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文教案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和具体的规划,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个有创意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中访友课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6篇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篇1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

豁达。

(4)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4)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篇2

教学思路

?山中访友》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教读本课时,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略课文诗化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通过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在领悟文章本身及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美。

教学方法

情景法、点拨法与诵读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自然风景的图片,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课前设计(播放歌曲《朋友》,激活气氛)

二、情境导入:

1、导入: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提示学生于图文并茂的朗读中随作者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环节设置目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三、研读品析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学生畅谈看法,师再小结:作者访问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物,不是人类。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想像丰富,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本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方面说说喜欢的理由。——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拟人手法,动静结合,饱含深情地赞美,写出古桥的古老而又坚韧的精神。)

(4)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5)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想像手法,与树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6)瀑布大哥!雄深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从古唱到今。

(写出瀑布雄深的气势,用男高音和歌唱家来形容它,赞美了他的奉献精神。)

(7)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雷阵雨给人既感动人又吓人的感受。)

(8)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拟人,写出了溪流声的悦耳动听。)

(9)惟我站立在地方没有雨……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反问,突出了老柏树慈祥地为我挡雨,给我恩泽。)

3、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

四、总结归纳(课件显示板书设计)

(1)内容归纳: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许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方法归纳:

发挥想像,运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感情。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五、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

(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此环节设置目的:一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六、布置作业 (课件显示)

任选一题:

1、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大自然的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示例:

雨从高空坠下,落到地面溅开花,他虽走得急速与暗淡,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出了光彩,走出了潇洒。

2、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自己的心声。或是以作者的身份写一篇《再访山中朋友》的短文。

板书:

山中访友

热爱、想、大像、自然、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篇3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a)湛(zhàn)蓝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 玄(xuán)奥清澈(cha)禅(chán)心犬吠(fai)吟(yín)咏 憔(qiáo)悴(cuì)树冠(guān)凝(níng)静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a: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b: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c: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d: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f: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1.这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三)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四)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五)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1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

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美读课文,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辨字组词。

激邀俯府暴瀑悄俏峭捎消哨驱躯岖津律肆狭陕峡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1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山泉热爱大自然

溪流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时,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呼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这时候,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带着感情通读全文。

2、抄写生字,听写新词。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词语。

2、 让学生学会自己感受文中景物。

3、 让学生勾画出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生字词及多音字。

2、 理解课文。

3、 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从那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2、 体会个别句子的好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选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步入六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从小学到六年级一路走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那么你们在一个暑假没有见到老同学了,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慨吧,那么先给你们几点分钟一起叙叙旧吧!

同学们,你们都聊了些什么呢?你们是怎样访问老朋友的呢?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访友的课文吧!(板书:山中访友)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访友方式和我们的访友方式有哪些不一样呢?相互讨论一下看看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学生相互讨论中。

2、 生字词的认识。

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一定有一些生字词难倒你们了吧?你们有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呢?快动手查查这些生字词吧!你们是最棒的!(激发学生自我动手能力)

3、 同学们,预习了文章也查了字词典,那么你们知道文中“汩汩”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抽学生回答并给予鼓励)

4、 同学们文中有哪些作者的老朋友呢?(抽生回答并给予鼓励)

师:哦,你说的没错,作者访问了古桥、鸟儿、露珠……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呢?

生:还有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师:你读课文是真仔细,真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作者访问的朋友很多,那么你们觉得作者访问的朋友和我们访问的朋友有哪些不一样呢?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不是人,而是山里的植物和动物。

师:你说的真对!还有那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作者把动植物都拟人化了!

师:恩,你真棒!

师:作者又是怎样访问这些“老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了解一下吧!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样访友的?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吧!下课!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一、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他们有些什么特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7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二、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三、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呢?

四、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第4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上长出了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片断或一篇小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课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

大班小马过河教案6篇

寒假安全教育教案6篇

野米饭教案6篇

小班安全教案通用6篇

安全教案反思6篇

大班购物教案6篇

幼儿小小班教案6篇

幼儿班语言教案推荐6篇

图形科学教案6篇

过六一教案6篇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