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参考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在制定教案时,应该考虑到课程的整体结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案中应设定明确的学习成果,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参考5篇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尊重,呵护幼儿与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着力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动手,多实验,多交流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 了解小手的作用及重要性,懂得爱护自己的小手。

2 让幼儿对实验感兴趣,进而逐渐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通过了解自己的小手,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等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幼儿自己通过实验多角度感知手的重要性。

难点: 没有小手的帮助不方便。

活动准备

1 苹果一个

2 皮球一个

3 椅子一把

4 《帮我学科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吸引幼儿注意。

教师提出问题:请小朋友把小手举起来,说说小手能做什么?鼓励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出示苹果放在桌子上,提出问题:小朋友把手背后,不用手,能吃到桌子上的苹果吗?(能或者不能)

2、教师针对有的幼儿说能,有的幼儿说不能,进一步引导:“你怎么知道能?”“你怎么知道不能?”

3、教师分别请几名猜想不同的幼儿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做实验,观察结果。

4、初步结论: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体验,没有小手的帮助不方便。

5、扩展实验。鼓励幼儿尝试不用小手拍皮球,画画,搬椅子,穿鞋等。然后说说不用小手做这些事情方不方便?

6、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说出手的重要性。

三、 教师请幼儿翻到教材第一页 ,说一说要怎样爱护小手?(常剪指甲。不咬小手。天冷给小手戴上手套。那锋利的东西要注意安全。)

四、结束。教师:“小朋友都知道怎样爱护小手了,小手很高兴,小朋友来亲亲自己的小手,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篇2

活动准备:

1、小圆镜若干

2、室内设置4个游戏区:“吹球”、“套圈”、“闻气味”、“听声音”,相应的游戏材料若干。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识五官,知道五官的正确位置,学会比较自己与同伴脸部的异同。

2、尝试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五官的用途。

3、能迁移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音乐仿编活动,进一步提高探索五官的兴趣。

活动过程:

1、游戏活动指五官

采用教师发指令,幼儿指五官的方式,加强幼儿对五官位置认识,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

2、幼儿认识自己脸部的器官,比较自己与同伴的异同。

(1)每人拿小圆镜照自己的脸(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说说脸上有哪些器官。

(2)相互观看对方的脸,找找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逐渐引导幼儿发现细微或内在的不同点(如大眼睛、小眼睛、胖、瘦、眉毛粗细、长头发、短头发等)。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五官的作用。

(1)设置4个游戏区,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吹 球:只能用口,将乒乓球由起点沿路轨吹动至终点。

套 圈:用眼睛瞄准套圈。

闻气味:嗅装有不同气味的小瓶,如醋、香水、酒、水等。

听声音:听录有不同声音的录音带,辨别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如同声、雨声、流水声、动物的`叫声等。

(2)共同交流游戏经验,知道五官的重要作用。

4、师生共同讨论: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五官。

5、音乐仿编活动《眼睛、鼻子、耳朵、嘴》。

音乐起,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表演唱《头发、肩膀、膝盖、脚》,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原有的曲调,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唱一唱:《眼睛、耳朵、鼻子、嘴》好吗?启发幼儿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表演唱歌曲。

活动建议:

1、在美工区放置镜子,让幼儿面对镜子尝试做出不同的表情,观察五官的变化,将自己最喜爱的表情画下来,将幼儿画的脸谱贴在墙上,布置专栏“可爱的我”。

2、进行拼小脸的桌面游戏。

3、日常生活中继续组织幼儿讨论怎样保护自己脸上的器官,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保护五官的正确方法。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 了解面粉的特性。

1、 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 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 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 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 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小结。

活动反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悬索桥和斜拉桥,知道可以用悬和拉的方法来造桥。

2.享受想象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3-5根长绳子,两把小椅子。

2.各种悬索桥、斜拉桥的图片。

3.幼儿用书第2册第8-9页。

4.挂图(《悬索桥和斜拉桥》)。

活动过程

(一)绳子来造桥

1.教师出示绳子,引出话题。

师:木头和石头都可以被用来造桥,那用绳子能不能造桥呢。

2.教师布置场景,请幼儿动手尝试。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教师将两把小椅子分开摆放,假设为两座“山”,请个别幼儿上来动手尝试,利用绳子搭一座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给予一定帮忙,如将绳子绑在小椅子上。)

3.讨论绳子桥的可行性。

师:小朋友真能干,能利用绳子搭座桥。那么,你敢走过这样的桥吗?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能使它更安全呢?(幼儿自由想象并交流。)

(二)绳子造的桥。

1.观察挂图第1幅,了解悬索桥的主要特征。

师:这也是用绳子造的桥,你看见绳子了吗?在哪里?(请幼儿用手在图上画一画。)

师:这些绳子有什么用?(绑住木板形成桥面便于行走,直拉起来形成桥身,保护行人。)

2.欣赏各种悬索桥图片,进一步感受特征。

师:仔细看看,这些桥除了用绳子拉,还用什么材料拉?(铁链。)

师:(教师小结)这些用粗粗的绳子或铁链拉住,吊在空中的桥,被叫作悬索桥,也可以称为吊桥。

3.观察挂图第2幅,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特征。

师:这座桥的绳子在哪里?(请幼儿用手在图上画一画。)

师:这些绳子有什么用?(用来拉住桥的主梁,使桥不倒塌。)

4.欣赏各种斜拉桥图片,进一步感受特征。

师:这些桥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斜拉的粗绳。)

师:(教师小结)这些将主梁用许多粗粗的钢丝绳或钢筋斜拉住的桥,被叫作斜拉桥。

(三)慧眼识桥。

1.区别悬索桥、斜拉桥。

师:请你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桥有什么不同?(启发幼儿比较绳子拉的方式、桥的大小、桥建造的地方以及桥墩等。)

师:你喜欢哪种桥?为什么?

师:通常来说,斜拉桥和悬索桥属于特大桥或大桥,斜拉桥比悬索桥更安全、更方便人们出行。

2.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8-9页,从各种桥的图片中,用红笔圈出所有的悬索桥,用蓝笔圈出所有的斜拉桥。完成后与身边的同伴交流,互相检查并纠正。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幼儿边观察,边画。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雪教案最新5篇

中班科学浮和沉的教案优秀5篇

科学教案中班教案精选8篇

科学活动教案参考7篇

中班科学雪教案7篇

科学教案中班反思8篇

中班科学昆虫啊昆虫教案8篇

中班科学雪教案优质8篇

动物的尾巴教案中班科学教案7篇

中班科学雪教案推荐7篇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