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我们在教学中时常要做到的,对教学内容的回顾和分析,需要在教学反思中做好体现,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送别诗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送别诗教学反思篇1
?送别》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影视音乐”中第二首演唱曲目,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这首歌是很多人从小唱到大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隽永,令人印象深刻。刚好《城南旧事》是五年级阅读的书目,而且语文课文中也有文章的选段,因此,我就把《城南旧事》的故事和歌曲进行结合分析。
初听歌曲时,很多同学都可以跟随旋律进行哼唱,看来大家对这首歌有一定的了解。听完后,我问学生:“这一单元是《影视音乐》,那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影中的主题曲吗?”大家纷纷摇头,于是我顺势引出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学生们一听,是他们所了解的,就纷纷来了兴致。大家在音乐课上开起了读书会,互相介绍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片段,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侃侃而谈,令我十分惊喜。
但是言归正传,还是要回到歌曲当中。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你觉得这首歌好在哪里?”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歌曲的旋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很感人。”有的孩子说:“歌词写的很好,充满了离别之意。”这时,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歌词中,有没有写到伤心、悲伤等等这样的字眼。”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我说:“这就是利用景物描写进行渲染,来表达作者的心情。所以说,这首歌的词作者李叔同先生是个了不起的文人。”之后,我又将李叔同和学堂乐歌给大家进行讲解。
下课的时候,一个孩子找到我,说:“老师,我听到这个想到了我去世的爷爷,刚一开始都不敢唱,一开口就想哭。”我安慰了他一下。我想,欣赏音乐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与音乐产生共鸣,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作家们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语言,用旋律去调动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在音乐中的体会更加深刻,感情更加丰满。所以说,我们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当然,如果能让他们与音乐成为朋友就更好了。为了这个目标,我还需多努力!
送别诗教学反思篇2
?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传唱至今的学堂乐歌,也是首次出现在本册教材中。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说学唱歌曲旋律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体验歌曲的情境,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做以下几点反思:
1、上课开始,我以送别的器乐曲(口琴演奏)做欣赏,使学生较快的体验感受歌曲,紧接着伴随乐曲做背景音乐、欣赏了部分图片、分别从歌曲曲内容和主题两方面来展现。在进行体验和欣赏的同时,使学生较快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歌曲的学唱以及情感的把握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在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已开始跟音乐进行了学唱,这会影响到欣赏的目的,应在进行之前做好指引。
2、在新课教学开始时候,我选择从歌词入手,选用前面的器乐曲做背景音乐,进行了配乐诗朗诵,并带领学生把握好语速与换气,使诗歌和音乐做到很好的融合。在前后三次的聆听后,让学生跟随音乐,带歌词进行了自学演唱,并指导学生音量和歌唱情绪的控制。接下来,聆听了范唱,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了这首歌曲,并跟随范唱进行学唱以纠正个别小的错误,此部分的进行相对比较顺利,但在学生自己学唱的过程中,个别节奏和音准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本想的是后面跟钢琴学唱时进行专门处理,结果在后面处理时,感觉到学生已经形成了习惯,很不容易纠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遇见有问题的地方应及时纠正。
3、处理歌曲演唱时,跟钢琴伴奏进行了演唱,处理了乐谱中的休止符和不易把握的节奏,并将乐曲划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讲述,原本想的是,通过三个部分划分讲解,让学生更深刻的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意境,但由于语言功底太差,无法更好的对各部分进行渲染,使得效果恰恰相反,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没有了热情,这个问题的出现使我反思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换其他的方法来实现或者简化程序,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曲三部分的情绪的变化(主要表现就是声音的控制和情感处理上)。如果使用钢琴分别演奏三部分,让学生进行听辨并进行模仿,这样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4、歌曲分析后,分别跟随钢琴伴奏和音乐伴奏进行了全曲的演唱,在跟随音乐伴奏演唱时,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辨别了音乐伴奏的前奏和间奏,最后对学生进行了引申教育,珍惜时间,珍惜所拥有的。
纵观全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时间控制相对较好,但是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需加强,歌曲的处理和准确性上要做到更精细,要不断学习,丰富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随机应变,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送别诗教学反思篇3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课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课文,当我得知由我来上这一篇小教研的课文时,心里不禁心生退意,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在反复地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知道本篇文章必须要通过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两位诗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两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时的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比如两人话别时的场景,我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再如李白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同时在教学中抓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
在上完课文以后,我的师傅和听课的几个老师都给了很中肯的意见,这篇课文的关键点都抓到了,但是却依然上得很理性,少了语文味,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还是没能在课堂中浓浓地流露出来。我也静下来对自己这一堂课进行了思考,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语言的不够精炼,少了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师傅们给我提出了建议,希望我以后能精炼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要重视精炼课文的过渡语,一步一步慢慢来,我很感谢师傅们一针见血的建议,我自己也很清楚这确实是我课堂之中缺陷比较明显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是自己应该努力修炼的地方,同时在上完这一课时我也深深地觉得自己不该害怕上这样抒情性极强的文章,只有不害怕,自己首先做到能够融入课文中,被课文之中的情所打动你才能够用你自己的情去打动你的学生,而不是为了讲课文而去讲课文。
