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我们在讨论教案时,常常会提到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这几个关键要素,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篇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1月10日,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法院对天门城管打人致死案作出判决,分别判定城管孙代榜、熊巍、鄢志明、胡落红等人有期徒刑6年、5年和3年,至此,震惊全国的“城管打死人案”落下帷幕。此案中,魏文华因用手机拍摄孙代榜等人与村民冲突的场面而被孙代榜等人活活打死。
材料二:2008年11月20,第五届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为保护乘客财产安全与歹徒英勇搏斗的河南省新乡市运输公司驾驶员谢启民、奋不顾身抢救交通事故人员和财产的焦作市云台山旅游车队司机闫云楠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司机”称号。⑴材料
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请你结合材料谈一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解析:这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侧重考查理解能力,是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题型。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然后回归教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这是两则一正一反的材料,材料中人们的行为不同,则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然后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相关课本知识谈出自己的实际做法即可。
2.在当今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我国也存在着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长期努力,共同奋斗。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存在哪些上述材料中所指的“社会问题”?(至少两方面) (2)请简要写出让你感动的富有责任感的两个先进人物的事迹。
(3)为了倡导同学们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光明中学初二(1)班团支部决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把倡议书的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负责任能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人们之间就能获得更多信任和自由,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倡议:
中考链接】
一、情景分析
1. 中学生小逸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企图行窃,问母亲该怎么办,母亲赶紧说:“千万还要管。”眼见小偷就要得手,小
逸感到很气愤,大声顺道“有人偷钱包!”小偷没得逞,溜下了车。 你如何看待小逸的行为?
二、价值判断
2.国家队义务阶段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利于社会公平。
判断:理由:3.小丽投票选举曾经批评自己不认真值日的小林担任班级卫生委员。
判断:理由:4.在学校里,青少年的身份是学生,因此,学习是青少年在学校生活的唯一任务。 判断:理由:
三、生活实践 材料一: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为每个人提供就业机会;推行希望工程和在中小学实行学杂费全免政策,让孩子享有受的权利;开展农民工工资追讨专项治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行全民医保、低保等制度,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医疗、生活的保障。
材料二: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反过来,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实现较大程度的和谐,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科学发展。
(1)结合材料一,你怎样理解“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2)结合材料二,谈谈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对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义。
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篇3
一、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理念支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二、教材分析
征税和纳税是国家分配的重要环节,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承接上一框题,同时也是现代公民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税收的含义及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2)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3)知道我国的主要税种;
(4)知道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其作用;
(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辨别比较的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理解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正确理解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激趣设疑
教师活动:塑造陈胆大形象,引出话题
设计意图:调动兴趣,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情景分析、层层递进
第一阶段陈胆大意气风发
教师设计问题:同学们,关于个税,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完成个人所得税的讲解。同时为后续讲解做铺垫。
第二阶段陈胆大陷入困境
教师创设如下对话情景。
他问王副局长:“王局长,我也知道应该依法纳税,可目前我的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能不能给我们企业的税收打个折啊;如果不能打折,我实在交不起了,我就不交了;要不你们税务部门给我提供银行贷款的担保,我贷出来再交税。”
王局长是相当的为难啊!
问题:同学们,王局长为什么这么为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派代表谈。
预设:(略)
引申: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又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结: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本质)
设计意图:讲解税收的本质及其特征。
(过渡):陈胆大再次把主意-税收上,他的人生从此偏离了一条正常的航道。
创设如下情景:
甲说:我们安排会计,做两套帐。一本是内部帐,一本外部帐,多隐瞒收入,发票尽量少开,能不开就不开。
乙说:拖,拖死他,来了就说没钱。
丙说:把职工名册改一下,弄一些残疾证,来骗点税收优惠。
丁说:下次,税务的人来时候,你先躲一下,我们把他们轰出去。
问题:大家说说,这些都是些什么行为啊!这些做法可行不可行?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违反税法的四大表现。
(过渡):陈胆大偷逃增值税及抗税而入狱。
问题:增值税是一种什么样的税?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增值税,同时为后续讲解铺垫。
第三阶段陈胆大锒铛入狱
过渡并创设情景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观点:
观点一:钱是我辛辛苦苦赚的,交给国家,我一分好处都没有得到!
观点二:交上去的钱也不知道去哪里了(税去哪了),交了白交?
观点三:我已经交了那么多的个人所得税了,这次的判决对我实在不公平的。
问题: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将如何劝说呢?你可以微信传天下。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并促成情感升华。
(三)、课堂结尾:情景回归、总结升华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形成体系
七、教学结尾:课堂诤言
税收,一个牵动千万百姓神经的话题;
税收,一个需要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两个税种,促进公平彰显民生情怀;
三大特征,组织财政折射国家智慧。
四种表现,偷盗国家资产影响社会和谐;
让我们永存公民之心,常履纳税之责,心系苍生,税解民忧。
设计意图:体现特色,形成有限课堂无尽回味
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篇4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社会主义”的第1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1课讲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分两框展开: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两框的逻辑关系是:先依次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四种社会形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继续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本框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段历史,探究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什么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本框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xx年):“内容要求1.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二、教材分析。
本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地位、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特点、生活基本单位、解体知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特点、主要矛盾、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阐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进步。包括两目:“从原始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第一目阐述两层意思:原始社会的地位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的单位、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奴隶社会如何产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阐述两层意思: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特点、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特点、建立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等。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原始社会的地位、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特点、生活基本单位、解体。
2.认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特点、主要矛盾、形成与发展、评价、衰亡。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领会人类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程和原理,知道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能初步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培养理性思维。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再到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原因;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的原因。
2.难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探究导入法、正面讲授法、议题拓展法、实践教学法
六、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社会历史概念较多,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较远,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进行
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篇5
一、说教材
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第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根据上节课掌握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来掌握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二、说学情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目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三、说教学目标
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入
我向学生展示格里膜斯维特火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此火山喷出的是不是火焰。设疑:火山喷发喷出的一定是火吗?
我总结:我们发现这张图片中火山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冰块,原来是因为附近有个冰川,挤压通过火山口喷出。这奇特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节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从整体把握教材,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首先是连连看活动
我通过ppt出示连连看题目:
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安排这些职工的工作?(连连看)
“吹毛求疵”者民事调解员
“谨小慎微”者产品质量检查员
“一团和气”者突击手
“求胜好强”者安全监督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人员与职位的匹配,并说明原因。
通过连连看活动引出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用连连看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此环节采用探究教学法,首先出示材料: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出示课堂探究问题: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可能一部分同学对材料中四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出示探究提示,说明四个学生的特点:
孟懿子: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礼仪要求: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僭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子游、子夏:孔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孔子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学生进行探究,并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哲学道理。(注: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通过小组对抗赛大比拼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说出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以及举出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
通过学生举例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并进行补充和说明,回顾本课内容,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授课结束后,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写作型作业: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从而领悟并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上政治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