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影响的思考,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的视野,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航天员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1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对外正式公布,36岁的桂海潮首次亮相,立刻引发热议: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
事实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介绍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而低度近视的桂海潮,是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来自云南保山的北航学霸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施甸姚关镇一个普通家庭。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姚关镇。
桂海潮分别在当地的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 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17岁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
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间,桂海潮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他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教学科研情况方面,桂海潮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的“飞天”夯实了学术基础。
从追梦人到圆梦人
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大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2020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2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2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3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一起收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了85后载荷专家,北航教授、博导桂海潮“飞天”的特殊时刻。
“观看的过程很高兴,同时也感觉到紧张,希望他能够一切顺利。”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后,桂海潮的师兄、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钟睿告诉澎湃新闻,他与桂海潮相识多年,关系很亲近,所以相比其它时候看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这次他多了一些紧张和激动。
不过,从神舟十六号发射的直播画面里可以看出,桂海潮全程状态很不错。“虽然他们穿着航天服,面部不能看得很清晰,但是我们熟悉桂老师的师生都看出来了,离直播镜头最近的那个就是他。”钟睿说。
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截图,图中右一为桂海潮。透过直播镜头可以看出,桂海潮多次嘴角上扬,笑容灿烂,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飞船发射过程中,桂海潮还多次与身边的队友握手,时而看向舷窗外,期间还说了一句“舒服”。
与桂海潮在博士学习阶段就相识的钟睿表示,能听得出来,那一声“舒服”就是出自桂海潮之口。听到桂海潮说“舒服”时,在北航沙河校区集体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的师生们,被桂海潮的状态感染了,现场发出了一阵欢乐的笑声。
钟睿介绍,由于桂海潮此前两年多时间一直在进行宇航员相关训练,比较忙,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了。但桂海潮是一个对待工作很严谨认真的人,他们有时在线上进行一些课题相关的交流。就在5月29日下午,桂海潮还给他发信息,请他帮忙嘱咐学生一些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事。
北航师生观看飞船发射直播现场。桂海潮的同学、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王悦也向澎湃新闻提到,5月29日下午,他和桂海潮还有线上交流。当时,他提醒桂海潮在“天宫”出差期间多保重。
王悦介绍,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做事很有韧劲,性格也很好,平时很爱笑。此次“太空出差”圆了桂海潮的航天员梦。
北航宇航学院2022级博士生殷文喆告诉澎湃新闻,5月29日,他和桂海潮共同的群内,同学们纷纷发信息“祝桂老师顺利凯旋”。桂海潮在当天下午3点多回复:“谢谢各位同学,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为北航加油,为中国航天加油。”
殷文喆在本科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过桂海潮的指导。
“看到我本科时的导师随神舟十六号出征飞天,真的很自豪、很受鼓舞。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贴出了我之前参加北航‘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证书,证书上面的指导老师就是桂老师。这条朋友圈发出来一个多小时就获得了70多个点赞。”殷文喆高兴地说道。
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后,殷文喆表示,镜头里,身穿航天服的桂老师看起来跟平时一样,镇定自若,笑容灿烂。
“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乘着航天飞船上天,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我也更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殷文喆说。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4
从“青年博导”品悟“青年成才”之道
5月30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下成功飞入太空。此次进入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中,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载荷专家。从小镇大山走向浩瀚寰宇,桂海潮一路的历程是青年人成才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青年干部要以桂海潮为学习标杆,品悟成长成才之道,争做可堪大用的栋梁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开创属于青年一代的新功绩、新篇章。
品“矢志不渝、逐梦航天”的初心如磐,悟“固本培元坚信念”的成才之道。
桂海潮从小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梦想种子。这颗梦想的种子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成才,指引着他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不断开拓奋进。广大青年干部当学习桂海潮坚如磐石般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必修课”,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品“增技赋能、可堪大用”的檠天架海,悟“勤学苦练强本领”的成才之道。
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标准高,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项,要求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百分百熟练的程度。面对困难与挑战,桂海潮坚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准则,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的训练,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娴熟地掌握了所有操作要求。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时刻对自己的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保持清醒认识,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向书本学、积极向榜样学、虚心向群众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丰富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品“全力以赴、勇挑重任”的笃行不怠,悟“踔厉奋发担使命”的成才之道。
从陆地到太空,从科研者到航天员,名称的变化承载着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与期待。而担起这崇高责任的背后,是桂海潮无数的艰辛和付出。在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你准备好了吗?”的问题时,桂海潮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青年干部身逢盛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胸怀“国之大者”,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怕担子、不撂挑子。要保持“实”的前行姿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以实干进取开新局、谱新篇,善作善为、久久为功,以青春力量和热血奋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5
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的中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见证了中国航天创造的新历史。
探月工程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深空探测基础设施,继美、欧之后建成了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积淀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追逐梦想,是中国探月人永不放弃的精神图腾。星辰大海没有尽头,宇宙探索永不止步。中国探月人敢于梦想,也敢于创造,敢于仰望星空,也敢于俯首躬行。在探索浩瀚宇宙梦想的指引下,中国探月人肩负光辉的历史使命,承载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在起步晚、经验少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又一个跨越,把我国探月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勇于探索,是中国探月人矢志追求的坚韧品质。嫦娥五号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共创下了五项中国“首次”,包括: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确入轨、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这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示,更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协同攻坚,是中国探月人亘久不变的优良传统。正如嫦娥五号任务相关负责人所说,这么大的系统要保证环环相连,就需要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克服和解决问题。正是得益于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嫦娥五号完成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月球样本“采集-包装-转移-封装”的深空芭蕾舞并成功返回,为中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共赢,是中国探月人新时代的大国胸怀。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样离不开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国际合作。据官方消息,中国国家航天局已与44个外国航天机构、4个国际组织签署超过140多项空间合作文件,在月球与火星等探测任务中开展了广泛合作。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中方就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
中国航天人探月逐星,成就辉煌,创造着一个个中国奇迹,刷新着一个个中国高度。未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不负人民期盼,不负时代使命,在强大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攀登空间探索科学高峰。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6
桂海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桂海潮说,正是有了中国空间站这个新舞台,才能有飞行任务的新角色,才能有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一年,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有些薄弱。
“干就好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训练结束,他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通过在练习中不断修正,他不但克服了2g过载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尤其是头低位姿态时,整个身体的重量挤压着头部、肩部、胸部,特别不舒服,还伴有恶心。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他在水下反复练习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3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当时,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挑战。”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篇7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航天员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