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教案,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写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得关节点,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活动风的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活动风的教案篇1
活动背景
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对新鲜的、感兴趣的事物询问、探索,特别喜欢寻找草丛里的小虫子、小动物。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幼儿无意中在围墙的草坪里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蜗牛,就大声喊:“快来看,小蜗牛。”大家都围过去:“真的是蜗牛呀!”“小蜗牛身上有壳!”“小蜗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这个有关蜗牛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发动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蜗牛,并搜集关于蜗牛的一些资料,为了让幼儿对蜗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关蜗牛的图片、vcd、录像、放大镜等;
2.课前捕捉蜗牛。
活动过程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师: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幼a: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
幼b: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幼c:蜗牛还有两根细细的脚呢?
师:蜗牛头上的角叫触角,那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师:就长在触角上。师: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幼a:蜗牛没有脚,它身体一动一动的就是在走路。
幼b:蜗牛没有脚也能走路,它本领真大。
幼c:不是,蜗牛有脚的。师:你怎么看见蜗牛有脚的?
幼c:反正我看见的。
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评析: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大家为这惊人的发现而欢呼。幼儿通过共同探索活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2.观察蜗牛,观看vcd,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幼:(观察)蜗牛爬行。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幼a:蜗牛走过的地方有一根白线。
幼b:这白白的东西是什么?
幼c:是小蜗牛的唾沫。师:这可不是唾液沫,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幼a:那为什么要分泌这种白色的东西呢?
师:让小蜗牛自己来告诉你们吧。(观看vcd“趣味动物小百科)师: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3.交流信息,继续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在前一次“蜗牛大搜索”活动中,孩子们都产生了一个问题。师:最近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蜗牛?
幼b:蜗牛是不是都躲起来了。
幼c:蜗牛怎么老喜欢睡觉,它冬眠了吗?师:老师也觉的奇怪,蜗牛好像很少,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幼a:我爸爸帮我去图书馆查了,蜗牛要冬眠的。
幼b:我妈妈对我说,她在网络上看到的,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师:蜗牛真有趣,我们观察很仔细,了解的也很多。让我们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动延伸
用橡皮泥做蜗牛。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科学活动风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出示表格并介绍
"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记录
四、简单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实验课题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六、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七、总结,活动延伸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蛋宝宝放在清水和盐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将幼儿所做的两种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视觉上再次用语言来表述,加深概念,也为下一步进行经验的迁移作铺垫。)2、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让幼儿充分想象,可以说出不同种区分的方法,可能幼儿对这方面经验不多,基本上幼儿没能说出多种方法来,不过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幼儿还是说出了用蛋宝宝放在两杯水中以沉浮来分辨清水和盐水,我觉得幼儿能想到用这个方法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经验。)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科学活动风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桂花,知道桂花的颜色、形状和香味等。
2、知道桂花是秋天开的花。
3、尝试画一画桂花。
活动准备:
1、室外桂花树的场地,桂花的图片,图画笔和画画本人手一份。
2、小朋友对桂花的香味和颜色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引出主题。
◆激发好奇心:这段时间,小朋友有没有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谁知道这气味哪里来的?
◆出示桂花的图片,认识桂花。这是什么花?它长什么样?
◆教师带领小朋友念童谣:金桂树,开金花,银桂树,开银花,开金花,开银花,秋风一吹,香万家。
2、带领幼儿外出观察桂花。
◆站在树下闻闻花香。
提问:
◆桂花树的香味来自哪里?
◆桂花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除了这种颜色的桂花,你还看见过别的颜色的桂花吗?(如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可事先可准备不同颜色的桂花树枝供幼儿观察。)
3、你们想把这漂亮的桂花画到纸上吗?教师示范如何画桂花。
教师边示范作画,变强调桂花的特征,如形状,颜色。
4、幼儿尝试作画。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作画。
5、欣赏美丽的桂花。
将幼儿画好的桂花放在桌子上或柜子上,供大家欣赏。(鼓励幼儿将桂花图片送给家人或中大班的哥哥、姐姐)
科学活动风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与影子的联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的影子。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探究与发现,体验探究影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手电筒、玩偶操作台、玩偶、动物小图片、窗花等。
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引导语:我有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紧紧跟在我身边。它是谁?(谜底:影子。)
2、师幼谈话,了解幼儿对影子形成的原有经验。
提问:
(1)你见过影子吗?影子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2)什么时候见过影子?(太阳光、灯光照我们的时候就会有影子。)
3、幼儿初步探究影子的形成,感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猜想(口头猜想)。
提问:如果我们在室内要变出影子,你们猜想,可以用什么变出影子?怎么做才会变出影子?
