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始前,肯定少不了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案,教案的数学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我们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外研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教材的拓展模块古典诗文诵读 “诗词四首”的第四首。拓展模块中的两首宋词虽都抒发伤感之情,却风格迥异。《一剪梅》深情缠绵,《念奴娇·赤壁怀古》恢弘雄放,两词分别代表宋词婉约与豪放的较高成就,学生可在对比中加深对宋词的感性认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见、所闻、所感,词人怀古伤己,并不消极悲观,凸显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尤其值得自信心不强、有畏难情绪的职高生借鉴。
“外研版”教材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共有七首宋词,呈层进式编排,“古典诗文诵读”单元强调诵读,学生学习本课,要反复诵读感悟,与《一剪梅》比较不同,领悟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点,提升阅读赏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国际商务专业二年级2班学生。
学生特点:活力四射、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际能力强。
专业学情: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
学科学情:学生在“外研版”基础模块中学习了12首古诗词,具备了诗词知识和诵读基础,阅读赏析能力有所提高,但拓展模块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帮助学生在诵读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意象,通过分析语言、意象、人物、情境,走入诗人感情世界,获得精神的感染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意象内涵,鉴赏用词精妙,通过对比归纳豪放词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词意象、语言特色,把握词人内心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理解意象内涵,鉴赏用词精妙,理解词人怀古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归纳豪放词一些特点。
5、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词意象、语言特色,把握词人内心情感。
四、教法、学法、教具准备
教法:指导阅读法、情境教学法、悬念法。
学法:诵读品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ppt,mp3,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可联网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一课时,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布置、检查个人预习作业,把学生异质分为4组,布置小组预习任务,检查并指导各组整合资料。
学生准备有三:上传个人预习作业;各组完成录音评价任务;各组按要求搜集整理资料,做ppt,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预习为课堂小组探究性学习准备资料,锻炼合作能力、搜集整合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
环节一:情境导入(3分钟)
播放全班最优朗读录音,展示小组学习评价表。学生听录音,感受韵律,进入课堂学习;了解各组预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感知设疑(3分钟)
首先,学生回忆并列出《一剪梅》的意象。之后,学生默读并找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象,描述其画面。老师提出悬念:相比《一剪梅》意象的婉约,《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意象的背后会是怎样的感情?
对比两词意象不同,关注意象背后隐藏的感情,实现由“文”到“情”的过渡;设疑贯穿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三:品读解疑(25分钟)
1、赤壁之景
首先,小组朗读上阙,体会赤壁之景。之后,分析意象和语言,主要提出四个问题。其一,江水是什幺样子?词人为什幺写江水?其二,可否将“人道是”改为“曾经是”?其三,可否改为“乱石向空,惊涛击岸,堆起千堆雪”?为什幺?其四,上阙中的意象共同体现出赤壁什幺特点?最后,男生朗读,读出赤壁气势。
分析上阕,体会意象特点,理解作者用词的豪放大气与准确生动。明确豪放词意象的整体特点,提高学生的对豪放词的感性认识。
2、怀古之情
首先,齐读下阙,感受词人情感。之后,分析豪放意象背后词人复杂的情感,主要提出五个问题。问题一,周瑜是谁?问题二,词中周瑜是什幺样子?问题三,作者实际情况如何?问题四, “笑”词人什幺?问题五,寄托词人哪些情感?最后,全班齐读下阙,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品读下阕,走入词人内心世界;对比周瑜和苏轼的人生际遇,理解苏轼当时处境和复杂心态,从而培养学生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对比朗读
请课前全班朗读最优者配乐朗读,其他组各派一名代表配乐朗读。得分记入小组成绩。各组按朗读标准评价,并进行点评。
通过再次诵读,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对本词的理解;同学的点评,可以检测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
环节四:归纳破疑(5分钟)
比较《一剪梅》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情感、题材等方面比较,归纳填表。通过比较两词不同,初步了解两词派的一些特点。
环节五:拓展阅读(4分钟)
同学展示整合资料:苏轼豪放词作品《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拓展阅读,深入理解苏轼豪放词题材广的特点。
环节六:课后作业(1分钟)
比较学习:秦观的《鹊桥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中的内涵,感受其中的婉约之美和豪放之气。以小组作业形式上交。进一步理解两个词派的风格特点。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追慕赤壁之景 怀古之情 伤己
(气势宏大、险奇壮阔) 旷达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课前组内分工整合信息,课上组间展示分享信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构了知识。
2、根据职高生自信心不强和畏难情绪,指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本词人文信息——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朗读基础,反复品读文本,感悟用词之精妙和词人复杂情感,比较两首词的不同特点。
在合作学习、感悟文本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整合信息能力、欣赏能力。
本设计体现了“外研版”教材“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的基本理念。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一样而把握词的资料。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我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景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述,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来源,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资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那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仅要有侠骨,并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应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终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资料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一样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齐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3、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课前我们听了一首歌曲,大家联想起了什么?(《三国演义》)三国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留下了很多的英雄和事迹给后人品评。那么,你最欣赏谁?苏轼又最欣赏谁呢?
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来共同学习。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注意下列字词:
纶( guān )巾樯橹(qiáng)(lǔ)尊(通“樽”)酹( lèi )
2、诗词重在朗读,有感情朗读背诵全词。
朗读点拨:诗词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诵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抑扬顿挫”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轻重缓急”是说朗读要有轻有重,语速要有快有慢。
朗读指导:这首词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抖笔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3、学生在3-5分钟内熟读试背。
4、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评价。
5、生齐读。
6、上、下片各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怀人)。
7、写景与抒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怀人的开启。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1、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从哪些角度来选材构思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岸、千堆雪(浪)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练习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5~7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作者是如何描绘赤壁风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①风景:“江山如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③作用:以赤壁风景勾勒古战场景象,以险要之势,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
6.“千古风流人物”与“一时多少豪杰”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再以这些英雄豪杰烘托周瑜。
7.词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也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纶(guā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5.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6.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3)试分析《念双娇》的意境、感情。?
参考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3.ac
4. a(×) b(√) c(√) d(√)
5.(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wdt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6.(1)以“乱”修饰“穿突”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篇5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三、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4、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5、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科学游戏教案5篇
★ 数学左右教案5篇
★ 体育初中教案5篇
★ 幼儿歌唱教案5篇
★ 大班卫生教案5篇
★ 活动方案教案5篇
★ 猜蔬菜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