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教案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哦,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上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九上语文教案5篇

九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影子”指的是太阳光下的子和水中的倒影。在灯光下也会产生影子。生活中有静止不动的影子,有会动的影子;有单色的影子,有彩色的影子;有的影子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影子你不动它动。“影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2、能力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能运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现出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绘画活动的愉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的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是什么呀?

生:影子。

嗯,影子是生活中一种有趣的现象,老师给大家看的是单色的影子,小朋友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不同的影子吗?

生:水中倒影。

好,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画影子》,重点来学习画彩色的水中倒影。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小鹿的倒影图片

唉!这张美丽的倒影又是什么动物呢?(小鹿)你们猜对了,水中倒影的轮廓帮我们猜出了谜底。为什么hi猜到小鹿呢?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总结:小鹿和水中的倒影上下对称

(2)出示水中小鸭子的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这只小鸭子的和水中的倒影有什么不同?

生:小鸭子清楚,倒影模糊,还有水波纹。

(3)第一幅:看看这张图片中的'内容,说说你的感受。(没有影子的风景图片)第二幅:这张图片有了倒影,你的感受还一样吗?很多时候在画面上有了影子之后会显得更生动、更充实,画面会显得更好看。板书影子的特点:上下对称(出示错误的倒影让小朋友认识的更加清楚)水中的倒影比较朦胧、还有水波纹。

4)同学们,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彩色的倒影,让你觉得特别好看、特别有趣。

生:桥、房子、树……

(5)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画

老师对影子也非常感兴趣,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老师找的影子吧。(出示图片)梵高《星月夜》

a、你们看大师笔下的影子多生动有趣

b、点点星光和山烁的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多漂亮

在动)

小朋友的画,你最喜欢哪一张呀?为什么?

三、教师示范:

好,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画一张美丽的水中倒影。

1、先画水面和岸上的分界线,可以弯曲,生动些。

2、画好岸上的风景后,水中的倒影注意要与岸上的风景上下对称。借画“月亮”让学生发现画倒影的方向。

3、涂色注意两种方法,用水彩笔和油画棒。

示范过程中,邀请小朋友上讲台作画尝试。

四、作业要求

影子非常的有趣,有的时候它会使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的美丽。我相信同学们都想亲自画一画有趣的影子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业的要求:请你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水中的倒影,来创作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五、展示作业、讲评

组织学生展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

老师还给小朋友一种画影子的方法,用颜料画对印版画,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尝试这个方法来画画美丽的水中倒影。

九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感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教学重点

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

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她也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小说,具体了解一下。(板书课题与作者,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漂亮朋友》。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遗产》(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勋章到手了》(1885)等。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鲁迅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三、写作背景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想极力跻身于大资产阶级的行列,为此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诵读、思考: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2、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结构(图表法、括号法,结构法、线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结构法。

部 分 自 然 段 内 容

序幕 1—6 痛苦与梦想

开端 7—20 买衣服

21—36 借项链

发展 37—64 丢项链

65—74 赔项链

75—82 还债务

高潮结局 83—100 识项链(假的)

方案二:线索法。

借项链(1—36)丢项链(37—64)赔项链(65—82)识项链(83—100)

注意:两种方案中“赔项链”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内容讲解

(一)第一部分1-6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第二部分7-36

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3、36段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其见到自己中意的项链的激动,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将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刻画得非常充分。

(三)第三部分37-100

1、第38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2、第84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反映了玛蒂尔德也有其善良、诚实的一面,说明了她己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四)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在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2、重新评价。

①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②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③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为了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奋斗的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也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兼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辩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己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六、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甲: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学生乙: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看出。

学生丙:《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然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九上语文教案篇3

1、导入:猜谜语“嗡嗡嗡,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蜜蜂“飞到西来飞到东”干什么?(采花粉酿蜜),蜜甜不甜?(做尝甜味的表情)让我们就像小蜜蜂一样,来到盛开着知识鲜花的语文园地中,尽情地采集知识的花粉,酿出知识的甜蜜吧!

2、揭示课题:演示小蜜蜂飞到第一个草丛,翻转绿草丛,呈现“我的发现”卡片,口号:“我的发现,只要细心!”

3、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1)

4、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立、日、音、十、早、章、口、古、儿、兄、克。

5、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6、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甜不甜?(生做甜的表情)我们已经把“我的发现”之花酿成甜蜜了!

