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遭遇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一份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中情感和意义的理解和思考,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荆棘鸟》的读后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1
1998年,最感动中国人的是两个小姑娘,张穆然和桑兰。那时,正在上初中的邻居姐姐订阅了《北京青年报》。我经常跑到她那里,贪婪的阅读。某日,北京青年报头版报道了一个患绝症的女孩——张穆然乐观抗癌的故事,她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是《荆棘鸟》。巧合的是,两年后,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封面破旧不堪《荆棘鸟》,自此,我进入了作者描绘的美丽的澳洲,还有美丽的故事!
我用了大约二十来天的时间读完了它,白天上课偷着读,晚上在家里昏黄的灯光下读。很多细节,让我默默品味。在书中,作者创造了完美,又亲自摧毁了完美。我希望赶快读完它,却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读完之后会感觉失落。它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关于青春、关于坚强、关于回恋。
这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的故事。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育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荆棘鸟》是一本好书,没有多么复杂与华丽,单纯的好看,单纯的感人。菲和帕迪,梅吉和拉尔夫,梅吉和卢克,安妮和路迪,朱丝婷和雷恩,这并不是一个多么迂回曲折的故事,但是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玫瑰灰,记住了爱情即使在被摈弃后依然不会蒙尘。书中的描述似乎是时光呼啸而过,而最无望最深切的表白让人深深叹息与眷恋。
不仅仅是故事情节,书中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风景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广袤的牧场,神奇的天火,世俗的悉尼港口,湿热的甘蔗林,一切的一切全部深深地吸引着我,以至于直到现在,我还对大洋彼岸有着特别神往的感觉。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她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她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书中这段关于荆棘鸟的文字很玄,我对它很是崇拜,长大后,一遍遍的重读,才渐渐品出那个传说所背负的命运和情感。
后来也是在报纸上,看到采访张穆然父亲关于单独家庭失去孩子的生活,让我再一次回想起乐观的张穆然,想起《荆棘鸟》,想起那个夏日的午后,阳光暖暖,一个女孩子,正废寝忘食的读一本书。无论是真事还是故事,随着时间流逝,都在记忆中慢慢封存,但是《荆棘鸟》,让我感受到勇敢和坚定,重新审视生命,审视爱。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2
年轻的时候,我想象荆棘鸟那样,走到豪壮的极致字。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寻找荆棘树,唱出那销魂的歌。只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下,让血盛开一朵嫣红的玫瑰。不畏死,不避死,短暂的生命洋溢着义无反顾的绝美。将生命幻化成永久的绝唱。渴望歌唱,寻找歌唱,歌尽而亡。
现在,我想象枯叶蝶那样,走到了归隐的极致。一个在天下大乱时闲居深山的隐者。果断地用美丽换取生命。没有蝴蝶娇艳如花的容颜,没蝴蝶轻盈柔曼的舞姿,也没有蝴蝶轻纱般精巧华美的'翅翼,更没有蝴蝶临风微颤的金色触须。似乎一只蝶所应有的一切,它都没有。与生具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一只失去美丽的蝶,为了生存,它放弃了所有的美丽,宁愿在同伴们五彩斑斓的翅影里,飘逝成一道枯黄而又孤单的弧线,宁愿在同伴们飞扬翩跹的舞蹈中,坠落成一片毫无美感可言的枯叶。
我人近三十,心似四十。虽没有成为枯叶,也是丢在人群中找不见的那种。我在悠然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会怀念那缤纷的身影;会记起那摇曳的舞姿。在一声怅然的叹息后,属于我的仍然是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我没有悲观,再美的花儿也有凋零的时候,当一夜间将娇艳如花的容颜逝去,留下的只有恬淡!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3
近日拜读了澳大利亚作家麦考洛的著作《荆棘鸟》,感触颇深。
前言中,那只荆棘鸟执著地寻找着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最终以身殉歌。正文中,这只荆棘鸟化身为各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得到过最简单的的欢乐,却逃离不了那已深深植入身体的荆棘。而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聚集在一个词上——野心。
克利里家族中女主人公梅吉的大哥便是葬送于自己的“野心”。他不满于每日的打铁生活,渴望逃离身材矮小的阴影,渴望出人头地。他热爱拳击,他在
“敌人”的屈服与旁人的呐喊中眩晕、沉醉。最终他离开家人外出闯荡,却因拳击伤人被捕入狱——无期徒刑! 而男主人公拉尔夫更是野心的牺牲品。他为了当上红衣主教,坚定地抛弃了爱情,对待梅吉,正如对待那朵夹在书中的玫瑰,收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任其枯萎,最终,因为自己的欲爱不能、欲罢不能与失子之痛将性命交予了上帝。
有野心的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权力、野心,也使亲朋饱受苦难。正如书中弗兰克的母亲在听闻弗兰克被捕入狱的消息后所表现的:她将悲痛默默咽下,不肯去看望她唯一爱的儿子。
书中人物个个都有野心,无论是弗兰克、拉尔夫,还是苦苦追求拉尔夫的梅吉,以及别有心思娶了梅吉的卢克。他们这一位位澳大利亚广袤土地上的鲜活人物演绎了一段段或平淡或壮烈的悲剧。作者在赞扬他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野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用悲情的结局宣告了对他们性格中“野心”的批驳。
在现实中,人们也常常对有野心者心怀鄙视。古人用《爱莲说》表明自己“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追逐名利、有野心者的鄙弃。今人也依旧,将“黄粱一梦”“车旅蚁穴”等作为警言,提醒自己追求的名利都将成为浮云。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4
