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教案的反思与改进,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清晰地传达知识点,减少学生的疑惑,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1
设计思路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螺丝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小小的螺丝却能将大大的物体牢牢地固定住,这大和小的强烈对比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螺丝的可操作性很强,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在观察中感知螺丝的结构、螺纹的设计以及大小的匹配。
2.通过亲自操作、探索,知道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3.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装备
1.每名幼儿8块积木(中间有孔),毛线、双面胶、小细绳(与幼儿人数相等),螺丝(直径与积木孔的直径相匹配),记录表一张,笑脸贴画。
2.不同直径的螺丝4组(每组中的螺帽、螺杆是匹配的,但提供给幼儿时是混放的。)
3.课件《小螺丝,大秘密》(螺丝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螺旋线在生活中的运用图片),不同口径的饮料瓶和瓶盖,能拧的笔和笔帽。
活动过程
1.大胆想象,进行猜测
师:积木娃娃要和它的好朋友紧紧连接在一起,你有什么好办法?
实录:可以将积木插起来,用胶带粘起来,用绳子绑起来,用棍子从积木中间的洞洞穿进去。
师:今天我准备了毛线、双面胶、绳子、螺丝,猜猜哪种材料连接得最紧最牢?将你的黄色笑脸送给它。
实录:孩子们进行投票,双面皎得票最多。
2.动手操作,积极探索
师:到底谁能将两块积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呢?大家一起来将四种材料都试试!
实录:这个绳子绑好后积木还分着的;我用双面皎粘住了,可是用力一拉又分开了;我的螺丝挺紧的。
师:现在请你将红色的笑脸送给连接得最紧、最牢的工具。(幼儿再次投票。)
小结:原来螺丝固定积木是最紧、最牢的。
3.仔细观察,寻找秘密
师:为什么这个小小的螺丝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实录:因为它有个有洞的盖子和长长的杆,像夹子一样把积木夹紧了;因为她身上有一圈一圈的线,能够转起来。
师: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螺杆和螺帽里有一圈圈的螺旋线,所以螺杆和螺帽能够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连接、固定物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螺丝连接固定的?
实录:门上面的锁有螺丝;电脑里面有螺丝;卫生间里挂毛巾的挂钩上面有螺丝;汽车上有螺丝;玩具上有螺丝……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螺丝的身影。(观看课件。)
4.尝试配对,发现不同
师:老师这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螺丝,想送给工人叔叔去连接、固定物体,可是螺杆和螺帽都混在一起了,请小朋友帮帮忙,给它们配对,用你们的巧手把螺杆和螺帽拧在一起。
师:在配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实录:有的螺丝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螺帽大了往下掉,螺帽小了拧不上去。
小结:螺丝、螺帽不大不小正好拧紧,叫匹配。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固定、连接物体。
5.迁移经验,延伸活动
师:我还给你们带来了螺丝的一些好兄弟哟!(出示瓶子和笔)它们为什么是好兄弟呢?
实录:因为瓶子可以拧开;盖子里有螺旋线;笔里面也有螺旋线……
小结:是呀,人们在许多东西上都设计上螺纹,用来互相连接,又快又结实。其实,螺旋线除了可以连接、固定物品,还有很多本领,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水流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得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幼儿知道关心周围事物,懂得要节约水资源
活动准备:
录好各种声音、盆、酸奶瓶、一次性塑料杯、吸管、水壶、水污染的照片
活动过程:
1、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说的是什么。
“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说话听得见,消息真灵通”
2、原来是耳朵,耳朵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3、耳朵可以用来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录音机里放出的是什么声音?请你来模仿一下。
4、老师这有一个水盆,请你们来洗洗手,洗手的时候要仔细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5、洗手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美妙的水声,那还有什么时候可以听到水声呢?
6、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桌面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装满水的盆子,大口瓶,吸管,小口瓶,请每四个小朋友一组选择一张桌子站到旁边,请你们试一试,怎样能使盆里的水发出声音来?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请个别幼儿示范,并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8、请小朋友现在再仔细听一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水烧开沸腾的声音)你们想喝这发出美妙声音的水吗?我们等它凉一下再喝。
9、水真有趣,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还在哪里听到过水声的?是怎样的?
10、水不仅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但是你们看这里的水怎么了?这里的水被污染了,被弄脏了还能用吗?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11、水凉了,我们一起来喝一喝这发出美妙声音的水吧,听一听喝水的时候,水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3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万花筒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能运用多种感官自发、主动地参加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万花筒的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万花筒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自发、主动地参加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万花筒的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人手两个万花筒(一个是完整的万花筒,一个是经过加工的不完整的万花筒,并贴有标记)
2、万花筒内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纸片等)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玩万花筒,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万花筒,请你们看看哪个万花筒更好看?”
2、幼儿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变化、漂亮的图案。
3、集体交流:哪个万花筒更好看?说话理由。
4、教师小结:能看到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图案的万花筒好看,贴有标记的万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纹和图案。
?