7、激励:奖励园地之花。1、学生猜谜语后,激发学习兴趣。

2、和老师一起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子。

3、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4、坐端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蜜蜂采蜜类比语文园地学习,既充满儿童情趣,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园地之花”的激励,甜的表情动作,符合“园地”中“小蜜蜂”角色的情感体验,也体现成功的乐趣。

(1)、同学们认真看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的多字组合体,仔细观察,自己去拆一拆,看能从中找出那些字来。

小蜜蜂飞到第二个草丛,翻开绿草,呈现“日积月累”之花,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2、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的词语“父亲→亲人→……”为例,有节奏的泛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3、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齐读分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__被齐读、体会。

(3)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3、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庭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4、激励:“园地之花”。这朵园地之花又酿成甜蜜了,真甜!

1、同桌互相将词语接龙来练习一遍,边拍手边练习,加强记忆。

2、再以小组形式,进行接龙比赛,加强合作

九上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3.学习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学习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2.积累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批评;或肯定、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二)我们每位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1.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比如,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如《梅花魂》一文中,“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副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哪!”直抒胸臆,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言外之意。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4.在反复朗读和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地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三)说说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有哪些?

1.抓课题,从整体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

2.抓关键词句。如,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从重点句、段找中心,关注首尾。

3.抓课后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

5.了解写作背景。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第1小题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例句,力求读准确、读通顺。并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例句)

明确: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和排比(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句子并列,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2.分别说说每个句子的句意,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1)通过列举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中爬出来等事例,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通过描写鸡、狗、蝉的各种表现来体现八月天气很热。(2)在例句中,先选择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再用具体的事例把这一特征诠释出来,使之更生动、形象。

3.请同学们选择下列任意情形仿照例句说一个句子。

忙冷吵静快辣

冷:十二月,天多冷。狗熊冷得躲进树洞,鸡冷得挤成一堆相互取暖,狗冷得趴在窝里不出来。

吵:这条街车水马龙。鱼被吵得跳跃,狗被吵得耷拉下耳朵,喇叭被吵得似乎要跟它较量较量。

静:这湖面犹如一面镜子,静得连一丝微风都舍不得掠过,静得蜻蜓不忍心去点水,静得鱼儿舍不得跃出水面。

……

(二)学习第2小题

1.读一读课本中的4个例句,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1)将异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思乡之情。作者提到非洲大沙漠、大海、高山等地望月,月亮虽美,作者对它们并没有深切的感情;故乡之月,能引起很多美好的记忆,让人感受到亲近、温馨,这样的对比,就是要突出“月是故乡明”的感受。

(2)从香气上看,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里的桂花是没有分别的,甚至小山上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得多。而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已经充盈了她的全部生活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些是无论何时、无论多香的桂花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味永远都是最香浓的。

(3)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这是绍兴的乌篷船所无法比拟的。

2.选择其中一个例句,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这个女孩还穿着又小又薄的破衣裳,她旁边的那个漂亮姑娘的脸庞在红棉袄的映衬下越发红润了。

3.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句子。

示例: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寒冬,天多冷。

(2)夏天,太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板书课题,释题,“吟”是轻轻地吟唱,“游子”是离家在外的人。)

2.关于作者孟郊,你了解他什么?(指名发言,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

1.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地方。

2.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古诗吗?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他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前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三)再读释疑,感知诗意

1.小组讨论交流: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并交流不懂的地方。

2.理解古诗。

(1)点拨诗中重点词语。(课件出示)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2)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请学生自由读,同桌讨论,并说一说意思。

(3)诗中哪一句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四)细读品味,体会诗境

1.发挥你们的想象,描述儿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明天,儿子就要远行,在小油灯下……)

2.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3.假如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

二、课堂小结

本次语文园地我们学习了如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学习了排比、夸张、对比的手法,还从孟郊的《游子吟》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希望同学们能及时巩固所学,并学以致用。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边读边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词句段运用学会情景描写感受句子表达特点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感知)

[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平台中四个学生的对话,相当于对单元主题“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总结。因此,我在教授这个部分的时候,引导学生总结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时,相应的也会出示对应的例句。这样一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后来还有不少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兴趣较浓,总体掌握较好。

九上语文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读6个生字,理解“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著名城市。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欧洲地图。

2.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筹划,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个小姑娘就是课文的主人公——乌塔。(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自主感知: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2.赛读生字词: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四个同学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乌塔是一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德国小姑娘。再读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乌塔独立生活的意识。

2.读读议议:

a、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b.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c.填空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独立锻炼;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中国孩子不出家门;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中国孩子(父母包办代替);外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3、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a.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b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c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

d 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四、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练习强化: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商量,先从哪些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完成练习,强化任务的完成。

九上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

九上历史工作总结推荐6篇

九上数学工作总结模板7篇

九上年级工作计划模板7篇

九上年级工作计划通用6篇

九上历史工作计划6篇

九上历史工作总结模板8篇

九上历史工作计划参考7篇

九上数学工作总结6篇

九上数学工作总结推荐7篇

九上历史工作总结优秀6篇

九上语文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4653