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素材积累会使写作文时的观点和论据乏力,难以说服读者,作文主题明确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赞苏武的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赞苏武的作文篇1
闲来无事,翻杂志看看,猛然,看见一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当时,恰好我正在将鬓发绕在指间把玩,就在这一刹那,指间心上,霎时都萦绕了一股亮烈的缠绵,而整个人却会深深地沉下去。于是,我赶紧上网查到这两句诗,天!居然是—苏武写的!
苏武,字子卿,他的故事,想必,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他是平陵侯苏建的第二个儿子,他和哥哥、弟弟都是汉朝的官员。苏武年轻的时候是汉武帝的中郎将。天汉元年,匈奴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汉武帝派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临行前夕,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一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无不感伤地写下了一首《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读完这首诗,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诗中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没有一贯大丈夫表示衣锦还乡的意念。我甚至觉得,它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好像推开窗,看见天淡月凉满地的惆怅。
唉!可后来由于匈奴内部的谋反事件,苏武被扣留了。可他誓死不降,我想这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还有那份信念吧!最后,单于无奈,让他到苦寒的北海无人之处牧羊,并告诉他,只有公羊产乳,才让他回归汉朝。但他,仍不降匈奴。
白发苍了,节旄落了,流年如刺,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大汉朝最英武的皇帝殡天了,公羊又怎么会产乳?北海的雪依然是那种坚固如铁的白,湖面映出她苍老如野草的面容,青筋突兀地显露在皮肤上,好似断裂的冰湖湖面,呈现出一道道伤口。年老的的印记,让人触目惊心。可是老了,老了又能怎样呢?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环节。就算老,也不能摧毁他的信念。
我想,他的信念,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更多的、恐怕是想和亲人团聚吧!能活下去的信念,也只有那“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承诺吧!
在匈奴的十九年里,他紧紧握住了象征汉使旌节。看似一无所有的他,内心却始终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后站立的是强大的大汉王朝,只要他不倒下,不放弃,他的国家就不会背弃他。在那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他神圣的君王,挚爱的妻子,亲密的朋友。他们一定殷切思念,等待他回来。
然而有一天,回到故国,放下节旄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才真是一无所有,除了信念。那习惯了握汉节的手,已经空了。可是,你要知道,他对她的诺言,对国家的誓言和坚定的信念,如同手里高擎的汉节,如何星月沉沦,都,不曾低落。
赞苏武的作文篇2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
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赞苏武的作文篇3
塞外的风呼呼地怒号着,雪纷飞.在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芜人烟,连鸟兽也很少飞过.北海边上,有一群正在漫步着的羊,在羊的旁边,有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塞外吹来的风吹乱了老人稀疏的白发,吹乱了老人长长的白胡须.这缕缕银丝,条条胡须仿佛在诉说老人的沧桑……老人深沉的目光正望着远方的山,在山的那边,在千里之外土地上,那里有的是他割舍不下的亲情,有的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那里有的是他最最亲爱的祖国。而如今,他却身在异国,孤独地在这茫茫的大草原上,这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无异于是陌生的,纵使他的心在千里之外的故土,纵使他誓死不向匈奴屈服,可是又能怎样呢?他还是在这个对于他来说是冷漠的国度中牧羊。他每天一面牧羊,一面抚摸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每天他都怀着希望看日出的升起,每夜他都满怀惆怅望着月亮,想着人,想着家,想着国……
就这样,老人在匈奴里遭受了19年的折磨与摧残,直到汉使者得闻之后,才到匈奴迎接他回国。当他回到长安的时候,岁月的痕迹和风霜的经受已经使他不再年轻,但他还上一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喜极而泣。他笑了,那笑是他重回故土的激动,眼角的皱纹是他饱经风霜的见证;他哭了,那哭是他受尽折磨的释放。而那眼泪,包含的又是怎样一条汉子的灵魂呢?
赞苏武的作文篇4
题记:《汉书》记载:”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也,及还,须发皆白。”
??
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者苏武,奉大唐天子之命,出使匈奴国。“子卿,一路照顾好自己。”“是,娘,您也要照顾好自己。等儿回来,给你过八十大寿”,听着娘亲的叮咛,望着妻子的不舍,苏武用一笑掩住了即将流出的眼泪。毕竟,他是男子大丈夫。报国报民是他毕生的梦想。为了大汉的和谐,他带着希望和成功的信念上路了。
凉爽的秋风,轻柔地掠过脸颊,舒适而惬意,像母亲纤纤温柔的手指,安抚着孩子的面庞。苏武抬头望着蓝天,天空晴朗得万里无云,也许这是一种吉祥之兆吧。苏武哼着常听的曲子,看着家乡一点点消失在视野里。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他来到了匈奴。
一切都很顺利,苏武苦苦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嘿,我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因一点小事忧伤?就快了,就快了”。这句话,他总是一遍遍说给自己听。其实,他又如何知道何时才能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大汉呢?风,有些凉意了,算算日子,已入冬了。苏武不禁又担心起娘的身体来。他是多么想立即回到家乡,回到娘亲的身边尽孝啊!
