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精彩的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发现书籍中的精髓,优秀的读后感能激发更多人对相关书籍的阅读兴趣,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龙的玩具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1
孩子都喜欢玩沙玩水,这点基本上是无可厚非的,allen也不例外。但是一直以来allen都不喜欢洗头,尤其是三岁之后连洗澡也不喜欢。我并不困惑为什么不喜欢洗头,因为每次洗头的时候水多多少少会弄到眼睛和满脸的水,这会让他超级害怕和不舒服,尤其是婴儿时期洗头都是全家出动,捏着耳朵,爸爸抱着,妈妈冲洗,已然让他觉得洗头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身体全部被父母控制着。慢慢的长大,泡澡也变成了淋浴,他很乐意拿着花洒喷喷喷,但是踏出洗澡的那一步越来越不被小家伙喜爱。
在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前,我们就已经试过很多办法,而且也都差强人意,成功地让他洗澡。在看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后,我算是更加清晰了自己使用的方法。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主要讲情感引导的有效性。在我看来,何为情感引导,我的体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寻求合作成长,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看书之前,我很不理解allen为什么不洗澡,现在就我不完全的分析,
1.他要求洗澡可以,不要洗头;
2.当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一定时间空间让他接受洗澡的事实;
3.洗澡的舒服对他来说远远没有不洗澡来得舒服,不仅需要给他讲述洗澡的好处,还需要给他洗澡的环境和条件以更充分和他接受的安全,比如:带着他最钟爱的托马斯去洗澡,让他爸爸陪着他一起洗澡,洗澡水温(可视)是他已经接受的洗澡的温度38度,等等。
书中也提到了,寻求孩子的合作,情感的引导前三个要素:播种——观察和判断——倾听。勤加练习,熟能生巧,受益匪浅。
练习播种。预防是关键,像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分享,如何让孩子顺利地离开玩具,我运用的是手机的闹钟,让他知道喜欢上闹钟,并知道闹钟的作用,当真正使用闹钟时能够遵守自己设定的时间。试想,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被一个事物迷住,比如玩手机,我们用规定时间的办法是否是能见效的一种呢?提前告诉你的孩子:“夏天出汗,你可以玩泥沙,晚上必须洗澡。”
观察和判断。如果是在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你让他离开,换作一个成人,也需要时间来接受,这时不得不为,你可以给孩子以选择,让他自己来做决定。比如,孩子正在玩托马斯,你可以说:“allen,你现在正开着托马斯前往多多岛,如果是abby,我也不愿意离开,怎么办呢,你愿意带着托马斯一起去洗,或者等五分钟你送完了托马斯再去洗呢?” 三岁半的小孩可能已经会和你周旋了,回你:“都不要!”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都不要的时候,开心之余(小家伙会谈判有自己的'小心思了),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去引导他,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做沟通。“哇,都不去,今天我们去挖了宝藏,泥巴里有好多灰;allen还带托马斯去运了泥沙,随风扬起了好多沙;我们还扒在石头上看小蚂蚁(去回忆今天一天干过的事情);洗了澡我们才能上床,那allen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托马斯一起洗澡。”
“好!”
倾听。重复对孩子来说是做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最锻炼家长耐心的时候。allen可以无限重复“亨利进隧道”不愿意出来的情节。看到小沟渠会讲,看到下水道会讲,看到车子过山洞会讲,一切能和隧道挂钩的都会讲,一讲就是整集的托马斯给你讲出来。真的是无限考研, “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而我也从中学会了去听每次讲的不一样的地方,去发现他的成长,去尊重小家伙的热情分享。此处还推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记住,你的一点一滴,孩子比你自己更加敏感,不要试图去敷衍他们。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2
玩具是每个大人都喜欢的东西,也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对于玩具,仍然情有独钟的喜爱!看了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后,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那个物质缺乏,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起了我童年曾经玩过的玩具!
每个大人都有那个曾经的特定的玩具!我感觉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男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枪,汽车等玩具,女孩子有各种的毛绒娃娃!琳琅满目!什么样式的都有!太幸福了!