(二)学习拆、装万花筒,探索万花筒里的奥秘
教师:“为什么一个万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图案,而另一个万花筒却看不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1、拆万花筒:鼓励幼儿拆万花筒,要求不能破坏万花筒。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打开万花筒的方法。
3、集体交流:万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结:万花筒里有一个透明、圆形的小盒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镜子,三面镜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装万花筒:“小朋友拆开了万花筒,发现了许多秘密,请你们把它再变回原来的样子”
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和原来的万花筒一样。
(四)修万花筒,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为什么另一个万花筒看不到千变万化的`图案呢?请你们也拆开来看一看”。
1、幼儿拆万花筒,说说自己的发现。(没有小花片、没有镜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儿修万花筒,教师提醒幼儿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组装万花筒。
活动延伸:
科学区中提供组装万花筒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装配万花筒。
活动反思:
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万花筒里图案的形状和花的特征,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万花筒里的图案由于镜面的原因会产生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纹样,比较抽象,孩子是很难看出来的,因此帮助孩子进行观让幼儿观察万花筒,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制作万花筒,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1、 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最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在画水彩画的时侯,孩子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喜欢或需要的颜色。于是,根据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堂关于颜色混合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玩颜色混合游戏,激起幼儿对颜色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鼓励幼儿记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着清水的瓶子若干个(上面有可变化表情的娃娃脸帖纸)
2、可供幼儿记录的水彩笔、记录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初次操作混合游戏的兴趣。
1、通过“水娃娃”想变成“海妈妈”那样颜色的愿望,激起幼儿第一次操作兴趣。
2、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同自己的做法。并从其中找出“深浅”两种蓝色进行对比。启发幼儿总结出深浅变化是由于颜料投放的多少而决定的。
3、师生共同操作改变娃娃脸使幼儿体验到“帮助”的快乐。
二、教师设疑:“小朋友,除了蓝色,我们还能不能让水娃娃再变成别的颜色呢?”激起幼儿继续操作的兴趣。教师提供幼儿所需的材料。操作时,注意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三、从操作中感受颜色混合的乐趣,并学会把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1、提出问题:“如果水娃娃们穿着这件衣服时间长了,想换一种颜色,那该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并肯定幼儿的'讨论办法。
2、教师先以蓝色和黄色混合为例,带起幼儿探究及操作的兴趣。
3、鼓励幼儿将自己发现的“颜色的密秘”记录下来。(可以教师先演示记录方法再帮助幼儿共同记录)
4、参观记录板上记录结果,表扬幼儿并奖给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游戏结束后,师生共同商量把漂亮的水娃娃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怀着好奇的心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种兴趣还可以自发的延伸到其它活动中,如:在美工区,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们从小班到中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爱做一些新奇的游戏,如用不同形体的积木搭建一些比较奇特建筑,但是也经常因为各种形体组合的不太正确而乱发脾气,为了让孩子们正确的认识不同形体的积木的作用,就安排了这么一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常见几何体的特征。
2、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掌握几何体的动态特征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准备
各种规格的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活动过程
1、将各种形体混放在一起,请幼儿围坐在周围,引导他们尝试用各种几何体搭建物体。
2、讨论:哪些几何体能够搭建什么?哪些几何体不能叠放?为什么?
3、请孩子们自由探索尝试:什么样的几何体站着最稳?什么样的几何体可以叠得高?
4、讨论总结找出站得最稳的几何体,并请他们用各形体相互配合搭建出不同的物体。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知道了各种几何体的特性,可以利用他们在用各种几何体搭建不同物体的同时进一步让他们了解不同形体的不同作用,使他们探索性地操作和学习,更好地促进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
2、磁铁记录板、纸、笔
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篇8
活动领域:科学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各种玩具商业化,电子化,幼儿失去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再加上家长的溺爱包办心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思路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当下社会我们不是让幼儿学会多少汉字多少数字,而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的想象创造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此节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种求发展。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在熟悉三原色的基础上认识桔黄、绿色和紫色。并能自己调配颜色。
2、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活动准备:1、 每组三杯为红、黄、蓝的颜料。吸管若干。垫板、抹布、白布(分块)人手 一份,记录表格每人一份。2、 木偶(小兔)一个,示范教具一套(同幼儿)。
活动过程:
导入
一、设置情境,认识三原色,学习用吸管取色师:这里是森林大染坊,欢迎小朋 友到这里来学习染布的本领。(一)教师示范用吸管取色。1、 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2、 提问:如果我想染一块红布,要用什么颜色?3、 教师正确示范如何用吸管取色来染布。(出示红布(二)请幼儿尝试学习染一块蓝布。1、提问:如果要染一块蓝布的话,要用什么染料?2、 请幼儿尝试每人染一块蓝布。(出示蓝布)3、 用黄色可以染一块什么布?(出示黄布)(三)小结:这些颜色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
展开
二、通过探索活动,学习桔黄的调配过程,并学习做记录1、 出示木偶(小 兔):老板,老板,我想要一块桔黄色的布做衣服,你这里有吗?2、 幼儿讨论:怎样从这些颜色中变出桔黄色?3、 幼儿自己尝试调配桔黄色。4、 请调配出桔黄色的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染出一块桔黄色的布。5、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教师用色块示范如何做记录。1 2 ?红 黄 桔黄
三、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并能记录结果 1、继续情境表演,提出要调配绿色、紫色的要求。2、 提问: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绿色的布?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紫色的布?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记录操作结果。4、 请幼儿出示表格陈述自己的操作结果。5、 小结:颜色真奇妙,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在一起,就会调配出另一种颜色。
结束
四、延伸活动我的染坊里还有其他的染料,你们去试试还可变出什么颜色,并把结果记下来。
关于鱼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 科学活动教案8篇
★ 鱼的尾巴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