不久,匈奴发生了一场内乱,苏武的副使错判形势,擅自决断,站在另一边助威,结果受到牵连。单于大怒,本就生性多疑的他不能允许他人点点欺瞒。于是,将他们关押起来,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三
此时,曾为汉臣的李陵将军劝降苏武。“兄弟,我们曾同是大汉天子的子民,我只想劝劝你,何必放着荣华富贵的日子不要,非在这儿受罪呢?”“呸,你还好意思来劝我,简直是丢尽了大汉的脸面。可惜呀,一世英名的李广将军啊,怎么会有你这样一个孽子,不肖之徒,辱没先人的无耻之徒!去告诉你的大单于,我苏武誓死不从!”
“你,你,你,好一个苏武,你竟然敬酒不吃吃罚酒。你好好想想,他们早就放话过去,说你在这边投靠了单于,过着富贵生活。你的娘亲、你的妻子,你不想见吗?,想过着天伦之乐的生活,只有投奔大单于!” “卑鄙,无耻小人,李陵,你不得好死!”苏武双目圆瞪,骂着李陵。
苏武想着母亲淡薄的身体,妻子期盼的眼神,他有些动摇。这时,有一个声音回想在耳旁:“儿啊,娘不求你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只求你一生平安。你一定要记住,大汉是你的家,好男儿要誓死报效朝廷啊!”
李陵见苏武决绝的态度,就讪讪地走开。大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怒,决定折磨苏武,让他欲生不能,欲死不可。关地窖,不给食物,放逐北海。扬言“等到公羊产崽,方可回家。”
四
贝加尔湖的狂野分外寒冷,饥饿,冰雪,数九隆冬,雪地冰天。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死也要死在大汉,一定要活着回去,见天子,见娘亲,见妻儿......就是这个坚定的信念,他一把雪,一把毡毛,他竟然奇迹般生活过来了。令匈奴人震惊:他是神人,不可侵犯。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就这样,两地都翘首以盼。苏武望着贝加尔湖潮涨潮落,望着雪融雪飞,使节的手棒被磨得光秃秃的,他心里却越来越亮堂,岁月早已把他的心海,涤荡得波澜不惊。
十九年,弹指一挥间。老单于死去,新单于即位,急需凶汉和好。随着大汉的强盛,有识之士也因势利导,结束战争,永远和平。
五
“宣汉朝使节苏武上——殿!”苏武手持磨得光滑的使节棒,穿着破碎的羊皮袄,满头白发,步履蹒跚。跪拜,交还使节信物。“苏武,朕这些年好想念啊!赐酒,赐黄金一千两”!
“陛下,臣什么都不要,就要回家给娘亲祭拜!就要汉匈永远和好,世世代代永不打仗!
1.作者运用了叙事散文的“事件式”的写法,通过叙述描写苏武出使匈奴事件的始末,表达了苏武忠于大汉朝廷,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重大主题。
2作者善于场面描写。抓住了几个重要场面,详细描绘了:苏武出行的场面和环境、李陵劝降的场面、贝加尔湖畔艰苦恶劣环境的描写,传达重要信息是:信念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赞苏武的作文篇5
听说苏大人要回城了,住在京城的百姓一大早便簇拥着来到了长安城外。
长安城门外,百姓越聚越多,他们有以前和苏武一起在朝为官的同僚,也有十年寒窗的好友,还有苏武的家人……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
“来了!来了”有人喊道,大家赶紧上前张望,果不其然,只见一支队伍缓缓行驶过来,马队中间是一位正襟危坐的老者。他衣服褴褛,头发花白,而手中却紧紧握着早已光了毛的旌节,他就是苏武,饱受他乡之苦的他苏大人。
人群涌了上去,立刻围个水泄不通,苏武缓缓走下来,一位老官员走上前去,握紧了他的手说:“苏大人,您还记得我吗?”“这……”苏武张着浑浊的老眼,看了半天欲言又止,最后忍不住叹道:“唉!19年了,记不得了……”
“我是你的好友**啊!”两位老者相拥而泣。
苏武的家人也来了,人群都避开让出了一条道路。苏武和妻子四目相对,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未语泪先流,最后忍不住抱头大哭,众乡亲看了,也都留下了热泪。
过了好一会儿,苏武平复了情绪,也擦了擦眼泪,指着一位站在老者后面的一位年前后生,说:“这位后生是谁啊?”
“是您的孩子呀!”
又是好久的抱头痛哭。
“大人,您是怎么度过这19年的呀?给我们讲讲吧!”