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探究影子的形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光打在物体上变出影子。
师幼交流分享探究的发现,从而获得影子形成的经验。
提问:你们都变出影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原来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光被挡住了就有影子。没有了光,影子就不见了。
4、幼儿再次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再次探究。
提问:小朋友发现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到底影子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影子?它们的影子都一样的吗?
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老师准备了许多动物玩偶和图片、小朋友自己剪的窗花、塑料胶粒等,请你们动手试一试让它们变出影子,并认真看一看,比一比它们的影子是不是一样的。
幼儿自选材料再次探究影子。
师幼分享交流:这些东西都有影子吗?它们的影子是什么样的?所有东西的影子都一样吗?
教师梳理,引导幼儿获得不同物体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等经验。
5、到户外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什么东西有影子,进一步感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引导语: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我们一起到操场外面玩“找影子“的游戏,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提供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影子。
家园共育:请家长用手电筒或台灯和幼儿一起做影子的实验。
科学活动风的教案篇5
活动名称: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系列活动——《小树成长日记》 活动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孩子成长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延续性,孩子们会分别进入宝宝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学习阶段。我认为从中班开始老师就可以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地种植、观察、记录、分享交流等延续性的学习活动了。我现在所带的这个班是我从小班一直带上来的,所以我对孩子的学习进展和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对比较了解,所以在上学期,也就是孩子们进入中班下学期的时候,我们班级的三位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季节特点,围绕 3月12号植树节组织了一系列地科学种植活动,在激发孩子们爱林、造林情感的同时,通过各种观察、记录、分享交流等教育手段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森林功能的认识,学会相关的森林保护以及记录知识。上学期种植活动后。孩子们一直都很关注小树宝宝的生长情况;用绘画的形式也做过一些相关的观察记录活动,情况良好。所以本学期在计划中我也制定了一些延续性地观察记录学习计划,想让孩子学会用数字和简单的文字符号进行记录,并能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小树成长日记》。我们引导孩子领悟和感受一些种植与观察的经验,并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一些不同要求的观察日记的记录,学会连续观察一件事情,学会观察,记录,比较和分享交流记录结果,探究事物和现象的简单规律,更便于孩子们对事物和现象比较科学的认识。 活动目的: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说一说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3月12日植树节的认识了解,明白爱护树木爱护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用阿拉伯数字和设计符号记录下小树生长的过程,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观察记录情况。
3、通过记录明白任何植物生命的成长和人类的成长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鼓励幼儿在以后的认养活动中大胆地设计出更多的记录小树成长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孩子们有过种植小树核对小树进行认养的经验,在园区内认识自己种植的小树并进行过相关观察记录。
2、课前整理好中班时期种植小树以及做过得小树记录表,制作成课件《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3、设计好小树成长日记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
幼儿有序地欣赏课件《我和小树一起成长》,师生共同回忆中班时期孩子们种植以及曾经记录的片段,激发孩子们迫切就想知道自己种植小树现在成长的状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3月12日植树节的认识了解,明白爱护树木爱护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提问:
①视频中,我们是什么时候种植的小树?那我们为什么要种小树呀?进一步巩固幼儿
对3月12日植树节的认识,懂得爱林造林爱护大自然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的环保活动。 ②谁还记得自己种植小树的标记是什么?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找到自己认养小树的标记。
2、 教师用对比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今天记录的方法-----阿拉伯数字记录法和简单文字符
号记录法。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我为小树所做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设计符号表示的,我的身高是老师帮助孩子测量的。
二、有序的组织幼儿到园区植物园找到自己种植的小树进行观察测量。
三、组织幼儿回教室进行记录。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其他的记录方法,被选中的设计做为下阶
段成长日记的表格。 四、孩子们相互分享交流。
懂得植物的生命成长过程和人的生命一样,需要时间,需要关注,所以我们要更加学会一些保护小树的方法。 五、延续活动:
1、记录表是记录的孩子们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发现更多的记录方法,能大胆有效促进孩子们科学发现的积极性!
2、继续引导幼儿照料自己的小树,增强孩子们对周围生命的责任感,继续定期做好更加详细地跟踪观察记录。
科学活动风的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