送别诗教学反思篇4
如果要说中国文学的广袤天穹中有一颗最璀璨的星,那无疑是诗歌。而它又与一个朝代相连,那就是“唐朝”。有人说唐朝诗歌为什么繁盛,因为诗人们所擅于表现的旷远意境和情感,形成了特有的“情境诗歌”。有些诗歌甚至不言一“情”,却能够从表现的意境中处处体现诗人强烈的离情别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算作这一类的典型。
秦少游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而有谁愿意忍受沉甸甸的思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后落个人比黄花瘦?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两个字一直是个伤感的话题。李白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情,在这里被演绎成一个文人间的动人“情”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文学性以及内涵可能更甚于工具性。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成为自身认识、情感的展示?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语文教学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始终。
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同性在哪?得出的结论是,语文教师应该比别的学科教师更加有感情,甚至不仅仅是感情,而要有激情,要能够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浓浓的“情味”。
基于这些思考以及实践,我将结合《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从情美、心美以及人美三个方面对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深入文本,捕捉情美。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文章紧扣“送别”展开,将“情”贯穿于遣词用句之中。
1、词句之情。
文章景色优美怡人,感情充沛。而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词句和场景展现的“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我出示词语“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并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场景,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每个词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和画面,只有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用心地去想一想,才能看到一幅幅别样的风景。所以在这里我由描绘景色的词语入手,渐入文本。让学生美美读词,初入情感,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每个词的背后都有他的意思,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在这美丽而又伤感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此时此刻,面对这醉人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有心欣赏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此,通过学生找出的两个“一会儿”,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面对如此美景李白和孟浩然却无心欣赏,即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表现他们此刻心情的词。(依依惜别)并将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读它。
在文中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的非常含蓄。正是他们这种悄无声息,将离情别绪深藏于心底的举动,更可见感情之深厚。
在这里我通过指读、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流露出的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抓关键词句,让学生读词句,谈理解,谈感受,引导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的学生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自然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由此渐入“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整个设计我遵循从整体入手的理念,紧扣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和中心情感“依依惜别”而展开。
2、对白之情。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人物对话往往直接反映人物的真情实感,表现人物的特点。《黄鹤楼送别》中李孟二人的对白堪为“言为心声”之极佳表现。
(1)李白的话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难以抑制,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请学生自己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边读边想,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这段话给你的感受。
当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我相机进行了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在此表现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崇敬之情。
当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我请学生回忆了李白的《赠孟浩然》。通过李白对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的高度赞誉,使学生了解到孟浩然究竟有什么值得李白敬仰的地方,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还有学生谈到了“诗篇誉满天下”。对于誉满天下一词,我通过让学生说一首他们知道的孟浩然的诗来进行理解。学生基本上说的都是《春晓》,并且进行了熟练的背诵。我相机肯定了《春晓》的确是妇孺让皆知的一首诗,用“妇孺皆知”替换“誉满天下”,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誉满天下”的意思,更由此凸显孟浩然在诗篇上的成就。由此推及李白对他的敬仰、崇敬的感情。
李白的话中除了表现出对孟浩然的敬仰,更有着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还没分别李白就惦念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哪位同学来读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此时此刻,学生已经由前面环节的积淀,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语句本身不着痕迹的感情渲染,能够读出和感受出李白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了解到李白举起的酒杯中不仅仅是酒,更是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这种升华了的情感体验来源于文章本身语言描写的魅力。
(2)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相见时难别亦难,孟浩然此时将自己的眷恋之情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请学生自由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看从中能读出什么?
