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可以梳理思路,记录心路历程,一篇内容丰富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读者产生共情的,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篇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资料。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资料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仅让学生透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今后就应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明白,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简单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过比较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比较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透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个性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资料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资料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状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但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齐,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潜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习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明白就应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资料,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篇2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篇3
3月4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植树造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乘坐校车颠簸了一路于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万盛。穿着统一的黄色t恤,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帽子,挂着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的到来为荒凉的大山注入了一股青春和活力。
新传的学生依次排成队铺满弯曲的山林小道,为山上的树苗供水。像传递奥运火炬似的,每个人接过那盛满水的桶时都小心翼翼的,全神贯注,仿佛这水桶里载的不只是水了,而是满满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责任。
领导在植树之前激动地说道:“我们大学生每人植100棵树,便会种出一片大学林!”的确,当我们植完后,从车上遥望这片浇浸了自己的汗水的“大学林”时,仿佛能嗅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这片绿荫散发的清香,听到鸟儿的欢鸣。此番义务植树,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几百股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时,将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书本不是大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和精神食粮,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铸炼品性。
多出来象牙塔走走,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可以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舞台!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篇4
假期研修中,认真观看了赵刚老师的《植树问题》的及教学视频,收获颇多,启发很大。现在进行以下梳理,以期进行更好的学习吸收。
纵观这节课,赵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的原则,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构起“植树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知植树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一个教学大趋势。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应用。教学中,如果例子举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赵老师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1、导入新课生活化。上课伊始,赵老师向学生展示出孩子们最司空见惯的手掌,抛出问题:“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学生很容易回答:“数字5。”“数字5表示什么?”“手指数。”接下来,老师再问“你还看到了数字几?”“数字4。”“数字4表示什么”“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距离有4个。”老师引出了“间隔”这个词,很容易就过渡到了《植树问题》这个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模型思想。
2、探究问题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赵老师跟学生谈话:“学校榆山校区准备对校园作进一步绿化,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我们先来看看学校的设计内容吧:在小路的一边种5棵树。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听说要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很显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3、应用问题生活化。探究结束后,赵老师给学生的问题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譬如:悬挂气球问题,剪彩带问题。包括课后的检测题: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 )米;校运会的运动场上,1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 )条石灰线;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这样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树问题。
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归纳,老师适时地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有体验、有积累、有收获。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赵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怎么种树,自己设计植树方案,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按照你的设计方案,你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赵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两端都栽时,种5棵树有几个间隔?”“4棵“呢?”“3棵呢?”“……”逐一类推“50棵呢?”“100棵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方法性经验。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达不到思维的深刻性。赵老师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方法法性经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最后很容易就得出了两端都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
三、在应用中建构“植树模型”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待商榷。学生在做“剪彩带”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学生会求间隔数,但不能运用规律+1,这说明,学生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得以确立,“植树模型”还没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点与段之间的对应问题。“模式建构”与“一一对应”的思想要比“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区分”更为重要。赵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植树问题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如安装路灯、走楼梯、锯木头、挂气球、剪彩带等,而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本质,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两端都种为基础展开研究,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避免学生死记规律机械化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过程,发现并感悟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赵老师反思的好,他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种教法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构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吧!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篇5
4月8日我参加了扶余市进修学校的送教下乡活动,这天我一共听了3节课,我的收获很多。这几节课都运用了现代化教育的手段,课件制作实用、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数学课不在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听了康凯老师和裴丽丽老师上的《植树问题》一课,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课堂的引入,还是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课堂的资源利用,无不透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成果,在课堂实施中处处体现出师生的和谐关系以及学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在《植树问题》一课中,两位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五根手指,然后让学生去数五个手指之间的4个间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间隔,如楼房,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充分体验,扎实学习基础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两位老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通过列表让学生去算一算,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篇6
20xx年3月9日,我们班到北坡森林公园进行了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早上7点30在操场集合,然后大家一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尽管人很多,但是我们事先已经分好了组,组长们做的周到细心,大家井然有序地领到树苗。安排妥当后,大家都干劲十足的忙活起来。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树,它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是城市的忠诚卫士,它用它特有的颜色为城市披上绿色的新装。这个忠诚的城市卫士,为了美化城市,还真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比如绿树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它还是吸收氮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天然净化物,并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吸粉尘、噪音等功能。这些,都使人们高度重视绿树的作用。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
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心存感恩将永远美好,心向阳光就永远不会有阴影。让我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树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植树中有累也有乐,有苦也有甜,植树是累的,但汗水是甜的。小树长成大树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经历风吹雨打而成才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植树的过程让我我明白了,人需要锻炼,人生之路不一份风顺,但人生过不去的坎儿,趟不去的河,橡树一样,经得起挫折才能长大成人。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