像我们这代,物质条件不好,温饱问题都困难,哪有什么闲钱买玩具!那个时候的玩具,大多数都是自己做的!那个时候男孩都喜欢打杆,就是找的大人不用的.木头,一个短的,用小刀刻刻,两头尖尖的,再找一个长的小棍子,用它打。女生就找点母亲不用布头,用针缝起来,装点玉米,做个沙包!玩过的都是同龄人!哈哈!
我曾经有过一个正宗的玩具,是我爸爸给买的,叫“海燕”!我特别喜欢!它伴随我好多年!是个粉色的,绳是灰色的,晚上还有反光!用力摇摇,一拉发出海燕的叫声!它的中间是个椭圆形的粉色的东西,用一根的对折绳子栓着!因为它是个塑料的,现在已经风化的没有了!这是我小时候唯一玩的最好的玩具,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对于那个时代的孩子来说,过节是快乐的,有玩具玩耍更快乐的!
让孩子多读一点像《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样的文章,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经历,感受一下传统的手工制作玩具,是有意义的!反过来再想想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后会让他有多一点的珍惜现在的拥有!
来,让我们一起,跟着玩具一起长大吧!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3
如果你正因教育孩子感到焦头烂额,如果你想改善渐行渐远的亲子关系,你可能需要这么一本好书来指导你和孩子交流—《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第一次一字不漏地读完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时,看到题目以为文中讲的是父母怎样陪孩子玩玩具。但翻开一看“情感引导”四个字吸引了我,决定好好地把这本书读完。
我是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同时又是一名妈妈,对“情感”二字特别熟悉,但“情感引导”却很少实践过,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情感引导”这样的方式。
作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导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至关重要。采用情感引导的家庭规矩分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坚韧、听话且善于交际。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认知情感,表达自我。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在生气的时候,而要让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父母的示范、引导和帮助。
书中提到的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都没办法给孩子示范正确的认识情绪的方法。其实,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两种方式的影子。如盛怒之下,会命令、威胁、放任、否定等。常常想着要做到温柔而坚定,但有时情绪还是会失控,当心情不好时,儿子的任何举动都能让自己一点就着。都说天使宝宝和魔鬼宝宝,估计在我儿子幼小的心灵中,一定也有一个天使妈妈和一个魔鬼妈妈。“温和且坚定”,首先是要温和的,无论遇到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失控,要不都管不住自己,还怎么去帮助一个孩子呢。而且要让孩子知道,妈妈这样做,不是在惩罚你,而是给你设定一个界限,就是书中说的,温柔教导,适当约束,同时,还是坚定的,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一定要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能够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正做到理解他、尊重他,而不是与他站在对立面,教育他、指责他。也许最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在与孩子交流时,你是蹲着平视他的眼睛,还是站着高高在上的。此外,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原生家庭对婚姻、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与爱人吵架、与孩子发脾气,都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勾起了自己童年生活留下的潜意识,因为小时候的自己受到了伤害,我们却不愿意去面对,所以只用吵架、生气来对付过去。其实,父母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最好,没有哪个父母是有意要伤害子女的,他们可能也只是不知道仅仅给子女提供最基本的抚养还远远不够,所以也从来没有想过怎样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子女。人无完人,自己既然认识到了问题,就只有正视内心、不断自省、解决问题才是最直接的出路。
育儿之路漫漫,很幸运,读完这本书,我真正地明白孩子们并不重视智力玩具或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我们这些父母的陪伴,在育儿之路上又多了一个宝藏。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的心里像有了什么似的,它逼着我写出这一篇文章来。
?一起长大的玩具》是金波爷爷积淀多年的精品,在文学史上发着金子般的光芒!它的文字里透着童真,透着童趣。概括了金波爷爷从童年到老年的种种趣事,意境优美,感动人心。是陶冶性情不可多得的精致美文,仿佛是一块已雕刻好的金佛。读之,心生欢喜,趣味无穷,给人找回童真的感觉。
我最喜欢《猪蹄儿灯》,因为它不仅给作者,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欢喜。猪蹄儿灯是一种自制的灯盏,点燃以后,高举过头,就像支小小的火把。玩猪蹄儿灯,乐趣还在于它的制作过程。猪蹄儿灯嘛,一定要用猪蹄,可不是用整个猪蹄,而是用它的尖尖的小猪蹄壳。再和大人软磨硬泡的要猪油,没有猪油是一定做不出猪蹄儿灯的。而大人总是说一小块猪油可以炒一个菜的了。而我们总是回答:少吃个菜也要猪油!可见“我们”的决心之大啊!大人不愿捞了我们的面子,只好答应了。总之这猪油来之不易啊!接下来简单多了,找根棉线裏进猪油里,塞进猪蹄儿壳里,一盏小小的`灯就做成了。最后找根高粱秆儿,劈开一端,夹紧灯盏,就完成了。在作者的眼里,猪蹄儿灯照亮了人生的路。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文字中充满童真童趣,言辞优美,是少年必读书,建议大家多看。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5