通过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出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不愧为兄长、老师。请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
这段对白中李孟二人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将自己的语言和文中人物的语言结合起来,并融合自己的情感,和人物,和文章产生共鸣。
3、画面之情。
课文里的插图是一个丰富的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那长江烟波浩淼,红艳艳的桃花,情意绵绵的杨柳,在天空盘旋的点点海鸥,李白站在江边极目远眺滚滚的江水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画面上有景,有人。看着画面,想着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定是离愁在翻滚,满心的失落从那伫立的身影清晰可见。我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后思考:在这伤感的烟花三月这些景物会充斥着怎样的感情呢?李白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图画中的景物本没有情,但学生是有情人。想象更是能让他们赋予图画以灵性,以情感。让学生围绕画面想象,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特定氛围,完成由视觉到情感体验的转化。
二、积淀情感,心灵碰撞
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语文教师只有加强课堂情感教学,让情感教学充满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1、借助配乐,创设情境。
“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也变为了可能。”每一首音乐都是一种语言,通过音乐创设场景和氛围,有助于使学生贴近文本。
?黄鹤楼送别》发生的时间离学生太过遥远,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那种由敬仰生发出的深厚感情。即使孩子的心灵蕴藏有丰富的矿藏,但他们也不可能凭空发现和挖掘,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在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李白伫立江边,久久凝视浩浩荡荡的江水,从那孤独的身影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通过对画面的描述和前面的情感积淀,我引导学生想李白所想,思李白所思,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主人公的距离,使得学生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产生对话,和人物的灵魂产生对话,学生伤感的情怀自然迸发,主人公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加鲜活。
当《长亭送别》的配乐响起的时候,学生仿佛从乐曲中听出了浓浓的不舍。他们看着美妙的画面,想象着浓浓的惜别的话语,诉说着自己的感受。此时画面不再只是单纯的美丽,它被染上了满满的伤感,学生的感情难掩激荡。他们伴随着音乐,感受着这场千古诵读。
2、彰显语言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作为“导演”的教师的情感便至关重要。
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情感充沛。因为它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却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诵读。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两个人——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在范读李白的话时,我特别注意前两句是表达敬仰之情,语气要高昂些。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语气要低沉些。通过声调的高低起伏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只有教师的言语表达充满情感色彩,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
3、发挥想象的情感功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
?黄鹤楼送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给读着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活动中,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空白”,通过联想,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
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李白望着滔滔的江水,望着一叶孤帆消失在茫茫的蓝天的尽头,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轻轻地诵读,用心体会,李白那孤寂而伤感的背影清晰可见,那满心的离愁和伤感涌上了学生的心头。“他会想,孟兄啊,只希望您一路平安,在异乡照顾好自己,千万别生病,否则我在这里怎么能心安呢?”“孟夫子,您走了,只愿我们的友谊能像桃花潭的水那样深,只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我在这里等待着我们再次相逢的日子,到那时,我们再举杯畅饮,开怀作诗。”学生通过想象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本,和诗人产生了共鸣。
在教学中我还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李白和孟浩然的内心。“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深厚的情谊。
三、情感激励,提升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其形成原因。”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生天性爱表扬,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动作,一个欣赏的眼神,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孩子感受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激起兴趣,增强自信,诱发倾吐的欲望。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会经常性的向学生投去赞赏的目光,如一位同学在描述画面景色的时候语言非常优美,并用了一系列描绘春天的成语。我对他大加赞叹,夸他是“春的使者”;当提到《赠孟浩然》这首课外拓展诗时,一位学生熟练地背了出来,我赞赏他积累的丰富。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还经常频频点头,表示我也有同感,不时为学生的回答以及丰富的想象叫好,称他们是李白的知音。
教师鼓励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赏识性的评价语言,是不可低估的“动力资源”,是一种“强化剂”,可以把学生引向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学生的人格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赏识,学会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通过充满活力,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堂提升自我。
送别诗教学反思篇5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送别诗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