“好啊!”苏武与老者、后生手拉手,一边讲,一边缓缓走向长安城内。
赞苏武的作文篇6
茫茫北野,辽阔苍穹,在望无边际的朔北之野,你是否唱着雄浑的歌曲,在那片荒寥的硬土上行走?
你是否还在怀念着家乡的日光,是否也在忧愁?你是否在星空下,伴着羊群的绵音安然入梦?在梦的涟漪中依洄,在深深的巷口,任黎明的疏雨敲打着院落的寒梅,落下一片片精致的乡愁。清香倏尔来兮忽而逝。天亮了,阳光洒在你身上,洒在大地,洒在每一只慵懒的牧羊。
你睁开了双眼,醒了。没有星光,没有深院,没有雨夜没有花香。有的.只是眼前这望不尽的草野啊,回不去的梦。你没有说什么,依旧持着使节,牧着雪白的羔羊,行走在这苍茫的土地上。你没有绝望,你知道,只要太阳还会升起,你就没有理由倒下,新生的太阳就是你新生的理想。会回去的,你坚信。于是你驱赶着羊群,享受今天的阳光。
你的耳边常伴有聒噪的声音回响:归顺吧,你将拥有一切,苏武,投降吧!然后你莞尔一笑,他们不明白,你到底还在坚守什么呢?你不语,依旧持着使节,纵使它早已破落。天空不定,霎儿雨霎儿风。你没有家人为你“愁下眉头,又上心头。”也没有妻子为你“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又何妨?一蓑烟雨任平生!
赤胆忠诚,说不尽你的铮铮铁骨;坚韧不屈,道不出你的一片钟情。
梦回大汉,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陶醉。你的明眸从不含半点泪水。你有着沸腾的热血,足以把着草野化为灰烬;你有着坚定的威严,足以使那寂寥的山河破碎;你有着满腔的热情,足以把千万年的冰雪融为泪水。而你,只是默默的行走,行走在这苍茫的硬土上,驱赶着羊群,挥舞着脱落的使节,渐行渐远。
你最终回到了家乡,好久之后。
你的身影,一直映落在属于你的土地上。
赞苏武的作文篇7
风雪中,我看见你的牛羊瑟瑟发抖。
薄雾里,你瘦弱的身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你,还好吗?这么多年,你受的委屈,我都看在眼里。“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鬼”,你不为权钱所动,从容赴死,身陷大漠,一去十九载!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九载?何况,你身单影只,陪伴你的,只有你的羊群,只有你的不离不弃的旄节啊!
伴长风而起,随寒霜而眠。饥寒交迫中,你吞咽草皮,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命,铮铮傲骨,震撼了单于,羞煞了那些随你而去却投降匈奴的碌碌小人。
单于想重用你,怎奈你婉言谢绝,至死不渝,忠于大汉。于是,你被放逐到北海。单于愚蠢地以为,时间会击碎你的信念,北海的风雪尘沙会磨去你的棱角。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忠诚,昭日月,垂千古,风吹不摇,地崩不裂。
当年,你英姿勃发,带领军队,手持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戈壁。如今,你后悔了吗?面对大漠,你的内心是不是荒草萋萋?面对一群难懂你心的羊羔,你是否觉得心痛?十九年的风霜,十九年的雨雪,你竟坚持了下来。无数个日夜里,我都在想,这样的坚守,你究竟为了什么?
或许,你投降了,就不必再受这孤独之苦,就可以再像当年那样意气风发。其实,我都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便是你坚守的动力源泉,你如高山雪莲那般,执著而圣洁地守望你的大汉,你的君王。
北海的天空,因你而湛蓝。小白羊温顺地依偎着你,偶尔嬉戏奔跑,看似安详平静,背后的凄楚,只有你自己懂得。朔风凛冽,一间漏风的草屋,一盏在寒风中摇曳的灯火,还有那湾斜挂胡杨之巅的冷月,与你作伴,抚慰你的孤独和寂寞。
有这些朋友,夫复何求!
此时,迎春的风已吹至南国,你那里,冰雪融化了吗?
赞苏武的作文篇8
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漫地枯叶吹的四处飞扬。严寒,笼罩了整个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更加明白为何苏武为后世千古传颂。
时光回转,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使团出访匈奴——一个荒凉蛮夷的国度。外交使臣做来并不易,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卫律名与利的诱惑,面对卫律的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荣华富贵,而苏武最终不肯向单于面北称臣。
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特别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惟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扞卫汉廷的威严。
悠悠19载,已是两鬓斑白的苏武,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依旧手拄那件跟随自己19年,却又是色以褪尽的旌节,高拍头颅,激动的流下幸福泪水。苏武没有司马相如文章写的华美,也没有李广驰骋沙场的英勇,但他却默默的信守对祖国的诺言。北海牧羊的英雄气节,足以令他万古流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我泪下,苏武的气节催我奋进。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
赞苏武的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