父母必须学会这一点
一、只有爱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有人说只要心中有爱,就无所不能,但自从生养了孩子之后,觉得这句话站不住脚了。
因为做父母,只有爱,根本不能应对孩子平常的各种胡闹和乱跑。
养育孩子,不能只有爱
听过一句非常打脸的话:即使是充满了爱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职责、嘲笑、威胁、贿赂、否定、惩罚、说教和宣讲。这句话来自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恰恰说明了一句话,养育孩子,只有爱根本不够,还要有科学爱孩子的方法,其实爱孩子的方法,父母最应该掌握的就是情感引导式的育儿方法。
我们之前有个同事,就是俗称的杠精,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能不同意,根本不带思考的。如果放在20岁我遇见他,一定会很不屑。但现在我一直在思考,他童年的时候,一定是不断被父母否定的角色,因此他从父母那学到了这个技能,并且此生都在复用,觉得效果还挺不错的,至少有一种打败别人的成就感。
倘若他的父母在小时候,可以对他进行情感引导,不那么否定他,他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情感引导很重要
得到过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孩子: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会向外界表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让别人理解或是感受到,这点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他们会拥有一身盔甲,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从坏情绪中走出来;他们能够忍耐,也能够享受快乐,还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三思而后行;他们在学习中也会更加轻松和快乐。
很多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不就是自己赢,要不就是孩子赢,但真正高效的赢,应该是双赢。
父母和孩子只有良好的连接,才能更好的互动,零和博弈中总是会有人受伤,所以双赢才是真正的赢,想要真正实现双赢,父母就必须学会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
二、情感引导的五个关键步骤
1、提前预告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很多因循守旧的父母觉得孩子不用知道那么多,于是每次当孩子出现和自己期待不一样的行为时,很有可能找来一顿骂或是一顿揍。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前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以及在某个特定场合,你对他的要求,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合作。
提前告知
要注意一点,要求要多次声明,确认孩子已经听懂。
举个特别特别实用的例子,就是孩子看电视没够的问题。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看电视之前,就约定要要看一集还是两集,并且告诉他结束之后,可以自己去关电视,也可以和我比赛关电视,还可以选择让我强制关电视。
说实话,一般情况下,他都选择第二种,偶尔会有失灵的时候,但95%情况下,都是非常有用的。我就是提前告诉他要求了,偶尔中间也会提醒他一次,时间快到了。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重点是关注,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和行为特点,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他的睡眠信号,每当他哭闹,容易发脾气时,多半就是困了,我就会立刻哄他睡觉。
一旦明白了孩子的个性,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他的需要,孩子不乖,往往是因为他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要有比孩子更了解孩子的能力,才能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观察和判断孩子
3、学会倾听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就是让我们多听。可我最近一年多深刻的反省过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多听少说,答案是否定的。
说一件非常小的事,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洗脚,他低下头把手放在我脚踝附近,我下意识地开始躲闪,问他到底在干嘛,他说:“妈妈,你怎么不把裤腿编上来呢。”之后便帮我拉起了裤腿。
那一刻,我有些羞愧,孩子的善良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而我竟然用自己的下意识在判断他的行为。我应该静下来听,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妄加判断。不得不说倾听别人,需要有耐心和爱心。
我小时候,每次和同学打完架回家,我妈都会说:“在家那么厉害,在外边怎么不行了。”她通常不会听我的感受,也不会问我原因,因此后来的后来,我什么都不跟她说了。
4、体察并了解孩子的感受
一般情况下孩子哭了,你会怎么做?看见过很多父母都会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可是这样做,无疑是不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被欺负了,你不心疼,只是责骂,真的有时候看不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哪里,孩子要的绝对不只是吃饱穿暖,最重要的就是有人认同自己。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且告诉孩子,如果有需要,父母能够帮你渡过难关。孩子知道自己的背后永远有父母的支持和认可的时候,才会明白我不孤单,即使我难过,有人会懂,爸爸妈妈会永远爱我,支持我。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在未来不优秀呢。
