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的精彩瞬间,一起来写作文吧,我们要知道写作文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动,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祭灶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祭灶的作文篇1
时光飞逝,一眨眼我们就到了腊月二十三。
祭灶的习俗是吃芝麻糖,看一看,芝麻糖皮是黄色的,中间长,两角扁,上面还有很多芝麻宝宝。摸一摸,凹凸不平,黏黏的。我用手敲一敲,听!发出“咚咚”的声音,好像在说:“别敲了我要晕了!”闻一闻,好香呀,我的口水流了三尺半,肚子咕咕直叫。尝一尝,真香呀,入口让人回味。关于祭灶吃芝麻糖还有个小故事,我说大家说说。
古时候村庄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很老才有一个儿子,为了生计他们把儿子送到矿场打工。有一天,老婆婆对老爷爷说:“儿子好久没有回来了,你去看看吧”然后,老爷爷就往矿场走去路上遇到一个年青人他们边走边聊,中途时那个年青人说:“其实是阎王爷哪缺人了,让我来矿场收集一百多人的生命”。老爷爷这时才想到自己的儿子也在矿场呀,就求年青人不要收自己儿子的生命,年青人考虑了下老夫妻只有这一个老来子,这才答应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到年跟各路神仙都要上天庭汇报这年的民间事情,灶王爷得知这件事就汇报给玉帝惩罚年青人。现在我们每到祭灶要吃芝麻糖就是为了让灶王爷到玉帝那汇报事情时嘴里甜滋滋的多说好话不要告状,让玉帝多奖励民间百姓。
今天是祭灶我知道了芝麻糖的由来并且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
祭灶的作文篇2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为我们寒假正式开始之日。因为,这一天是祭灶。老话说,祭灶不能祭在外面,应该回家。也就是在外读书、打拼或游玩的人们,在祭灶这一天必须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一同吃麻糖,吃灶饼。
儿时,是很巴望祭灶的。因为,祭灶这一天,家人会给我们孩子一点儿钱,充其量也就是块儿八毛的。我们一拿到钱,就立刻冲出家门,来到大街上,东瞧瞧、西望望,甚至爬到高高的杨树上,翘首以盼卖糖人的出现。
如若看到卖糖人挑着箩筐走来,那么就立刻从树上滑下来,像长了翅膀的鸟儿飞奔到他的身旁,顿时会把他的担子围得水泄不通。许多只小手举着钱,七嘴八舌地喊道:“我要五毛钱的。”“我要八毛钱的。”“给,六毛。”“给五毛。”……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卖到麻糖以后,会立刻钻出人堆儿,掰下一丁点儿麻糖,先伸出舌头去舔,而后再放进嘴里去嚼。那麻糖的香甜能顿时浸润我们的心田,整个人都会变得如大肚弥勒佛一般——开怀大笑。
儿时,很是巴望祭灶的。因为,祭灶的晚饭,是要吃灶饼的。灶饼是奶奶亲手烙的,是玉米面和小麦面两掺的。那饼是发面饼,放在炉灶铁鏊上,翻几番后,那饼的两面都起很多花,如云朵般美丽。另外,灶饼的大小如烧饼一般,烙好的灶饼要先让灶神吃,即先供香,而后才轮到我们吃。因为,儿时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平日里,玉米面馒头或高粱面馒头,都不能任意吃,更何况是两掺面呢,吃的机会实在是屈指可数啊!
现在,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得好起来,那天如果蒸个玉米面馒头或者窝窝头,都抢着吃,真是反了过来呀!祭灶年年过,灶糖年年吃,只是感觉这灶糖无论如何,都没有儿时的香甜可口啊!
