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反思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是我们对待工作负责的表现,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1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3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
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课堂处理不够灵活,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很紧我为了完整还性将其处理完,结果没留足堂测时间。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学会取舍,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5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其实就是通过牛和鹅眼里感觉到的人,与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造成了牛和鹅对人的不同的态度。也就是牛和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反映也不一样。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鹅。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观的事实——在人的眼里,鹅比人小,没什么可怕。他从人的角度去看鹅,所以他不怕鹅;而我却偏信了大家的传言——在鹅的眼里,人比鹅小,恶不怕人。却忽视了人实际上是比鹅大的事实。我站在了鹅的角度去看人,觉得人应该怕鹅,导致了我见鹅就怕,还遭到了鹅的围攻。
我觉得编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告诉学生:
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
2、应该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而这些正是通过我和金奎叔对待鹅的不同态度与鹅对我们不同态度的对比突现出来的。因此,课文的5-11自然段应该是课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态度改变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内容是束缚我正确思维的固定思想,正因为我被这个固定的思想束缚了,我才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因此导致了错误的结果。然而金奎叔的话正是对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的一个高度的理论提炼,是“点睛”之笔。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让我有了真切的体验,然后用简单而富有道理的话语,点亮了我的思维。让我从鹅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时也作出了不再欺负牛的举措。因此大家一致认为的观点和金奎叔的话,是我站错角度和重新认准角度的一个关键。
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6
秉着鉴赏、探讨及学习的态度,看完了宝带实小对课文《牛与鹅》的比较完整而到位的教学设计,也与他们一起把课文再“走了个遍”,他们所呈现了一堂比较精彩的课堂实录,亮点不断纷呈。同样感悟良多,稍作评价:
一、脉络清晰,训练有度
从整个两课时的设计看,教师们比较到位地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研究学情和分析文情,备文本,备学生,预设并生成了许多值得深究的对话话题,将整个教学流程彰显得清晰而又严谨完整,如第一课时的几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文路”、“走入文本,初步感悟”等,而第二课时中的“深入文本,研读品悟”、“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等,然后又将语文的字词训练、朗读训练以及概括能力训练等双基训练糅合在每个环节中,营造最自然最真切最实在的学习状态,这是我们每个教者都努力遵循的。
二、抓准重点,显示亮点
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我们也认为,语文该有她独特的甜甜的味道,这味道藏在每个字词中,藏在每个提领文章中心的精彩语段中,这不能说教,只能细品,只能咀嚼,品出字面的,品出字背后的,正如歌德说: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读字面,一只眼睛得透过字面看背后。这篇课文不仅蕴涵道理,同样童趣十足,只有抓文字训练点,宝带实小的老师就抓以“让我们再次走入作者的回忆,去感受那一段经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来梳理这段内容,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来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来体会金奎叔赶鹅时的勇敢,而后探究其间的变化,深究变化的原因。自读后交流,齐读后再探讨,再读再体会,多种的训练形式相信道理的揭示也将水到渠成。
三、读写结合,注重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自求而得”的重要,而课堂练笔便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宝带实小老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实践的机会,更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话题的自主性。无论是对牛说,对鹅说,对“我”说,还是对身边的人说,相信学生都会有感而发,而这样的心声是最真实和宝贵的。
同样,也想和宝带实小老师商榷与探讨的地方有:
一、我们经常强调着:遵循文路、学路和思路,这样能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心灵对话和共鸣,而在设计中“1、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出示第12自然段)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不再怕鹅、不再欺负牛)”将最后作者所悟先予揭示,我觉得这样是否必要?
二、文章的道理是隐含在文字中,尤其隐含在金奎叔的两句话中,这应成为教学的重点,更应成为教学的亮点呈现,而怎样把道理的揭示无痕自然地融合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与咀嚼中,而不是那么生硬牵强地呈现,我个人感觉力度还不够。
以上是我对本教学设计的粗浅评价,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7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