了解孩子的感受
5、对孩子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什么,就是我能够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很多人都没有这种素质,记得在江歌案发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奉劝她的妈妈,放下一切,去过新的生活吧。可这样的人真的养过孩子吗?懂得失去孩子的那种剧痛吗?我想多半都不懂得,不理解。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人理解,当被人理解时,我们才会收起敌对的情绪,愿意敞开心扉。
愿你我都能成为有同理心的父母。
三、进行情感引导时必须要注意的两个事项
首先,让你的言行一致。
你嘴上说着无所谓,但是表情的狰狞,孩子是看得到的。他们会有一种不适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得到谅解。内心还是会非常的恐惧,心口不一难受的不止是孩子,还有父母自己。
其次,让孩子知道你是他们永远的依靠。
为什么对有些来讲,家是依靠,而对另一群人讲,家就是自己的灾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在家能不能被支持和理解。
倘若孩子不能在家得到依靠,他们必然会去外界找依靠,于是会发生各种可怕的事情,请自行想象。
而做父母要给孩子一个信念,无论你遇到什么,都可以来家求助,即使父母不能直接帮助你,也会给你一些指导性意见。
有了依靠的孩子,才敢独立,这两者绝对不矛盾。
父母也是人,会生气,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完美,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孩子最有同情心和宽容心,他们会原谅你,还可以帮助父母成为更好的人。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6
在没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情感引导”这样的方式,书中阐述的“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生活的世界。通过父母正确的情感引导,孩子会变得更加坚韧、自立且善于交际。
据统计,父母每天和孩子的谈话时间平均只有十二分钟,还多半是对孩子的负面评论。孩子真正看重的是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而许多父母都未必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都不明白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给孩子买那么多的玩具和学习用品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应该抛弃那些玩具和电视节目,回到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本身里。做回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满足孩子最重要的需要——情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快乐、友善、坚强、自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
保持合理的同情,做个设身处地的妈妈
现在我家宝宝快5岁了,有自己的自尊,做错事情的时候,我有时候会不分场合地批评她,她会委屈地大哭起来,委屈的原因不仅仅只是我批评了她,更重要的是我在不分场合地批评她的同时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可是当时正在气头上的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的行为已经伤害到了她,试想如果把孩子这个角色换成是我的一个朋友,假设碰到同样的'事情,我肯定不会这样责骂,我会很耐心地去沟通,会有这两种区别的原因就是我从心底里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并没有在生活中保持同情,没有用对待朋友那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她,也并没有设身处地的去为她想过,没有准确体会到她那时的感受。
保持稳定的情绪,做个心平气和的妈妈
估计在我宝宝的心里,妈妈是一个“温柔的天使”和“邪恶的魔鬼”的综合体,因为没有公婆的帮忙,孩子从小都是我自己带大的,现在都是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心情好的时候,会温柔的抱着她,宝贝宝贝的叫个不停,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各种吼她,这也是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可能一直想不明白,明明都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为什么孩子还这么缺乏安全感?读完这本书,醍醐灌顶,才明白父母稳定的情绪,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只有父母情绪稳定了,才能引导孩子更好的学会情感类的词汇,从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适当的理性,做个泾渭分明的妈妈
“不要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要以直接后果作为惩罚”,其实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自己就经常会“张冠李戴”,明明孩子只是打碎了一只杯子,我却惩罚她不让她看电视,没读此书之前,一直觉得这样的教育没什么不可以,只要能让她让她认识到错误,随便什么方式都可以,读完此书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自己这种做法,只会让我的孩子学会了欺骗,并不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在今后的相处中,我要保持适当的理性,以直接后果作为惩罚,从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爱她,尊重她,感谢她,并且慢慢等待。