?荆棘鸟》的畅销不衰证明了它的确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说。这魅力首先来自它的主题:爱和命运。它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考琳·麦卡洛试图通过克利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考琳·麦卡洛的开卷语是这么写的:在南半球有一种鸟,它的歌声比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好动听,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长满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进自己的肉体,才能够歌唱。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寻找荆棘树的旅程,直到如愿以偿,找到那种长满如针一样锋利荆棘的荆棘树。这个时候,它就落下来,而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它的身体被锋利的荆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开始了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它的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荆棘鸟的血流尽了,一去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所有听到歌声的人和鸟儿都在向荆棘鸟致最后的敬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用深痛巨创换取的最美好的东西。
荆棘鸟一边忍受着疼痛一边唱着,使上帝微笑的歌,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假如你不如忍受,那么你就无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时生活也继续残酷了下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苦将至的时候。
梅吉就是这只荆棘鸟,为了这段美丽的感情,承受一生的痛苦。虽然从上帝那里偷来的戴恩带给她希望,可最终上帝还是将他召了回去。直到这时候,梅吉才残忍地将秘密向拉尔夫和盘托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从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结局。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5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歌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
初读这本书是被这句话吸引的,直到读完书才被里面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所深深感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梅吉和教父拉尔夫悲怆凄惨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克里利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梅吉和大她二十岁的教父本来就是天方夜谭,然而他们却深深相爱,可是在私欲面前爱情却变得微不足道,面对巨额遗产和他向往已久的教会权利他还是选择牺牲爱情,然后经过万千曲折他终于醒悟自己是爱梅吉的,这种爱是能超过他对教会权力的追逐的,然而为时已晚,梅吉和酷似拉尔夫的卢克已结为夫妻,卢克是一个眼里只有钱的守财奴,他把梅吉当作他敛财的工具……这仅是书中的一段爱情故事,已然深深打动我。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致到位,对环境的描写恰到好处,对动作的描写出神入化,精彩的对话更为本书增加了一大情趣。全文饱含激情富有诗意,让你徜徉于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为梅吉心疼,为人性悲叹,为爱情呐喊。一方面,全书主要通过对梅吉、菲奥娜、朱思婷的爱情经历表达出人性的自私贪婪,更突出人的.命运。当梅吉还小的时候,当她为被伤害的布娃娃艾格尼斯伤心的时候,就注定要承受感情之痛,就注定要为那一出生就跟随她的充满柔情、包容一切、坚持固执的性格受尽折磨。就像是荆棘鸟明明知道会痛还是会不顾一切的扎进荆棘中,这就是命运。另一方面,在婚姻上梅吉和朱思婷并没有听从父母安排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表达出了西方的人性独立,也通过拉尔夫这一人物线索表达出了教会神论的虚无缥缈和教会对人们的压迫。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小说,你一定会在考琳·麦卡洛的笔下感受到荆棘鸟勇敢和坚定,升华你的人生感悟,加深你对爱情的理解对人性的剖析,更教会你如何用一生去爱。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6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基督的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基督教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佛教信徒,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基督教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7
这本书很厚重,有一种回味绵长的感觉,让人意犹未尽。一家三代,梅吉和她的母亲有着相似的命运,痛苦,不幸,有过美好,但都是短暂的,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却始终得不到。于是他们就选择了一个女人唯一能得到的东西——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补偿所有的损失和遗憾了,可以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
可到最后她们才明白,这终究算是偷来的,既然是偷来的',就必定要还回去。最终她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并且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尤其是梅吉,她一直在与上帝斗争,争夺拉尔夫,争夺戴恩,争夺属于她的丈夫和家庭,可爱得太深是会遭上帝嫉妒的,于是上帝收回了这一切。拉尔夫,戴恩,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将自己献祭给上帝,终其一生侍奉上帝,并且先她而去。
这是一份怎样深沉的苦难啊,从孩提时代一直延续到垂暮之年。可她挺过去了,凭借她的坚韧,执着。我不禁想,一个人,一个女人,到底蕴藏了多大的能量,可以支撑她度过孤独和无助的漫长时光,并且坚持到了最后。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8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正的悲剧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只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爱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悲剧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悲剧的魅力。
拉尔夫爱上麦吉源于一种直觉,然而这种感觉却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请一见钟情和理智思考后的真情谁更好,但犹如佛教中的密宗禅宗一样,终能修成正果。
感谢文学殿堂里悲剧的独献,主人公以其悲壮,作家以其刀笔,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唤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有了参照物以修正自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人的荒芜或即将失去的精神家园,使人高雅起来,悲剧的高尚正在于以其悲成全人类之美!
——至拉尔夫死在麦吉的怀中及文中对战后归来的其弟兄的描写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个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感动之余遂乱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时常感动,学会感恩,让自己成为“人” !
《荆棘鸟》的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