今天祭灶,愿天下人都能与家人团聚,过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
祭灶的作文篇3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十分疼爱儿子。但因家中贫困,只得让儿子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叫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很着急,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答应了。见了儿子,老汉故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事,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早早的准备好好了各种各样的祭灶果,时间一到,我们便摆上水果、糖,点好香和蜡烛,爸爸妈妈就把双手握合,开始拜起来,嘴上还说着:“祭灶爷,希望你保佑我们明年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保佑国家国泰民安。”
短短的三十多分钟,这个祭祀活动就过去了,爸爸一边收拾,一边笑着说:“不正规,不正规的,但我们心意到了!”我挑出了我最喜爱的糖果,美美的吃了起来,我想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真是聪明啊,给我们流传下来这么美好的传说,让我今天一饱口福。
祭灶的作文篇4
时令进入腊月,总有些值得期待的日子。腊月初八总能美美的喝上一碗妈妈用八种材料煮的粥——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传说那天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一年的大小事)。每年的这一天,我家总不忘记祭灶神,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三,外婆一大早就起了床。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祭灶果,祭灶果长得奇形怪状的。金油果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衣服,像一根根金手指,豆酥糖穿着一层厚厚的棉衣,冻米糖呈正方形,由各种米做成。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我看得口水直流,真想拿一个来吃吃。外婆看见了,说:“这些要等祭灶完了才能吃的,现在可不能吃,等你吃了这些糕点啊,保你步步高升。”
晚上,吃了晚饭,外婆收拾好碗筷,整理好桌子,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的,手也洗了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祭灶果放到了灶台上。然后双手合十,开始拜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像在背书似的。我心想:像这种迷信活动,外婆居然也会参加,真是的。我本想去劝阻外婆,但我又很好奇外婆说了些什么,就凑过耳朵听了听。外婆说:“灶神爷啊,谢谢20xx来你对我们的保佑,请你20xx年也保佑我们全家工作顺利,学习、生活天天向上。保佑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我被外婆朴素的语言感动了,外婆的迷信寄托着她美好的心愿,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外婆一起祈祷了起来。
香烧尽了,外婆说:“灶神已经上天了,大家可以吃祭灶果了。”朴素的迷信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心愿,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祭灶的作文篇5
最初的祭灶是祭“先炊“者,因为他教人熟食,有功于人。当时祭礼很简单,只是用盆瓶之类的炊具把酒食盛在里面一祭而已,其后才逐渐演变成祭灶了。
灶神本是个子虚乌有的迷信偶像,关于灶神的传说和祭灶的风俗,流传极广。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一颗星宿,因为犯了罪,玉皇大帝便把他贬谪到人间,让他呆在别人家里,察看谁作了错事,然后上天去给玉皇大帝汇报。灶神名叫“司命“。淮南万毕术同抱朴子也说灶神上天告人罪状,有减寿之说,于是灶神就被称为“司命“了。
在东汉时是专祭“司命“的。用木头作l.2尺长人像,行路人放在箱箧中,居家人另作小屋供奉。后来的灶王像、灶王龛即袭此而来。曹植有诗曰:“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古来庖厨之门,大多在东,在灶神像上常常看到“东厨司命“四字即是此意了。
汉人说灶神晦日(月底)归天,究竟哪个月,没有肯定。不过阴子方祭灶是在腊日,可知汉时已有腊月祭灶了。后来送灶神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接灶多在除夕。可能因为二十三到除夕正相当于古人的一个“来复“(日期),二十四日是因为腊月有大小建,而且二十四日又是交年节。
祭灶的仪式,是在晚饭后天刚黑的时候开始。放好桌子,把灶神像摆出来,在桌子最前面放好香烛、纸马、清茶、碗筷和麦芽糖等,另外再摆一盘马草马料,一碗凉水,据说这是喂灶王爷马的(自唐以后多称灶神为灶王)。在这些祭品中主要是“糖“。因为灶神吃过嘴甜了,到天上去,就说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了。龛框的对子也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仪最后一段,是将灶神像从龛中拿出,放在黄钱等物之上,点火焚化,同时把祭品中的马草马料一并焚烧。灶神便随着青烟上天而去。祭灶的节目至此便算演完了。至于那些贫穷人家,平日就是烟绝灶冷,到了这天更不会有富裕钱去买糖祭灶,只好念着“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过得苦,明年再请你吃糖“,黯然地度过祭灶日。
祭灶的作文篇6
今天是农历二十三,是中国传统俗称的:祭灶。
为了过这个有趣的民俗,姥爷早早得买回了灶糖(就是那带芝麻的,粘牙的糖,祭灶的主角)。我问他:“买这个东西干嘛,粘牙粘得难受!”
姥爷笑了笑对我说:“这你就不懂了吧!灶王爷吃了灶糖,就会粘住他的牙齿,到了天上啊,只会说好话不会说坏话。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姥爷开始津津有味地讲起来,“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厨房灶台的正前上方,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说的。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从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督一家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手中。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为了不让他说坏事,只让他说好事,我们就拿这个灶糖粘住他的牙,不让他说坏事,只让他说好事。”
听姥爷讲着讲着,仿佛听见玉皇大帝在说:“司命菩萨,听令,这户人家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儿,你下界后要好好保护这户人家,保佑他们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美满……”
正在我想的入神,听见姥爷说:“来让我们也送灶王爷升天吧!”只见他手里拿着灶糖,嘴里念念有词“……”
我想:中国老百姓的想象可真有趣、生动啊!朴素的迷信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心愿,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祭灶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