龙的玩具读后感篇7
自从怀大宝时,我就有幸看到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感悟到育儿过程中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并且为我今后的育儿奠定了一个“关注孩子情感”的基调。但是后来搁置此书,并且没有在实践中施行书中的方法,所以收效甚微。
现在生完二宝,我再次仔细捧读此书,同样感慨于情感引导的重要性,但是有了一个新的感慨:知行合一是极其不容易做到的。先育己再育儿,但是育己尚且有很长的路要走,何况是还要一边育己一边育儿。
这五年,育己,自我内省,自我觉察,自我修正,自我修炼,我时刻都不能放松,始终走在成长的路上;育儿,儿助我思,思而认知,知而行之,我时刻都不能懈怠,努力让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五年的育儿路上,有困惑,有焦虑,有迷茫,有惧怕。之所以有这些感受,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因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成熟的妈妈。求学二十载,没有上过妈妈课堂、夫妻课堂。孩子降生后,一切都是新的世界、新的开始。家里来了一个小怪物,二人世界不见了,夫妻关系开始冷淡了,和老人相处遇到了挑战,情绪问题如冰山一角,慢慢浮出人生的水面……
于是,不断地内省、觉察、关注感受、追溯成长。学习绘本讲读,为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心理学,更多地了解自我,关注自我成长;学习非暴力沟通,学会表达感受,提出正确的请求,从而更好地和孩子、和爱人沟通交流。
周国平说:“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是启示我们回到生命本身的良机。”是啊,小小的生命像一面镜子,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因着小小的孩子,我的意念可以轻松地引领着成年的我回到童年。在童年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真切的模样,感受小时候那许许多多被遗忘或被忽视的感受。因此,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内在情绪的起源、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路径等等。回顾成长历程,也是一种深刻的成长。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在幼儿园多年的专业经验与育儿心得融合在一起,正式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概念,并在书中记录下自己多年的育儿心得与许多情感引导的真实案例。书中对很多妈妈们遇到的具体的问题给予细致的情感引导沟通范例。
书中介绍的情感引导的概念并不复杂,简而言之,情感引导就是要让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义,能够识别和利用不同的情绪,并能进一步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本书不但教会我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更给了我关注自己情感的深刻启发,给予我反思自我、成长自我的机会。
在引导孩子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时,我遇到的最大阻碍在于要先控制自身的情绪和反应。通过多年的成长,现在我知道我的情绪和反应的由来,并能在大多时候及时地终止不良情绪。然而曾经,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手足无措,心烦意乱,甚至不允许孩子哭泣,对她说“哭是没用的”,甚至大发脾气,让本就不了解自己情绪的孩子更加困惑、害怕。
这本书的开篇提到了两种类型的妈妈:控制型和放任型。控制型父母信奉的观点是:孩子就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让做什么做什么,一切由父母说了算。他们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思想、观点、意见。而放任型父母面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只会唉声叹气,无奈地摇头,毫无作为。
虽然我不是彻头彻尾的控制型和放任型,但是在某些事情上,我却做得有些控制或放任。比如很多时候,我也会用“如果……就不能……”的句式来威胁孩子,试图控制孩子某一不听话的行为。在五岁的女儿不戴矫正牙齿的小牙套时,用过了很多情感引导的办法和故事引导的办法都失灵时,我忍不住使用威胁式的话语,虽然当时有效,但是有效期甚短。
再比如,在培养孩子在餐桌前吃饭这一习惯时,我没有坚持把小宝宝按在餐椅上,而是任由她四处游走。而我却在唉声叹气,无奈地摇头。
去年8月份,我参加了德国《七个暗示小孩》父母工作坊和《七个暗示小孩》成人戏剧工作坊,麦克老师指导我们通过戏剧的形式来演绎育儿问题,他从现场随机邀请父母上台来表演自己遇到的育儿问题。几个案例中刚好涉及到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的育儿问题。戏剧的舞台效果非常直观,育儿行为和观念在小小的舞台上暴露得淋漓尽致。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震撼和感悟非常深刻,给予我的启发至今难以忘怀。
那么,这两种类型的父母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书中接下来的内容分别针对婴儿期、两三岁宝宝、四到七岁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感引导的详细案例。在书的最后,作者建议我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当然别忘了和伴侣持续二人世界时的浪漫。
总而言之,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尊重和同情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同样,对于我们的伴侣,何尝不是需要尊重对方,感受伴侣的感受?对于我们自己,何尝不是需要爱护自己、照顾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
龙的玩具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