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指浏览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领悟利用文字撰写出来的书面表达,读后感最忌讳的就是流水账似的复述文章的内容,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九封信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九封信读后感篇1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能够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务必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必须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此刻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但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九封信读后感篇2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九封信读后感篇3
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
傅雷是我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的人。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_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傅雷的爱子教子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傅雷在书信中善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多的了解与理解父母。让我知道了子女要多和父母沟通,相互了解。
九封信读后感篇4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7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家里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九封信读后感篇5
无意间再读《傅雷家书》,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年少无知,一本曾不屑一顾而错过的好书。
初次接触傅雷先生的信是一本杂志上的节选,不是关于家庭细碎,而是谈论着艺术的种种。读罢,了然无味,倘若是我该把《傅雷家书》束之高阁吧。不禁认为别人是在附庸风雅。
再见到它便是不久前了,在图书馆遇到后翻看几页引起了我的兴趣。乍一看,挺厚的一本书,抱着能读多少是多少的心态我把它给借走了。此刻的感觉是:十年间,父子二人丢失的那么多书信,究竟还会有多少我们看不见的情真意切。
对于傅聪而言,傅雷先生亦父、亦师、亦友。相隔千万里,傅雷以不一样身份谈论着关于彼此的事情。作为父亲,收到傅聪信时,他欣喜、宽慰;无信时,心生失望无奈。傅雷先生似乎从来不会为向儿子表示自我父爱的脆弱而感到羞耻,请求傅聪不要吝啬自我的笔墨多多来信。作为学者,他对傅聪叮嘱道“多多介绍国外风土人情,莫要让我落后于这个时代”,期望能够成为他艺术领域的一个对手,赤诚之心现于纸上。
傅雷先生谈论初恋,告诫傅聪“期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讨论人生,叹息到“不知珍惜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自我的这种愚蠢”;提及家教,先生坦诚“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能够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在不再施之于他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想到年迈体衰,坦然说到“草木零落,有兔死狐悲之感,而你们年富力强,蓓蕾初放,私心艳羡,岂笔墨所能尽宣。”
人父,所能做的莫过于此吧。而当父母年迈,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他们期望将自我的孩子交给他们的人生伴侣,渴望亲眼见证下一代的成长,然后变成爷爷、奶奶。傅雷先生亦如此,怀着感动为孙子想好了名字,却未能与之有哪怕一面之缘,不幸在__的摧残中随着历史逝去了。
一份份家书写于病榻中、写于书桌上、写于火车上,为了能漂洋过海寄去相思。这些日常笔墨却无意打动了我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愿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九封信读后感篇6
人们都说母爱如灯、如花,但你可曾关注过在背后默默无闻付出的父亲,你可曾感觉到父亲无言的爱。
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这篇课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傅雷家书》这本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他让我们彻底的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记得傅雷在儿子去波兰留学的途中,给儿子写过这样一封信,信中说:“儿子啊,你走的这几天里我是多么想念你,睡觉也是梦见你,日常发生的琐碎小事也想和你谈谈……”从这封书信中,足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爱。那份父爱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强烈,这种爱已经不足以用语言来表白。
傅雷不但对儿子倾注了无限的爱,而且也很注重对儿子的教育,向儿子传授人生的经验:“我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辞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这是傅雷在儿子取得成功的时候,写给儿子信中的一段话。他告诫儿子要保持对艺术的谦卑,正确对待成功,去攀登艺术的顶峰。
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有:“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睡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其实父亲一样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痛苦、难过、孤独、惆怅时的依靠,在父亲这座巍峨的高山下,我们享受着人生最伟大的爱。
记得深秋时的一个早晨,我吃了早饭匆匆去上学,刚出村子没多远,身后传来父亲的喊声。父亲骑着摩托车来到我面前说:“忘记带保温瓶了吧?快座上,我送你一程……”深秋的早晨,浓雾弥漫,爸爸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风穿行在公路上,却让我感到如此的温暖与幸福。
父爱是伟大的、是深沉的,但他又是细腻的、无微不至的。朋友,你是否感受到父爱,你是否关注过父亲,让我们去关注父爱,回报父亲吧。
九封信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