

汤: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4.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今日太学生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从师

书籍

小结:

2.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如果没有,写下您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合作探究

(1)作者读书求学经历“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解决的?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

(2)举例说明文中的对比手法。

(3)找出文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感受“序”的文体特点。

3.释疑解难

4.小结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2)或遇其叱咄()

(3)同舍生皆被绮绣()(4)生徒悉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3.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

共同特点:

4.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甲】

?乙】

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三)1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1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l5.示例:宋濂借阅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

1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好)。

1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东阳马生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东阳马生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è)

贽(zhì) 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动词,到形容词,周到

慕羡慕仰慕

从跟从向

书名词,信书籍,名词

道说,动词学说,名词

质资质,名词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表修饰,不译连词,因为

之立性,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习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作者: 幼时 求学难 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图享受 不好学

东阳马生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2.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四、学习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思考探究。

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1)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 )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2)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六、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1.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七、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2.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同义复词

假借 :借 叩问 :请教 沃灌 :浇洗 叱咄 :训斥,呵责 欣悦 :高兴,快乐

4.一词多义

⑴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②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③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④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⑤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①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代词,指书(走送之)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④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⑤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3).患:①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4).故:①因此,连词(故余虽愚)②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⑸道:①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②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⑹至:①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②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⑺质:①询问,动词(援疑质理)②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⑻色:①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⑼.而:①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表修饰:(久而乃和) ⑽.或①有时(或遇其叱咄)②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⑾慕 ①仰慕(益慕圣贤之道)②羡慕(略无慕艳意)⑿虽 ①虽然(故余虽愚) ②即使(虽人有百手)

5.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主人日再食(食:通“饲”,吃)

6.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7.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3).撰长书以(之)为挚。

八、布置作业

1.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2.背诵课文。

东阳马生序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⑴ 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小组议论

3、课堂讨论

明确:

⑴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⑵ 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⑶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揭示学生要学习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五、课后延伸

1、生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背诵课文。

2、 完成作业本。

3、 写一篇读后感。

东阳马生序教案5篇相关文章:

中班5的加法教案5篇

认识数字1-5小班教案5篇

认识数字5小班教案推荐5篇

白鲸的教案5篇

科学游戏教案5篇

认识数字1-5小班教案优质5篇

数学左右教案5篇

体育初中教案5篇

幼儿歌唱教案5篇

大班卫生教案5篇

东阳马生序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